当你在朋友圈发布九宫格旅游美照,有人关心你去了哪里,有人关心你和谁一起,大概只有父母会穷追不舍地问一句:
“吃饭没?吃什么了?”
下班回家开一桶泡面,边吃边追剧,正满足于小小的罪恶感,这时收到父母的突然发问,条件反射般汇报四菜一汤,即使相册里怎么也扒拉不出这么丰盛的一顿饭。
虽然知道民以食为天,但父母对饭食的关注有时到了需要绞尽脑汁应对的程度。
亚裔心理学专家Ivy kwong说:食物是亚洲人独特的爱语。
它是切片的水果,分好的餐,保鲜盒剩下的饭菜;是做你最爱吃的菜,看着你大快朵颐;是一勺一勺添饭,问你吃饱没,要不要再来一碗。
有位网友离家那天刚起床,父母说东西都给她收拾好放车上了,她以为只是把自己昨天打包好的小行李箱搬到了车上。
没想到吃完早饭下楼一看,原本空荡荡的后备箱已经塞满了,连车里空余座位上也堆成了小山,勉强留下了前排驾驶座的位置。
大大小小的包裹有蔬菜、装泡沫箱里的生鲜、白酒、东北大米,甚至还有一整桶陈醋。
她苦笑不得,拍照发帖说:“爸妈好像很怕我饿死在外面”。
可能大多数父母都有过这样的举动吧,孩子准备离家去上学或是回工作的城市,父母一定会用各种食物把行李箱塞到爆满,还会嘱咐哪些要尽快吃、哪些是可以分给同学同事尝尝的。
父母看望孩子总是大包小包来,两手空空回去,家里原本装了几瓶汽水的冰箱很快就会超过承重极限,冷藏冷冻格都满满当当。
冰箱里整整齐齐码着孩子爱吃的特产、听电视节目说对身体好的粗粮、市场里煮出来最香的土鸡蛋、切成均匀小块的各种肉食……
全都分类打包好,更细心的还会贴上标签或是标记好日期,好像孩子永远都是需要妈妈留便条提醒饭菜在哪里的年纪,即使孩子都到了能做父母的年纪。
比起欧美小学生用饼干和奶酪充数的“白人饭”午餐盒,亚洲小孩是有口福的,就算不是大厨级别,也都有几道拿手好菜,不会做饭的亚洲父母少之又少。
好像关于父母的记忆,总和某几种食物的气味联系在一起。
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加里·查普曼(Gary Chapman)指出表达和感受爱一共有五种方式:肯定的言辞、接受或赠送礼物、服务的行为、高质量陪伴和身体接触。
其中,肯定的言辞和服务行为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两种,而亚洲父母则格外喜欢通过服务行为来表达爱。
打电话说要回家,父母嘴上只说知道了,但再忙也会起早准备一桌丰盛的菜,在饭桌上把最大的鸡腿夹到孩子碗里。
生病的时候,很少有亚洲父母会哄着孩子说“宝贝,会很快好起来的”,但却忙前忙后一刻不停,想方设法做开胃、有营养的饭菜。
有个段子调侃道,捡到一本《亚洲父母道歉指南》,打开一看只有短短三个字:吃饭了。
食物就是亚洲父母的替代语言。
岩井俊二导演的《花与爱丽丝》里,很久不见的父女俩明明都很想表达对彼此的爱,可用母语就是说不出口。
女儿喜欢的餐馆一家一家的吃过去,两人聊一会儿又沉默许久。
在公园散步时,父亲说自己为工作学了中文,教女儿中文的“我爱你”怎么发音,女儿觉得拗口学不会。
短暂的相处结束,拥挤的站台上,临别时分的父女相对无言,电车门即将关闭时,女儿终于开口,她问父亲:
“那句中文,怎么说来着?”
父亲听了一愣,随即笑起来,用其他乘客听不懂的语言大声喊出了我爱你。
身处提倡含蓄美的社会,许多亚洲父母和影片中的父亲一样患上了爱的“尴尬症”,没有说“爱”的习惯。
明明很关心子女,但直接表达感情的话自己就是开不了口,甚至对其他人浓烈的爱意表达也避之不及。
听到孩子说“我爱你”就面露嫌弃,觉得肉麻,还可能会说“这话跟你对象说去”、“别学外国人那一套”。
“行动大于语言”似乎是亚洲父母共同的信条,他们是“实干派”,习惯沉默付出。
他们觉得语言是苍白的,行动才能证明心意,把孩子喂得饱饱的就是他们最擅长的行动之一,千言万语浓缩为厨房里一个忙碌的背影。
有些孩子一开始为得不到爱而伤心,责怪父母的不善表达,但最终怨恨转为了同情和包容,他们看到父母的苦处,知道这是父母在用他们唯一知道的方式表达爱。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和理解这种相处模式,可能因为父母更严苛、被给予极高期望、本身长期缺乏安全感等原因,他们被家里的沉默压得喘不过气。
Ivy kwong 说,亚洲咨询者经常因为他们父母的“口难开”感到悲伤甚至愤怒、崩溃,太多人从未在父母那里体验到他们所希望的爱,他们总在问:
为什么我难过的时候得不到一个拥抱?为什么从来没听到父母的“我爱你”或“我为你骄傲”?为什么我做什么在他们看来都不够好?
亚洲父母认为自己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吃饱穿暖成绩好,谦虚稳重有礼貌。他们害怕人生中的不可预测性,担心孩子“走弯路”,总是表现得极为严格。
这种严厉而沉默的爱初衷也许是避免孩子经受他们曾经体会的痛苦,但一意孤行的结果可能是给孩子带来新的压力和痛苦,这种重压甚至是致命的。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19年收集的数据,自杀是15至24岁亚裔美国人的主要死因。
国家精神疾病联盟发表文章指出:“文化羞耻感,如父母的成功压力、心理疾病污名化和种族主义是造成这一悲惨结果的主要因素。”
亚洲父母可能从来没有从自己的父母家人那里听到过“我爱你”,所以光是听到都会感觉别扭,更别提说出口了。
这样相处模式可能让前几代人在辛劳和沉默中扎根生存了下来,但如今,它的确在伤害着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是到我们这一代才逐渐引起广泛重视的问题,前几代人缺乏关注和谈论它的条件。
但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我们可以一起探索怎样以新的、更好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和彼此。
临床心理学家詹妮弗·托马斯说:我们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所以很多人都在努力利用自己的精力、时间和资源来关爱他们所爱的人,让这些人认可他们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父母的爱总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心底也是希望孩子认可的,但亚洲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却很难得到孩子的认可。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不怎么给孩子施加压力,仅仅是疏于表达而已,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态度如此冷淡。
谁都想从所爱之人那里得到肯定,总是期待落空让孩子不敢再接近父母。爱的表达非常重要。
也许“吃饭了”表示“对不起”,一碗面代表一个拥抱,煎蛋意味着“我爱你”,但这些谜语不是每次都能被猜到谜底,尤其心烦意乱时更不愿解谜。
或许是时候学着调用其他爱的语言,选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爱意了,与其爱到100分才让孩子感受到1分,不如每爱1分就让孩子体会到1分。
多对孩子说肯定的话,哪怕是一件小事。一句鼓励并不会让人过于自满,但一定让孩子开心,做事也鼓足干劲,不仅对自己更有信心,也对父母的爱更有信心。
大概没有人会不喜欢礼物,但父母总是下意识地让孩子不要乱花钱,即使想表达的是希望他们省点钱自己用,这会让满心期待的孩子倍感沮丧。
不如收下礼物,再说一句“正好用得上”吧。
下次孩子提议一起去旅游的时候,别再推辞拒绝或说一些扫兴的话,这是创造亲子高质量陪伴时光的好时机。
在陌生的风景中,我们身心放松,也会感到和熟悉的人之间特殊的联系,可能会在一场旅行里敞开心扉,或者许诺保守属于彼此的小秘密,像朋友一样相处。
身体接触也是增进感情的绝佳方式,一个拥抱的力量不容小觑,被拥抱的我们会合成创造快乐的多巴胺,释放催产素让身体放下警惕和戒备,压力也显著下降。
如果拥抱暂时还做不到,拍拍肩、牵个手想必不是太难,从它开始做起吧。
每一份爱,都会因为被接收而更温暖笃定。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