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 2024丨陈静教授:深入解读HELP-PCI研究,探索术前肝素负荷量对急诊PCI预后的影响

学术   2024-11-01 20:02   浙江  

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36届TCT 2024年会上,最新临床试验的专场吸引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透过这些研究的学习与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时刻跟随全球医学的最前沿发展。本次特别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静教授接受专访,主要介绍HELP-PCI研究结果,探讨其对临床实践的可能影响,并就该研究在急诊PCI治疗中的新应用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

1.祝贺您代表团队在TCT的LBCT专场公布了HELP-PCI研究的主要结果,能否请您与我们分析一下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陈静教授:HELP-PCI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术前负荷量肝素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特别是首次医疗接触时使用肝素对梗死相关血管血流的改善作用及其远期预后效果。

我们进行了全国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涉及36家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治疗,年龄介于18至80岁之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首次医疗接触时立即给予负荷量肝素(每公斤体重100单位),另一组则根据传统方法在导管室通过桡动脉鞘管植入后给予肝素。
研究的主要观察点是急诊PCI术前造影显示的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 3级血流)的比例。次要观察点则是30天和一年期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等。
结果显示,术前给予负荷量肝素的患者,TIMI 3级血流比例显著提高,从17.6%上升至23.6%。在短期预后中,我们发现30天内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显著降低。然而,一年期的临床复合终点尚未显示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总的来说,HELP-PCI研究为首次医疗接触时使用肝素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有助于缩短缺血时间,改善术前血流状况,并对患者短期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2.HELP-PCI研究结果的公布对于STEMI患者的诊疗策略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静教授:HELP-PCI研究结果的公布可能对现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流程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急诊PCI广泛应用,HELP-PCI的发现为优化早期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在首次医疗接触时提前给予肝素负荷量,有助于缩短整体缺血时间,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同时,该研究也提示未来指南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虑术前抗凝治疗的时机和剂量,以在更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提高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


3.首次医疗接触时静脉注射肝素钠(100 U/Kg)是否可以桥接溶栓治疗?术后如何桥接抗栓治疗?

陈静教授:HELP-PCI研究的目标群体是首次医疗接触到PCI时间在120分钟以内的急诊PCI患者,对于超过120分钟的患者,传统的溶栓治疗方案依然适用,对于需要溶栓的患者,依然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案进行溶栓后进行PCI的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首次医疗接触时,99%患者同步接受了300mg的阿司匹林负荷进行量治疗,同时,约89%的患者还接受了P2Y12受体拮抗剂的负荷量治疗。这个同步给药策略能够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并未增加出血事件的风险,显示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术后抗栓管理方式。


4.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开展HELP-PCI研究的初衷?临床医师应该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陈静教授:我认为临床问题的解决应当聚焦于临床实践。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青年工作者,我有两点建议。第一,深耕临床,所有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都源于临床实践。只有深入参与临床工作,才能发现真正具有潜在意义的科学问题,而非盲目跟随既有选择。第二,在结合临床实践时,我们应参考现有指南和共识,特别是那些已有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支持的重点领域。同时,注意那些缺乏临床证据或尚存争议的研究点,这些领域往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必须考虑团队的能力和资源,确保项目的可执行性和可行性。

5.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参与此次TCT的感受与体会?

陈静教授:TCT是全球三大心血管介入顶级的会议,今年TCT的内容也是非常精彩。在参加本届TCT会议时,我有以下两点深刻体会:首先,会议更加重视结构性临床研究,设立了大量专场来展示此类研究的病例分析和实验研究,体现了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会议内容从治疗层面向预防和创新方向拓展。在预防方面,强调利用人工智能和全程化管理等手段,实现“医治未病”;在创新方面,突出技术、器械和理念的创新,推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新变革。这两点感受为我的未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专家介绍

陈静 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急重症中心主任、胸痛科主任、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诊疗专长:冠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心脏辅助装置的管理;瓣膜性疾病介入治疗。学术任职与荣誉;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日本循环学会会员(FJCS);国家卫健委冠脉介入培训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急重症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学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全科医师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委员会委员;亚洲心脏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委员会理事;《ESC cardiovascular中文版》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通讯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专家;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学组组长;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暴发性心肌炎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武汉市中青年骨干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中央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湖北省卫健委科技项目等课题;入选武汉市中青年骨干人才;BMJ、Natur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s Biology 、ESC HF杂志审稿人,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6 篇,其中部分研究被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Cardiovasc Re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等期刊引用。获得2022年度European Heart Journal最佳结构病例奖。参编著作4部和中国专家共识4部。


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心血管新前沿是梅斯医学子频道,致力于为心血管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