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一直快,慢才是常态

文摘   2024-07-17 11:27   广东  


董老师
RDI 认证顾问

董祥瑞老师,我总是叫他以琳的董宇辉。

好学能干,更是能吃苦,对孩子充满了爱的董老师。

很喜欢他写的文章。

大家要关注哦。


我是董祥瑞,以琳(青岛城阳)学龄扬帆1班班主任,也是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的认证顾问。

大家都在谈“快速成长”、“见效快”,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我怕这种“快”说得太多,会给家长造成一种假象。其实,“快”的基础是有“慢”的积累。

我当学龄班主任许多年,每年都会跟十个左右的学生朝夕相处,有几位更是相处三四年之久,见到更多的是“慢慢成长”,细观不显,时长乃见。


干预快速成长时刻:

快速出效果总是让人“兴奋”,但不可能一直快。

快速出效果的原因:

从前没干预,开始干预快速的知识搭建,令人兴奋的。

换一种疗法,干预方向的调整,在另一些领域快速搭建。

底层搭建,当孩子底层能力不断得以搭建并巩固,可展现一段快速发展期,随后可能又回到慢速的积累期。

干预慢速才是正常基调:

慢速且稳定(事实上可能也不稳定)才是干预常态。

案例1:情绪大爆发

一个男孩,经常无缘无故“情绪大爆发”,开始接触的时候每天2-3次,每次40分钟左右,必须将浑身气力消耗完毕,才能够平静下来。后来,他可能每周“发作”一次,每次大概2-3分钟就能调整好,极少见到大发作。这个过程用了两年。

案例2:身体协调性发展

还是一个男孩,初见不能跑、不会跳,更不用说广播体操、跳绳等活动。后来,他可以完成单个的跳绳(尚不能连续),可以跳大绳,跟随做一些协调性活动,跑步跑得相当好,匀速且稳定。这个过程大概用了一年半。

案例3:目中无人

依然是个男孩,初见满教室乱窜,家长就在后面“逮”,一番鸡飞狗跳的情景,不只是不关注人,也不允许别人靠近。后来,我们可以一起做互动活动,不只如此,他还可以接受同学的互动活动,上课时可以关注老师。这个过程用了一整年,两个学期。

案例4:需求表达

这次是个女孩,初见从不主动说话,一直在那里“捏捏捏”,如果提问问题,都是不经大脑思考的仿说,没有任何功能性。后来,她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别人问她问题时,基本是“靠谱”的回答。这个过程也用了一年。

案例5:兴趣狭隘

再来个男孩:大多数人成不了学霸,但总有一些人有学霸天赋。初见就了解到“过目不忘”的本领,正在研究生僻字,普通汉字几乎都认识。还具备超强的“不知道什么能力”,比如我写出“董祥瑞”三个字,他都不用思考就回答一共35画。但是,别无兴趣,就连吃饭也只吃蛋炒饭。后来,他能吃十几种主要食物,除了写字还喜欢上了数学,利用他的优势背了好多书(读一两遍基本就能背下来)。这个过程也用了一年。

案例6:也有快的

一周内学会跳绳,其实并不难,关键看积累到什么程度和用什么方法。我还教体育课(语文也是体育老师教的),学龄阶段,常规跑步、常规各种协调性练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单独一周的体育课时间练习相应的技能,比如跳绳。周一,能跳1个,我说很快就学会了;周三,连跳2个,我说三天内学会跳绳;周四,连跳10个;周五,根本停不下来,每天不跳1小时是不行的。没学会的,继续打熬身体协调性,过几个月,再来一次,可能就学会了。其中的关键在于日常运动能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推一把就上去了。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可能达成质变。

案例多得很,家长们看到孩子迅速进步而喜悦,也要接受缓慢成长的现实,稳下心神,一步步走!



以琳 方静
我是以琳的创办人,也是自闭症孩子的妈妈30 年的育儿历程,我最深的感悟就是:爱我们的孩子吧,不仅因为你对他的责任,更因为你爱他的时候,你会有快乐,为他付出的时候,是一种享受。以琳,因为爱更专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