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不仅是“心灵的感冒”--营养微生态医学治疗案例

文摘   健康   2024-10-24 17:27   广东  



老年抑郁症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对老年抑郁症的定义为:发生于60岁以上群体的精神障碍,且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在我国,老年抑郁症发病率为31.21%[1]。其典型特点有:以丧失自尊为主,自责、内疚不常见;临床表现中躯体症状处于主导地位;自杀倾向相对明显,且较少表达、准备工作较多;存在认知功能变化,可能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1]。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多,有依赖性和神经不良反应风险大,易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等不良反应,还会增加跌倒等风险[2]。




01

案例展示
61岁的张阿姨,BMI为19.48,外表看上去还算硬朗,但多年来也是各种疾病缠身。她有三级高血压病史,一直靠着规律服药控制病情。2024年4月,又被检出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膨出瘤,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可张阿姨从年轻时就做事犹豫不决,面对手术的抉择,她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整日胡思乱想,担忧不做手术的后果,又害怕做手术的风险。再加上她原本就有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史,这让她的身心更加疲惫。

日子在焦虑中一天天过去,张阿姨的情绪也逐渐影响到了身体,不得不住院治疗。5月21日至6月7日,由于情绪焦虑、躯体不适20余年,加重1月余,张阿姨入住了当地某三甲医院。当时,她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紧张焦虑、头晕、手脚发热、尾椎处疼痛20余年,加重1月余。经过一系列检查,入院诊断为焦虑障碍、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卵圆孔型)、先天性房间隔膨出瘤、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腔隙性脑梗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骨质疏松。

医院为张阿姨制定了全面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面,开处了十几个药物,其中前面五个主要是用于抗焦虑辅助睡眠的,但这些药物有成瘾性,副作用比较大。同时,因为张阿姨有甲减,所以长期服用50微克/天的左甲状腺素钠片。非药物治疗则包括心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反正就是临床上常用的办法全用上了。

经过17天的治疗,张阿姨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入院前,经精神检查她的情绪显焦虑、记忆力下降,但注意力集中、意志活动尚可、否认有自伤自杀及冲动伤人毁物意念及行为;出院时,经精神检查她虽情绪状态平稳、无自伤自杀及冲动伤人毁物意念及行为,但注意力稍欠集中、记忆力稍差、意志活动也有减退。出院诊断比入院诊断多了焦虑抑郁状态、低钾血症,且住院期间进食都不太好。

6月7日出院后,张阿姨一直按照医嘱服药,但是仍然没什么效果。出院两个多月来,她吃饭没有胃口,瘦了很多,肠胃很脆弱,还有便秘。而且,她对药物很排斥,觉得没有用。更令人担忧的是,她还爬窗户爬了两次,家属不得不把所有门窗全部封死,每天晚上轮流值守。

8月13号,我了解到张阿姨的情况后,我建议选择营养肠道微生态治疗。一开始,张阿姨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新的治疗方法很抗拒,我便发了很多相关的案例、研究文献、科普文章给她看。在做了很多科学依据的铺垫后,她才接受使用。

8月15日,张阿姨开始服用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制剂,每天吃一包,同时补充维生素B,加大维生素D的剂量。之前的抗抑郁焦虑药物还是继续使用。

治疗的第八天,张阿姨首先显著改善的是便秘,不用开塞露也能自主上厕所了,精神情绪稍好一些,但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还是比较大。

8月30日,治疗第16天,家属主动跟我反馈,张阿姨最近好点了,情绪紧张缓解了,整个家庭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暑假期间大人除了上班,基本上都是守着张阿姨,两个小孩放假在家也需要照顾。第二天小孩子要开学了,在这个关键时候,张阿姨的情绪紧张明显缓解,让大家都觉得轻松了许多。

9月7日,这是服用益生菌的第23天,家属又主动来分享:如果用十分来衡量改善程度,现在大概有五六分。食欲好些了,大便虽然还不是那么好,但也有了改善。张阿姨对亲戚家办喜酒也有了兴趣,愿意跟着大家一起去看热闹,对其他事情也开始有了兴趣,愿意跟大家拉拉家常。与之前有被害幻想的时候判若两人。只是在睡眠上,还是需要依靠药物才能睡得着。

9月11日,治疗27天,家属再次反馈,张阿姨最近好多了,安眠药也好几天没吃了,也能睡了。

9月18日,服用益生菌第34天,张阿姨状态越来越好,体重增加了七八斤。周末要跟家人一起去喝喜酒,还主动要求家人在10月国庆节安排出去旅游。

9月22日,张阿姨跟家人去亲戚家喝喜酒,游览武汉长江风景,拍照留念的照片笑容非常灿烂。家人感慨道:已经很久没见她笑过了!

张阿姨的康复,意义非凡。她不仅拯救了自己,更是挽救了整个家庭。与此同时,张阿姨的经历也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老年抑郁症群体。很少有人关注他们,且受传统观念束缚,他们往往不愿主动提及自己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家人的理解、支持与鼓励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02
专业分析

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会对身体功能和认知产生负面影响。身体疾病易使老年人患抑郁症。当前老年抑郁症的治疗策略效率不高、患者耐受性差且有不良副作用。这使得出现新的治疗选择以缓解老年人抑郁症成为必要。老年慢性病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炎症。老年人常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内毒素血症并加重身体炎症状态。应用精神益生菌(益生菌和益生元)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或许有助于减轻炎症,进而改善心理健康。[3]


案例中张阿姨在抑郁症发病前就有明显的血管功能障碍,如高血压、腔隙性脑梗等,是老年抑郁症的典型特征。便秘症状也提示其肠道健康可能出现异常。常规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均无法改善张阿姨的病情,也反映出当前老年抑郁症治疗现状所面临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症与肠道微生态紊乱之间存在关联,营养微生态技术为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视角。张阿姨的营养微生态治疗方案中的脆弱拟杆菌是典型的共生分子,激活CD4 + Treg细胞分化成调节性T细胞分泌抗炎因子IL-10,下调身体炎症水平(肠道炎症和神经炎症)[4]。在肠道-大脑连接研究中,发现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能对兴奋神经元产生镇静作用)依赖脆弱拟杆菌实现最大生产水平[5]。经动物实验发现,鼠李糖乳杆菌可防止肠道渗漏、改善上皮屏障通透性、改善微生态平衡,减轻抑郁小鼠行为障碍[6]。补充足量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对抑郁症也有改善作用[7-9]。


张阿姨从发病到治疗病程比较短,营养微生态的治疗方案见效快,这让我们看到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靶向营养补充、肠道菌群和慢性炎症在老年抑郁发展中的应用,可能为临床实践中老年抑郁的治疗开辟新的、有效的、安全的路径。



03

案例专家介绍


出诊时间:每周二
出诊地点:湖南省宁乡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门诊





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联盟

近年来,营养结合肠道微生态的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各种治疗性膳食模式(如生酮饮食、低碳饮食、低蛋白饮食、低嘌呤饮食、低热量饮食、抗癌膳食等)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肠道微生态更是大大提高了营养科的治疗效果,二者的结合在神经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中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而且营养膳食模式是以自然食物为主,肠道微生态(如不同菌株的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等)均是能获得国家批准上市的膳食食品。


该技术安全可靠,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是未来临床营养科的新技术。


联盟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善心健康基地
源羲和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基地
沈阳典亮未来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吉林省环健营养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长沙市中心医院
上海德济医院
小用健康管理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


有志加入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联盟单位,欢迎扫码咨询





参考文献:
[1]廖小梅,郑鸿露,郝燕妮,.老年抑郁症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4,(04):1173-1176.
[2]赵敏,黄承龙,黄振光,钟秋安,.老年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用药评价【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3,(09):84-89.
[3]Vaghef-Mehrabany E, et al.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and psychobiotics[M]//Factors Affecting Neurological Aging. Academic Press, 2021: 509-520.
[4]Deniz E,L D K. Finding a needle in a haystack: Bacteroides fragilis polysaccharide A as the archetypical symbiosis factor.[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417(1).
[5]Strandwitz P, etl. GABA-modulating bacteria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Nat Microbiol. 2019 Mar;4(3):396-403.
[6]Xu J, et 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zz-1 exerts preventive effects on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 in mice via regulating the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 Food Funct. 2022 Apr 20;13(8):4331-4343.
[7]Esnafoglu E, Ozturan DD. The relationship of severity of depression with homocysteine, folate, vitamin B12, and vitamin D level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Adolesc Ment Health. 2020 Nov;25(4):249-255.
[8]Mikkelsen K, Stojanovska L, Apostolopoulos V. The effects of vitamin B in depression[J].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16, 23(38): 4317-4337.
[9]Kaviani M, et al. 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depression and some involved neurotransmitter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0, 269: 28-35.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