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患者排便困难怎么办?此处有良方!--营养微生态医学治疗案例

文摘   健康   2024-06-28 16:17   广东  



帕金森型多系统萎缩

帕金森型多系统萎缩(MSA-Parkinsonian)是以帕金森病样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萎缩的一个亚型。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不稳和震颤(姿势性或静止性),合并有自主神经、小脑或锥体束等症状。多系统萎缩患者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尿频尿失禁、哮喘、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尿频尿急尿失禁等。除此外,据报道称:便秘作为帕金森并发率最高的症状的发病率在50~70%左右,也是帕金森的早期症状之一。




01

案例展示
62 岁的 W 女士,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性格随和、内向。即使年过半百,也未曾被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困扰。在过往的岁月里,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在家族中,也没有相关疾病的家族史。

直到三年前疾病的突然降临,尿频、尿急悄然闯入她的生活,且症状日益加重。近两年,尿失禁的困扰更是让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踵而来的健康问题,彻底打碎了她的生活滤镜。

而命运并未因此而仁慈,走路不稳的症状也在两年前开始出现,她运动变得缓慢,四肢愈发僵硬,病情的恶化就像无尽的风暴,不断侵蚀着她的行动能力。至近两个月,W 女士甚至已无法自行走路,只能在他人的搀扶下,艰难地前行不超过 30 米的距离。

2024年3月初,W 女士在当地医院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未见异常,但可见膀胱残余尿166ml。经头部核磁检查发现:双侧壳核萎缩伴豆状核内矿盐沉积,黑质小体未显示,考虑为 MSA-P 型可能性大,双侧大脑及小脑半球还出现了萎缩性改变。诊断:帕金森型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等各项检查结果,都清晰地揭示着病情的严重程度。


不仅如此,体位性低血压也如影随形。平卧位血压与站立位 3 分钟收缩压差值大于 30mmHg,站立后的血压甚至低于 90/60mmHg,头晕时常让她感到天旋地转。睡眠中的她也不得安宁,喊叫、说梦话是常态。大便便秘更是让她苦不堪言,1 - 2 周才有 1 次大便,多为宿便。
经了解W 女士既往史,她有30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每天口服优甲乐 1.25 片来维持。从量表评估情况来看,虽然她的认知功能正常,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计算力等都还算正常,但也存在轻度的抽象性和延迟回忆减退。此外,中度抑郁也悄然来袭:她情绪低落,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愉快,兴趣减退,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还常诉记忆力下降。

为了缓解症状,W 女士尝试口服美多芭,可惜效果并不理想。

考虑到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便秘情况,经完善肠道菌群检查显示肠道整体环境比较差,尤其是代谢和免疫抗炎能力较弱,毒素清除能力差,中性菌及有害菌比例过高。基于此,患者开始使用二代菌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微生态制剂,每次 1 袋,每日 2 次,45°以下温水冲服。

服用微生态制剂后效果显著,大便次数从10天左右1次变为 3~5 天 1 次,大便质地虽硬,但不再需要人工辅助。两个月后,情况进一步改善,排便 3 天 1 次,大便形状成型,成为新鲜软便。

由于W女士病程已有两三年之久,而且病程发展比较快,短暂的干预暂未在其睡眠、行动等方面观察到改善。服用微生态制剂后虽然改善便秘效果显著,但仍未能达到理想的肠道修复。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并非一蹴而就,这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改善。要实现肠道环境的修复以及菌群稳态的重建,需要长期的坚持,让有益菌群在肠道内逐步定植、繁衍,才能有效地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对整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更期待微生态制剂作为辅助治疗,能够逐渐看到更显著的效果,为她的健康状况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02
专业分析


在PD运动症状出现的前十几年,PD的前驱症状——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就已出现。而PD的主要病理形式——错误折叠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形成的路易小体(LB)可以在患者未经诊断PD时,出现在患者的胃肠道、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等部位。有研究团队由此提出“肠-脑轴”治疗的新靶点。[1]案例中W 女士就明显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多年便秘史。30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也提示其常年存在自身免疫异常的情况。今年初,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最新发表了帕金森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也强调了可能在肠道中触发的适应不良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加速了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基于此开发合理的神经保护疗法,可能有希望阻止这种致残性神经疾病的进展[2]。


据综述报道,益生菌产品能有效提升PD患者排便次数且不良反应少[3]。动物实验表明,益生菌可改善PD小鼠的行为学[4];此外,益生菌补充有助于改善PD患者运动、代谢参数,并提高肠道菌群保护作用[5]。粪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干预能有效改善PD患者的便秘症状及睡眠质量,可能有增强左旋多巴对运动症状的疗效[6]。案例中W 女士经二代菌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微生态制剂干预2个月后排便的显著改善,可能是得益于二代益生菌制剂对肠道黏膜的修复和肠道菌群的平衡。


脆弱拟杆菌PSA是首个被发现可以纠正Th1/Th2失衡的单纯共生菌抗原,可以调节免疫[7];在维持肠道生态系统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代谢唾液酸酶NanH稳定定植,可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和恢复肠道菌群稳态,修复肠道黏膜[8-9];在神经系统中,通过调节CD39控制神经炎症[10]。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激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强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表达,调节肠道中的5-羟色胺能系统,并增加海马和杏仁核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γ-氨基丁酸受体水平,通过脑肠轴干预神经系统疾病[11]。




03

案例专家介绍


专业特长:癫痫分类诊断及药物治疗、癫痫术前评估、癫痫遗传学、脑血管病、多系统萎缩、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帕金森病、抽动症、脑炎、神经免疫疾病等神经疾病,以及抑郁、焦虑、强迫症、失眠、儿童注意力缺陷等。目前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中外医学杂志、书籍中共发表60余篇文章。


门诊时间: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门诊
周一全天、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联盟

近年来,营养结合肠道微生态的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各种治疗性膳食模式(如生酮饮食、低碳饮食、低蛋白饮食、低嘌呤饮食、低热量饮食、抗癌膳食等)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肠道微生态更是大大提高了营养科的治疗效果,二者的结合在神经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中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而且营养膳食模式是以自然食物为主,肠道微生态(如不同菌株的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等)均是能获得国家批准上市的膳食食品。


该技术安全可靠,没有严重的副作用,是未来临床营养科的新技术。


联盟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善心健康基地
源羲和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基地
沈阳典亮未来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吉林省环健营养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长沙市中心医院
上海德济医院
......


有志加入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联盟单位,欢迎扫码咨询





参考文献:

[1]周宛仪,刘逸奇,王坚,.帕金森病中α突触核蛋白的“肠-脑轴”传播【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4,(S1):42-48.
[2]Morris HR, Spillantini MG, Sue CM, Williams-Gray CH.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Lancet. 2024 Jan 20;403(10423):293-304.

[3]沈法,雷玉铃,张靖萍,范文辉,陈阳美,.益生菌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Meta分析【J】.陆军军医大学学报,2023,(12):1369-1376.

[4]刘慧琴,杨娟,.骨化三醇与益生菌对帕金森小鼠模型行为学影响的对照研究【J】.贵州医药,2024,(03):345-350.

[5]方依卡,胡旭林,陈日坚,.益生菌补充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代谢参数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03):47-49.

[6]刘娟,陈启仪,杨波,王乐,吕孝琼,李宁,林志亮,.菌群移植对慢性便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3,(11):874-878.

[7]Erturk-Hasdemir & Kasper, PSA as the archetypical microbial symbiosis factor, Ann. N.Y. Acad. Sci. (2018) 1-14

[8]Buzun E, etl. A bacterial sialidase mediates early-life colonization by a pioneering gut commensal. Cell Host Microbe. 2024 Feb 14;32(2):181-190.e9.

[9]Hu J, et al.Gut microbiota-derived 3-phenylpropionic acid promotes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via AhR signaling. Microbiome. 2023 May 8;11(1):102.

[10]Wang Y, etl. A commensal bacterial product elicits and modulates migratory capacity of CD39(+) CD4 T regulatory subsets in the suppression of neuroinflammation. Gut Microbes. 2014 Jul 1;5(4):552-61.

[11]Zhou B, et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colonization in early life regulates gut-brain axis and relieves anxiety-like behavior in adulthood. Pharmacol Res. 2022 Mar;177:106090.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