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情 || 范玉欣

文化   2024-11-19 13:00   河南  


一、情满濮山

记忆中,童年清晨的我常在轰隆隆的炸山采石声中惊醒,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在当年濮公山运管所分给父母的小小公寓里四处张望寻找,却始终不见父母的踪影——他们一早就去上班了。

独自爬下小床,拉开钉了银白色铝皮的门,听到头顶上飞机划过天空的轰鸣声,看到不远处小伙伴们已经聚在一起围着石子儿堆玩游戏了。

抬眼望去,从濮公山脚下绵延到县城的一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路上来来回回的是数不清的运输车,像贪吃蛇一样连绵不息。

这样的时光持续到大约六岁,我便随父母回老家上学了。不知从哪年哪月起,濮公山没了清秀灵动的气息,消了鸟语花香的点缀,只有尘土飞扬,只有机器隆隆,只有一堆一堆的碎石子埋葬了它曾经青翠莽苍的笑靥。

2001年秋季,我开始读高中。周末放假,班里没回家的二十几个同学在班长的护送下,男生追逐着、踢着足球,女生嬉笑打闹着,大家一路风尘仆仆,跨过历史久远、颤颤巍巍的淮河桥,心有余悸地看着桥下浑浊的滔滔河水,徒步来到了久违的濮公山。

遥想当年,时值仲春,惠风和畅,阳光普照,松柏青翠。濮公山早已禁采多年,虽在葱茏草木的掩盖下多了一些绿意和生气,但依然难掩它的满目疮痍。那一处处被生生炸裂的裸露出山体截面的断层,仿佛是永远不会痊愈的伤口,令人触目惊心。

男生们风华正茂,体力充沛,丝毫没有步行十几里路的疲惫,一看到了山脚,立马蜂拥而上!你追我赶,一口气窜到山顶,拧开在阳光下冒着凉气儿的矿泉水,对嘴猛灌一气儿,灌过瘾了哈哈大笑,然后朝北对着远处的县城呐喊:“啊——!!!”朝南对着原野高呼:“我来啦——!!!”

一个接一个,声音此起彼伏,场面蔚为壮观。那恢弘的气势,慷慨的豪情,仿佛当时我们爬上的不是海拔一两百米的濮公山,而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

濮公山,不仅铺垫了我儿时的热闹场景,更在我和高中同窗春日携手共游时见证了我们的坚韧和青春。

二、梦回淮河

淮河,是我们息县人的母亲河。

难忘儿时的盛夏,和伙伴们一起脱了凉鞋,踩在柔软的沙滩上,尽情感受河水的清凉,争相在浅滩摸田螺、找河蚬。玩累了,坐在河边依依杨柳下,看河水清且涟漪,观渔船撒网收网,瞧渡船熙熙攘攘,望淮河滚滚东流……

有时渡船只载了两三人,撑篙的船夫看着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凑在旁边瞧着渡船和坐船人的好奇眼神,便慈爱地招呼我们:“丫头们,来,上船!带你们过河去掐花——对岸的花儿开了,紫的、红的、黄的…….颜色可好看咯!”我们一听,登即欢天喜地又小心翼翼地登上渡船,谨慎地站在甲板上不敢造次。不一会儿船夫娴熟地撑起长篙,偌大的渡船便开始在水中像条大鱼一般悠然滑行。船行驶得稳稳当当,我也逐渐胆大起来,慢慢靠近船舷,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河水在船底翻出雪白的浪花,不远处野鸭惬意地游来荡去觅食,毫不怯生。微风拂来,水波不兴。

不一会儿,河对岸到了,我们争相奔下船,跑着爬上河岸的草地,摘野花,撒脚丫子到处溜达,无忧无虑地欢笑高呼。船夫在船上急切地对着我们的身影大声叮嘱:“半小时哈,只能玩半小时哈,别到水边去——半小时后上船,我再把你们送回去……”

后来,有经济头脑的滨河人们开始“靠河吃河”:化肥厂、棉麻公司等排放的污水混合着刺鼻的气味,奔进淮河的血脉中;渔民们“数罟深入洿池”,恨不得将鱼子鱼孙一网打尽;不少人争相购入采砂船、传送带、“前四后八”等设备,疯狂攫取用以成就自己“发财梦”的金黄细腻的河沙……机器轰鸣,响彻淮河之浦,震痛了淮河的心脏;污油遍布,弥漫河水之表,抹黑了淮河的容颜;河沙被抽,漩涡深不可测,卷走了多少家庭的儿女!

河水不再清澈如初,鱼虾不再热闹满仓——淮河生病了。后来,只有在梦中,才能再现“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信长”的千里淮河。

三、山河巨变

如今的息县,沧海桑田,瞬息万变:

依山傍水而建的濮公山地质公园,山上山下草木葱茏、亭台楼榭风格迥异,天池波光粼粼,鹅浮碧水,鱼翔浅底!

宏伟壮观的渡淮大桥横跨淮河南北,天堑变通途!大桥别出心裁的造型、姹紫嫣红的灯光,吸引不少人前来游览、打卡,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桥”。

谁说近处无风景,每逢节假日,息县人足不出县,便有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濮山旁、淮水岸、龙湖边、杉林里......风清景明,花木飘香,到处游人如织,幸福感填满了心胸,诗意也油然而生:

春归迎海棠,夏至赏荷光。

秋临观丹桂,冬来嗅梅芳。

流风写晚霞,落英染秋霜。

夜色如水凉,山河暖寸肠。

风景如斯,人情更美。且看息县的志愿者们活跃在大街小巷,神州救援队峥嵘时刻大显身手,息州义工们团结协作扶危济困……

千百年来,居住在濮山、淮河身旁的息县人,与这山河深度捆绑在一起,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情感。我们熟悉这山河,热爱这山河,也难以离开这山河。我们把丰衣足食、繁衍生息托付于息县这片热土,把喜怒哀乐、生死荣辱、梦想与希望都存放在这里。有了和这里亲密的关系,就有了家的概念,有了对山河的深情与依恋。

我们在山河的变迁中思考,在历史的演变里融入对世界的观察、解释,解释自己是谁。我们在一次次的追问,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出发。

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息县的故事在徐徐展开。明天即将来临,我们也将身在其中。

(作者简介:范玉欣,任职于息县一高,校报执行主编,学校“蒲公英”文学社社长,信阳市作协成员。)

大息地
一块历史的厚土,源远流长;一方文化的故园,生生不息;一张发展的名片,熠熠生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