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要点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双针系统,旨在预防任何填充剂的血管内注射,并在注射过程中提醒医生。
引言
填充剂如今广泛用于面部年轻化,但由于填充剂的血管内注射,报道了各种严重的不良反应。虽然有许多方法可以防止血管内注射,如回抽、使用钝针,但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保证所有类型的填充剂的安全。这是因为医生在注射过程中没有视觉警告。文献中报道了100多例因填充剂血管内注射导致的失明病例。根据当前文献发现,血管内注射已成为患者安全的重要问题。
学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没有隔膜的新原型针头双针系统,通过观察因空气和血管内血压之间的压力差引起的血液回流,并在注射过程中提醒医生,防止血管内注射,这种设计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填充剂。
作用机制
针头由两部分组成:内针和外针。内针用于填充剂注射,外针作为引导针,可以在注射过程中观察到插入血管腔时的血液回流。外针壁上的一个小孔作为空气通道,平衡气压。整个针头结构的机制模拟了静脉采血的过程。
图1:显示(a)内针组件完全脱离外针组件,(b)组装好的双针系统的特写视图,注意内外针尖的关系。
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当针尖进入血管腔时,医生可以看到前针腔内的血液,提醒医生。在我们的新型针头结构中,外针腔的设计类似。当外针尖在血管腔内时,医生可以观察到外腔内的血液。如果针尖不在血管腔内,则不会有血液回流。通过直接观察,我们可以防止填充剂的血管内注射。
(图)A. 动画中双针系统的结构,注意前部外针部分有一个孔,用于平衡气压;B. 内针组件插入外针组件的腔内;C. 完全组装好的双针系统。
(视频)显示针头系统的结构及其实际工作方式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1mL注射器,带有Luer-Lok尖端和27号针头作为内针。使用Radiesse作为填充剂,并将其转移到每个内针腔中,然后由熟悉大鼠解剖结构的资深技术人员将0.1mL填充剂注入大鼠尾巴的静脉或动脉中。这是我们在动物实验中通常进行的注射程序。针头插入大鼠尾巴的静脉和动脉中。记录观察到血液流入外针腔所需的时间。如果没有血液回流的迹象,则在10秒后将填充剂注入血管。
共使用了20只大鼠,分为两组,每组10只。在每组中,5只大鼠的针头插入静脉,另外5只插入动脉。记录观察外针腔内血液回流所需的时间。如果没有血液回流,我们则在10秒后将填充剂注入血管。
在第1组中,使用没有外针腔系统的1mL注射器,将填充剂注入动脉和静脉。在第2组中,外针腔系统安装在1mL注射器上,形成了内外两个腔室。记录观察血液回流所需的时间,如果观察到血液回流,则不将填充剂注入血管(表1)。
表1描述了观察血液回流所需的时间
研究种可以在第2组中使用我们的外针系统时清楚地看到注射过程中的血液回流。在没有使用外针系统的第1组中没有观察到血液回流。因此,当目标是血管注射时,使用新型系统与否有存在明显的区别。
(图)显示(a左上)动脉中没有外针系统的注射:未观察到血液回流。(b右上)动脉中外针系统的注射:清楚观察到血液回流。(c左下)静脉中没有外针系统的注射:未观察到血液回流。(d右下)静脉中外针系统的注射:清楚观察到血液回流)。
讨论
在填充剂的许多副作用种最严重的是血管内注射。因此,医生拥有一个方便且安全的工具来防止血管内注射至关重要。一些医生提倡使用回抽方法和钝针。但在使用较小规格针头时,回抽并不完全安全。使用钝针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特别是需要将填充剂放置在骨骼上或面部的不同层次,钝针无法提供非常精确的注射点。
这种新型结构的针头系统优势在于可以实时监测填充剂注射。任何血管内注射都可以通过针腔内出现的血液来监测。任何类型的填充剂都可以很好地适用于这种设计。医生可以通过管腔血液判断针尖是否在安全区域,因而防止血管内注射,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注射过程。
本研究使用21G外针和27G内针构建了这个原型。在填充剂注射过程中,通常使用直径小于25G的针头。因此,21G对于填充剂注射来说太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针头的尺寸以及针尖管壁厚度。例如,目前市场上最细的针头壁厚约为0.0508mm,27G针头的内径为0.210mm。如果以27G针头为基本模型,加上4层0.0508mm的薄壁,外针的外径可以稍大于0.4132mm,结果可以小于26G针头的直径,但要实现这种规格的针头,必须定制。
由于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压力差,血液会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该系统在静脉和动脉中都能很好地应用。考虑到对回流的影响,该设备另一个需要解决的实用性相关性问题是针头长度。研究使用的外针长13mm,与通常用于填充剂注射的27G针头长度相同。临床应用进行取血样时,通常使用25mm长的23G针头,在这种规格的针头中很容易看到血液回流。
结论
文章总结了新型双针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潜在优势,强调了其在减少血管内注射副作用方面的潜力,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这种新型双针系统为填充剂注射的安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有望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全文参考文献:
Hsiang Huang,Yu-Shan Lin. Novel Double-Needle System That Can Prevent Intravascular Injection of Any Filler.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 2017 Sep 25;5(9):e1496. doi: 10.1097/GOX.0000000000001496. eCollection 2017 Sep.
声明:本文仅作为学术分享,诊疗请以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医务人员意见为准。
联系邮箱-yuzhouhenda2023@163.com
联系微信-leonleijia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