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132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作 者丨李宇嘉
楼市的状态,大家都有感知,真没啥好写的!
可政策没闲着,五花八门!
救市也卷到极致了!
比如,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短短几天内,发布了三个重磅的消息。一是彻底退出限购,二是启动“购房入户”,三是再启“以旧换新”。房价还在上涨的成都,竟然也彻底退出了限购!而且,还提出,以后办公用房、产业用房、公共住房,都可以通过存量租购来解决。
其实,救市的心思,都坦露无遗:有效购买力有限,而市场情绪日渐低下,那就以最彻底的手法、最快的节奏,尽力捞到存量蛋糕的最大部分。南京、成都、杭州等,都是新一线城市,也是年轻人向往的城市,过去一直在昂着头“筛人”,现在也直接下场抢人、抢钱。
回顾这些年,消费领域的各种政策,不管是房子、汽车,还是旅游、吃喝拉撒,尽是鼓励你消费、刺激你花钱的节奏。甚至,就连社保和民生属性强的生育、养老等,都要把它们和刺激消费挂上钩!但肉眼可见的是,刺激消费的政策边际效应,变得低效了,真实原因是什么?
再多说一句,当下还有一种趋势,评估市场潜力时,总喜欢把没有卷入到这个市场中的百姓当作购买需求。比如,坐在马桶上盘算,如果全国人民每人吃一串糖葫芦,那就是14亿,这个市场很大啊!想想都激动。再比如,有2.9亿农民工、3亿新市民,每年就业1200万大学生。
任何一个消费领域,这都是蓝海啊!
当然,也包括楼市!
这几年,产业转型阵痛,超过了想象。落后产能的淘汰、迁出,外贸形势的骤变,地产、金融等被整顿或供求关系逆转,机关国企减薪等,都叠加一起、同步发生,导致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这些行业好的时候,尚能跟着喝汤、啃骨头,现在形成一个巨大的,需要兜底的群体。
这个兜底,除了育儿、失业、养老等领域的社保补足,更包括政策关怀,以消除对未来产生巨大的恐惧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比如,这两年尽管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但储备现金流的趋势不断强化,抢大额存单,甚至坐飞机去异地存款(就因为高了几个BP)。
网上有各种关于年轻人热衷于存钱的消息,典型如“存款特种兵”“屯黄金”“为何年轻人热衷存款”等等。另一面,就是节俭型消费,甚至出现“反消费主义”。当然,并不是军大衣就比大鹅保暖,而是对未来不确定性,不得不紧缩消费,行为趋于保守,这是人性使然。
谁不想吃得好、穿的好、住的好!
而且,近些年舆论环境偏负面的太多,隔一段时间,就会热炒一类现象,比如降薪裁员,幼儿园关门等等,房地产领域就更多了,这就使得行为更加保守。本来国内的消费力就不足,还把大量的钱存到银行,负面情绪扩散也导致行为愈加保守,怎么可能让市场好起来呢?
各地刺激楼市,无可厚非,但把这些五花八门、卷到极致的救市措施加总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那就是,地方“过于急迫”的心态昭然!
越是急迫,意味着心越虚!
给老百姓的信号是,政策没有最优惠、只有更优惠,门槛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再加上楼市微观层面负面消息不断,除了不得不入市的刚性购房者,其他人的最佳选择,就是等待和观望。当这种微观一致的预期在市场上屡屡兑现了,就更加强化了有这种预期的更随者。
于是,即便2023年二手住房交易量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也不错,但新增挂牌量涨幅远大于销售量,导致在售二手房规模越来越大,房子“越卖越多”。本质上,政策意图和预期出现分岔。
或者,微观体验和宏观意图,有点脱节!
现在要做的,其实就是让有钱人敢消费、爱消费,让中产和没钱的人有信心、能赚到钱。这里再讲讲“有钱人”的消费问题。从房子的角度来讲,国内的有钱人还真的难以买到豪宅。
过去,商品房市场很红火、价格涨得很快,但没有真正的豪宅!
一方面,住房保障发展不足、投入不够,执政心理上过不去,导致商品房道德化、道德非市场化。于是,商品房市场发展有负罪感(主动或被动)。商品房项目被捆绑了太多的责任,比如有竞配建、竞自持、“90/70”,还有限地价、限房价、限制销售等,总之是五花大绑。
发展到最后,低密度、别墅类被彻底禁止了!
这样的情境下,能打造出豪宅吗?
这只是其一!
另一方面,豪宅是具有独特的、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价值的房子。比如独特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地段价值、景观价值。由此,豪宅数量一定是稀缺的。我们是这么想的,但不这么做。
比如,某核心区、CBD,原来的规划说的好好的,打造低密度的、空间适宜的豪宅居住区。但新官不理旧账,新官要有新规划,要实现新政绩。后面的政府为了卖地,要么通过旧城改造、要么改变功能,要么在隔壁再规划一个,硬生生打造出多个功能相似甚至重叠的豪宅区。
结果显然,遍地都是豪宅。出行的密度拉高了,片区容积率拉高了,出门就堵车,一下雨就看海,稀缺的资源被遮挡了、共享了,或干脆改为房地产项目了,也就没有真正的豪宅了。
仅仅过了十几年,中心区的二手豪宅项目,就面目全非了。这么下去,估计很快就要更新了。近期,各地豪宅热卖,与二手房倒挂的价差刺激效应,远大于房子本身是否具有豪宅属性。
比如,上海静安区的中海顺昌玖里!
这也是为何,香港撤辣,房子被抢,单看房屋的品质,就把我们摔出几条街了。留住资金、鼓励投资,房子是一个载体。对很多富人来讲,个人和家庭的终极消费,其实就是一套真正的豪宅。
无钱的人消费不起,中产不敢消费,有钱的人没地方消费!
用在楼市上面,比较恰当!
我们的产能主要是面向全球的,当外需下降,我们就必须要转向内需。但长期外需导向,内需是不足的。这种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应对庞大的供给,需求显示不足;另一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这在商品房市场表现更加充分,因为商品房长期高房价。
但是,政策工具箱里,只有刺激需求的政策,供给端的很有限。说到楼市政策,尽是怎么刺激(或调控打压)的政策,但供给侧改革的推不下去。比如,一直被强调的保障性住房,实事求是讲并不是很到位。扣除棚改安置,保障房覆盖率就在5%左右。近期,国家很强调自上而下推进配售型保障房建设,但根据公开的数据,量很少,地方推进的积极性不高。
当下,楼市主要矛盾是,百姓对美好人居的需求与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或者讲是供给不适应需求的矛盾。背后,既有供给侧改革推进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居民收入基本面修复不够的问题。
房地产高速发展过去了,但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对经济的高贡献没有改变。因为,哪怕美国这种早已完成城市化的国家,2022年房地产占其GDP的比重是11.5%。因为,每个人都有住进更好房子的需求,房屋买卖和租赁、房屋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相关的服务业有很大空间。
我国未来也一样,就算盖房子少了,但地产永远是个超级行业。经济的核心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最大开支就是房子,奋斗的终点也是搞个好房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占比最大,2023年为9495元,占比28.8%,居住消费7822元,占比23.7%,排在第二位。
再看美国。
美国居民家庭最大支出,就是住房。2020年,美国人均居住消费支出8529美元,占比34.9%。看美剧会发现,美国人在房屋改造(厨房、浴室、屋顶、楼梯)、花园修葺和物业税等方面支出较大。
目前,“衣食住行”领域,我国居民在“衣食行”方面解决的挺好了,开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但住的空间还很大,且差距也很大、需求也很急迫,这本身就是发展空间。必须要改变在需求端给购买力鼓劲加油(看好你,一定行),但供给端回避事实,迟迟不突破的局面。
专注楼市政策观察与解读
进群,扫码或添加微信“jinglue999”(勿发广告)
政策咨询,添加微信“maighao”
采访需求,添加微信“gzloum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