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393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作 者丨李宇嘉
对近期二手房交易回升,市场有共识——“以价换量”。借着3月份季节性的销售转暖,两类低价房源消化掉了:
一是,去年降价到位(买家认知)的房源;
二是,近期降价幅度比较大的房源。
当下,微观层面的普遍现象是,买家的谈判地位是压倒性的,每个小区最新成交的二手房源,价格大概率低于上一套,否则卖不出去。更低的成交价出现,则锚定了这个小区的心理价格。
这其中,中介劝说业主“接受降价”、“一次性降到位”,是促成交易的关键。这不是中介能力强,而是卖家若继续等待或犹豫,可能意味着未来更低的成交价,这样的惨痛教训贯穿2023年。
于是,形成了这一套比上一套价格还低的现象!
当然,类似深圳和上海等刚需基础比较扎实的城市,近期交易量放大,对房价有一定的支撑,卖家降价意愿下降,最低价房源消化完了,买家愿意接受“次低价”。房价也并没有出现螺旋下降的态势。部分交易活跃的区域,房价甚至有了些许反弹,但这是凤毛麟角的。
经过一年多的超预期跌价,到了去年底,很多业主不再接受继续割肉,选择“由售转租”、“等等看”,中原地产二手房报价指数曾一度反弹。但今年春节后,二手房报价指数再次下跌。
强大的买方市场下,卖家报价的硬气迅速瓦解(见下图)。
新房市场开始内卷,并对二手房形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2022-2023年,房企回归中心区拿地,地方政府也要维持土地财政,一拍即合,就形成了当下新房供应井喷的趋势。这与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二手房市场撞面,并开始短兵相接地竞争。
2023年之前,二手房价格非常坚挺,新房靠价格低于二手房的“倒挂优势”,形成了支撑市场预期的巨大势能,销售去化没有太大压力,很多房子还要抢,比如杭州、成都和上海。
但到了2023年,疫情后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又一轮牛市,小业主挂牌卖房的队伍蔚然成风。二手房价格跌幅明显大于新房,新房价格优势消失。同时,新盘开发商,主要是国企、央企、城投,它们既是“稳地市、稳楼市”的生力军,也要发挥“稳增长”方面的社会责任。
因此,迫切需要在地产上兑现现金流和利润!
同时,对于当下的市场情绪,身在第一线的开发商,最清楚不过了。大家都选择与时间赛跑,都想在形势未进一步恶化之前,尽快变现。于是,无论是开工,还是销售,都在加快节奏。而且,大都愿意让渡一定利润,以最快的速度卖房,收割确定性。这是近期开发商的一致选择。
这两年,热点城市中心区供地集中,倒逼大家内卷!
以广州为例,天河区集中在东部区域(比如奥体),白云区集中在白云大道北和钟落潭板块,荔湾区则集中在花地湾、白鹅潭,海珠区集中在琶洲。而且,这几年轨道铺设四通八达,各个区都在打造本区的CBD,都在布局教育名校、地标建筑,各个板块的价值几乎拉平了。
比如,每个片区的新盘,都面向改善性需求,在学位、交通、户型、品质、赠送上的差异缩小。因此,对于买家来讲,楼盘之间的差异性缩小,替代性增强,简单说就是“不是非要买这个楼盘”。卷到极致,再卷下去,只能卷价格了。也就是,谁家的价格低,就买谁家。
当然,新房以价换量,也有来自二手房冲击的因素。当前二手房供应房源中,“次新房”占比在明显提升,这也是新房的竞品。也就是说,当下新房和二手房相互竞争,相互抢客户。
过去,二手房和新房往往是两个赛道!
二手房集中在中心区,主要面向刚需(比如学位需求)或上车需求,看重的是当下的确定性;新房集中在规划前景好的新区、开发区、次中心区,主要面向改善,看重的是美好未来。现在,如果抛开很难交易出去的二手房“老破远”,新房和二手房进入了一个赛道的惨烈竞争。
目前,房源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突然之间就有新的房源冒出来。比如,有的开发商前期捂着惜售,现在也拿出来卖;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兜售手里都不动产;比如,有些地方政府手里的房源也在拿出来卖;比如,今年热点一二线城市,都5000-10000万套不等的保障房要入市。
当前,供给端还在延续着旧模式,更多考虑的行业体量的稳定、上下游的就业、地方的财政收入等等。但需求端依然是另外一番天地,告别资产价格驱动下的全民买房潮,开始真正落实“房住不炒”了。但是,与过去那种喷涌而来的买房潮相比,当下的需求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再怎么刺激,也是这个量级,回不去了!
当积累的购房需求,迫切的居住需求,在一季度释放完以后,进入4月份,估计很难接续起来。这可能与2023年一季度类似。三月中下旬,无论是带看量、转发率,环比看都有走弱的趋势。
抛开收入、就业的基本面不谈,房源供应的规模之大、渠道之多、竞争之巨,都要甚于2023年。需求端,若均秉持捡到“超笋盘”才下手的理念,必然会导致价格继续下跌的预期。现在来看,这个预期越来越强化、越来越刚性,对于需求的可持续性,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政策层面迅速调整,不再刺激,而是开新局。因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不做“爽一时,但未来积重难返”的无谓刺激。政策重点有两个,一是“托”,不要让这个旧楼市太快下行(当然,这也很难托得住);二是另起炉灶,就是与旧模式平行,再造一个新的供需平台。
这就是新模式——配售型的保障性住房!
以其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将4亿新市民卷入到国内大循环的图谱中,释放他们嗷嗷待哺的消费需求,带动内需导向的投资需求。当下,正处于新旧转换的阵痛期,忍也得忍、不忍也得忍。
专注楼市政策观察与解读
进群,扫码或添加微信“jinglue999”(勿发广告)
采访需求,添加微信“gzloum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