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泉湖的风,吹到了我心里
当乡村振兴的春风,让历史辉煌的石泉湖村在莒南大地上又一次崛起,当那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貌,在家乡人民的文字、视频里为大家喜闻乐见,亲临其境已经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了。
一个超级宅家、缺乏行动力的人,总会习惯于对自己的心愿延迟满足,所以迟迟未能成行。
周末,当石泉湖美景的照片与视频,又一次在朋友圈里沸沸扬扬,如一股龙卷风席卷而来,让我好奇的心又一次蠢蠢欲动。
周一总是我忙碌之后放松的日子,一般我都宅在家里整理家务。可是今天,当石泉湖的风吹到了我心里,这颗神往的心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从微信朋友圈里找到定位,导航一看,从我北城的家出发,只有九分钟的路程。而我竟然一直当作是远方了。
驱车前往,上午九点多,来到了石泉湖村南。远远地就看到了安详地仰卧于天地之间的天然卧佛,慈眉善目,无比亲切。虽然已是深秋,路边仍然有繁花相迎。秋菊丛生,五彩斑斓;修竹绕庭,顿生雅趣;而那一畦畦青菜,又充满了乡村的人间烟火气。村中处处是景,目光不知自何处安放,那就随遇而安、漫无目的地漫步吧。1943年秋,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代师长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肖华等进驻石泉湖,使得这个小山村成为鲁东南乃至整个山东战区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和拥挤喧闹的周末不同,今天村子里非常静谧。不远处传来悠长的鸡鸣,将一个人的慢时光似乎也拉长了。树下是“将军博弈台”。当年进驻村子的将领们也曾经在繁忙的军务间隙,在这灵山秀水之间享受过静时光。一泓秋水倒映着修竹垂柳,绿意盎然。从标志牌得知,此处就是著名的牛蹄坝。当年罗帅等将领们进驻村中,因为军事保密的要求,不能出村取水,造成村中供水量不足,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各救会会长的李义丰受“牛蹄窝里能存水”所启发,在这里“闸沟存水”建成了第一道水坝。这是山东省最早人工修建的水坝,从而在水利史上开创了筑坝蓄水的先河。因此石泉湖村号称为“山东水库之母”。
沿着红色长廊,绕石涧水流逶迤而行,来到一个高坝下。拾级而上,视野豁然开朗,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这是解放后,在农村合作社时代,勤劳的石泉湖人民,用铁锹镢头战天斗地开辟的第二座水库——日光湖。
秋阳正好,天高云阔,水面上波光潋滟。日光湖就像闪闪发光的巨大宝石,镶嵌在连绵的群山之间,给山间增添了灵秀之感。
再往西是一个有着现代文艺风房舍的大院,题着“乡创1959”。门口的圆形观景台竟然镶在几棵杨树中间。我好奇地攀登到上面瞭望石泉湖全景,又好奇地走进院中。里面有手工坊、书房、茶馆、面点馆、地方特产店……这里屋舍精美,室内布置或复古或现代风,雅致而洋溢着艺术气息。我的目光一一追寻,沉浸其中。
院子里有长廊,有茶桌,有座椅,还有躺椅。此时周围悄然无声,只有我一个人。我惬意地晃动躺椅,仰望着蓝天,看云卷云舒。阳光照在身上暖意融融,随意得就像在自己家中。
浮生偷得半日闲,人间有味是清欢。而清欢是一个人的沉醉,这份随意与自由便是独处的馈赠。
因不在节假日,店里大多都没营业。远远地看到了一个咖啡馆,名字竟是“鸡窝咖啡”。进门一看,正在营业中。
里面的布置与其它精装的屋舍不同,这里墙面与地面都保留着毛胚房的原始状态,油画也很拙朴,大概要的就是这种原始风吧。一缕一缕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窗台射进来,浓醇的咖啡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别样的温情,竟然唤醒了一个油腻老中年妇女的的文艺范情结,于是要了一杯不加糖的拿铁,坐了下来,一边欣赏窗外的美景,一边细细品味。咖啡在苦中回甘,味蕾的感受也是独特自由的。唇齿间带着咖啡的醇香,在石泉湖村中的街道上漫步。这里屋舍俨然,却又风格迥异,处处都是我目光里的新奇。这里有房屋有红砖墙面,也有的墙面用灰色块石垒到顶,还有的用大小不一的棕红色石头错落有致地插成。既有红瓦也有黛瓦,还有用茅草装饰的屋顶。在一溜的尖形屋顶中间,竟然惊奇地发现了几个圆拱形的水泥屋顶,就像一个堡垒。走近一看标识牌,标的是苏式建筑,不知这是缘何而来。这里既留有老旧古朴的房屋,还有崭新的现代建筑,敞亮又豪华。这里既保存着历史的旧貌,也有现代的新风尚,是新与旧的碰撞与融合所带来的游历体验。
街上的墙画既有真实的历史再现,也有浪漫的传说故事,还有煽动人心的宣传标语,丰富多彩,目不暇接。一路行,一路拍,来到了兰花小院。得主人热情招呼,于是又进去赏花。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地溜走了,还有许多景点没能探寻到,孩子的放学时间要到了,虽意犹未尽,也只得匆匆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