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志走年亲

文摘   2025-02-06 19:15   山东  

        

     孙同志走年亲


逢年必走亲。说到孙同志走年亲,有个小执念,非要留下吃饭。


我不太赞成在亲戚家吃饭,都忙忙活活的,耽误功夫。我喜欢新时代这种快捷的走亲方式:礼到为止,坐坐就走。


而孙同志则不然:“不留下吃饭,那叫什么走亲?!”他说,母亲在世的时候,家里来亲戚不留下吃饭,她就会生气。


在孙同志心里,必须要走的亲戚是姑家、舅家、姨家。去年他要一家人都去大舅家走年亲,我说,留下吃饭我就不去了,坐坐就走我就跟着。大舅儿孙满堂,每次走年亲都要几个桌,人可多了,但是他就爱去掺乎。


他的态度是,走年亲必须要留下吃饭,不吃饭不好看。


今年年前我还没回老家,他就去了舅家。哪一天去姨家走亲就一直在他的念叨中。


初四那天,快中午十二点他才准备出发,说是到饭时正好留下吃饭。他了解姨夫和姨的生活规律,说怕是这时候还没做饭。


果然,十二点多了,他们家里大铁门还锁着,正在牛圈里喂牛呢!


姨夫佝偻着腰走过来的时候,我心里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别再潮干了,都累成这样了!”


说到姨夫和我公公,老哥俩特投脾气。他们可真是找对了,干起活来就像拼命三郎,任谁也挡不住。


去年姨夫梗了一下,在医院里我问他,您这次回去还喂牛吧?他摇摇头说,不喂了,这真不能喂了!出院回到家,我就经常打问他家的牛,可听说老人家一回家就又打上了鸡血,没舍得处理他的牛。


这次问询,说是家里只有九头牛了。孙同志说,养一两头牛当啷着,别太闲就行,不要累垮了自己。姨夫说,也是!话是这么说,我不相信他就能放下。


不仅养牛,家里还有十几亩地吧。


弟妹和表弟来炒菜做饭,大家最多的话题矛头还是指向姨夫。庄户孩子往往都有段艰辛的往事。表弟回忆自己打童年起就没受到悉心的照顾,很小就要帮大人干活,还得看护弟弟妹妹。


提到一件事,有些心酸。那时候秋天里最怕下雨。临雨的夜里,一家人都要奋不顾身去地里摸地瓜干,等拾满了车子,大人都推瓜干回家送。漆黑的夜里就把五六岁的他留在地里,耳闻着附近荒野里“嗷嗷”的狼嚎,他吓得瑟瑟发抖,也不敢哭叫,还得默默拾着瓜干。


这可真是心大,孩子要是让狼拖去可怎么办?


这和孙同志小时候的经历差不多,有次婆婆和我说,因为忙着去地里干活,会把还不太会走路的他放在大粪篓里,任他在家里哭。


当时我就对婆婆说,要是那时候和现在这样有偷孩子的,您的儿子就不知道会成为谁的儿子了。这多危险,主要还会害得我也找不到他,就成了女光棍了。


姨夫说,那年代不都这样养孩子吗?


“不对!不都是这样的!”我和弟妹异口同声说。弟妹说小时候上地里拾瓜干往家送,她都是坐在小推车里被父亲推着来来回回的。


而我,比表弟大好几岁,我小时候就对狼没有印象,也从来没听到过狼的叫声。说到狼,只是听大人的吓唬:“别哭了,马虎来了!”比起来,我从小就被保护得很好,从来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


说到姨夫的心粗,引起了很多往事的回忆。表弟说,之所以说这些,不是抱怨,是想告诉老人家,当年是过得那么苦,如今可以享福了,是不想让你们再过得太累了!不要没苦硬吃。


两辈人沟通很难,有的是儿女难以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有的却是老人固执地坚持自己,不懂得儿女的忧虑。


所以在这里,孙同志针对这个话题,打开话匣子掰碎了说,还挑拨姨不要跟着姨夫出力了。而姨呢,不管大家说什么只是笑。


我最喜欢姨的性格了,爱笑,特别爱笑,没有什么事可以放在心上。


说到姨夫的粗心,有一次姨摔了腰,都不能活动,我们去看她,也是这样的大中午了,而姨夫还在地里干活没回来,把姨一个人放在堂屋的地上,身边堆着晒干的花生,姨说自己都饿得抓花生吃。


就这事我对姨夫的心粗进行了谴责。而姨说到这些往事,她只是笑,是那种心里毫无芥蒂的笑。


姨摔倒伤及到腰,爬不起床不止这一次了。姨夫说,那次在地里摔倒她都爬不上三轮车。


性格开朗的姨,从不抱怨,一切都能坦然接受。在她,提及所有的事都是天空飘来的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我的婆婆也是这样,劳累一生,任劳任怨。但是她和姨性格不同,她比较寡言,虽然不说出来,但都会放在心上,没有姨这么开朗,这么爱说爱笑。


饭前饭后,大家把心里话说了又说。平时无事不能见,这一年不见了,把积攒的话都坦诚倾诉,表达了互相的关心与惦记,这就是真正的亲戚味儿吧。


我有些理解了孙同志为什么非要在亲戚家吃饭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话语之间也。



说到走姑家,我也喜欢孙家的姑,她轻言慢语,特别有亲和力。以前她家住有方村的时候,我们大家庭每年都聚集到乎二十口子,一起去她家走年亲。姑说话、干活都慢呀,不一般的慢。我们都齐伙动手,烧火的烧火,炒菜的炒菜,好不热闹。


自他们搬家到济宁后,我们拜年的方式,就是年三十晚上,孙同志和姑姑、姑父视频拜年。


今年视频的时候,看到住养老院的他们表情僵硬,精神气大不如以前,再不是从前谈笑风生的样子了,就有些伤感。一年一年时光飞逝,人都会渐渐老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初五下午我就要带孩子回县城了。上午孙同志要去妹妹家吃饭。这一想,好像这么多年,我们还没有全家人一起去孩子姑姑家走年亲。


快十点了,他说,我打电话问问外甥,他们都在家吧?就听他电话叨叨了起来:“喂,你起床了吗?恁妈在家吗?跟她说,恁妗子上午要去你家吃饭。”


不是他舅说要去吃饭的吗?这怎么又成了他妗子说?


回县城后,他还惦记着要去三叔家弟弟那里吃饭。


孙同志要走的年亲,要留下吃饭的愿望也都实现了,这个年也就过去了。大家该各就各位继续搬砖了。

柳暗花又明
话有点俗,但很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文为心声,愿与同频者共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