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秋

文摘   2024-12-16 21:06   山东  

          

         晒秋

        一

在我心里,金秋之“金”,不仅是稻谷丰收的绚丽色彩,还是晒秋的辉煌景象。

阳光如爽朗的姑娘,金灿灿的笑脸洒照着无限热情,尽管隔着玻璃,阳台上仍然有一种曝晒的炽热感。


这样晴好的天气,这样灿烂的秋阳朗照,若是没有晒秋,总觉得是一份辜负。


阳光洒在我的身上,也将面前洗净的红山楂映得鲜亮。沐浴着阳光,我将山楂一片一片切开,摆在簸箕里,摆在盖顶上,摆在阳台桌上……


削好皮的柿子、红红的辣椒用针线串起来,挂在栏杆上,用白糖腌制好的萝卜干也悬在晾衣杆上……


于是,阳台上便呈现出了暖意融融的人间烟火气——温馨、安宁、轻松、愉悦。



人间烟火气,是诗情画意,也带着别样的温情,最抚凡人心。


这亲切的画面带来乡愁,也让心灵回归,流动的思绪便涌向了晒秋的记忆。

此时,我们沂蒙山地区的乡村里,大街、场院里、农家小院中,到处都会摊晒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黄豆、玉米、花生、高粱、瓜干、谷子……整个村庄洋溢着满满当当的丰收气息。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而门前的檐下,总会挂有一串串通红的辣椒、一提溜一提溜金黄的玉米、暗红的高粱穗,彰显着自然朴实的农家味儿。


              二


晒秋,这两个字让人思接千古,视通万里。


古人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自古以来,冬藏是保证存有余粮的重要过程,而晒秋便是冬藏最重要的方式,显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于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农俗。


而在现代,晒秋,不仅是一种农俗,它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以它特别的美,惊艳人们的目光。


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



篁岭古村有数百栋徽派古建筑,以落差近百米的地势布于山坡上。金秋时节,家家户户将收获的作物精心摆放于竹匾之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农作物与黑白分明的徽派建筑相映照,在阳光的照耀下,绘就一幅幅明朗素雅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立体画卷。


那种美,壮观、热烈而又静雅,是唯美的诗与画,是劳动人民用火辣辣的爱,唱响了一曲金秋的恋歌。


         三

关于晒秋,还有一个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农家小院大檐的柱子上,拉着一根晒衣服的绳子,绳子上密密地垂挂着削好皮的柿子。那些圆溜溜的金黄的柿子,一串串形成一张大大的珠帘垂挂,又像一排排小橘灯明亮夺目,照得整个小院温馨而又透着诗意。


檐下,水桶里满满的都是柿子,旁边坐着削柿子皮的婆婆。看到我们进门,橘黄的柿子像灯一样映亮了她惊喜的笑脸。


那么多的柿子,数不清有多少个,满院都是,就连平房上也搭着棍子,一串串挂着。


年复一年的秋天,每一次看见这场景,我都会很震撼。没有一颗非常沉静的心,怎么能这样不疾不徐地将一枚枚柿子削得光滑圆润,再一个个串起来挂好呢?


直到她的腰已经弯得像弓一样,手也总是微微抖着。但她还是一如既往,不辜负每一分时光与食材。

婆婆营造的晒秋景象,一直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满院的辉煌,那是她竭尽全力为秋天、为我们画下的一幅最壮观最美好的静物图。


她制作的柿饼也是记忆里独一无二的甜美,是每个秋天我都不由回味的美味。


          四


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这份美的背后也许不是目光里的诗情画意,是看不到的辛劳与付出。


不由想起小时候参与的晒秋。因为那时主要食粮是地瓜,所以印象最深的是晒地瓜干的劳动过程。


那时的秋天,乡村里漫山遍野都晒着雪白的地瓜干,如霜如雪,如泼如洒,亦是蔚为壮观。


但记忆里也留下了晒地瓜干的辛苦。


且不说烈日下挥着镢头刨地瓜的汗流浃背,且不说将一个个地瓜捡起来,装满一车车,再一个个放在铡刀上切割的繁琐,也不说将一筐筐的地瓜干撒到地里、山岭上,再一片片地摆开所花的功夫。单就晒好后蹲在地里拾地瓜干,一拾就是半天,腰酸腿麻也全然不顾,就需要很大的耐力。


晒秋,最怕的是天气突变,阴雨之天。


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年少贪睡,如遇秋夜降雨,睡得迷迷糊糊被叫醒的感觉可难受了。暗沉沉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只见村里男女老少,全员出动,有举着保险灯的,有打着手电筒的,人声喧哗,打破了沉寂的夜。大家奋不顾身地奔向坡里、地里,就像来了鬼子一样仓惶。


抢啊抢啊,那种紧张的劳动场面就难以与诗情画意相联系了。但将瓜干抢收回家后的喜悦也是不言而喻的。付出了劳动,得到了收获,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就像赢得了一场战争。那该是另一种美了。


美好的生活需要劳动的付出,劳动者是值得尊敬、赞美的。

柳暗花又明
话有点俗,但很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文为心声,愿与同频者共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