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姻允许你吃几个瑞士卷

文摘   2024-11-07 21:13   山东  

    你的婚姻允许你吃几个瑞士卷


          一

最近“瑞士卷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引起了全国一众已婚女人的高度关注与一片热议。


事情呢,也不过是家庭中鸡毛蒜皮的事,仅仅是为吃两个瑞士卷。一共买了八个,男人吃了两个,两个孩子各吃了两个,剩下的两个应该给老婆吃呀。可是男人却不乐意了:“你吃了孩子还够吗?”


女人觉得委屈,就把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一下子沸沸扬扬被流量扩散得无人不知、无人不议。她又急忙删掉了。



确实是小事,但是也很能说明问题。从中看到了男人的格局,也体现了全职妈妈卑微的地位。


全职妈妈是一个悲哀的群体,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与社会脱离,一出门谈到身份本来就底气不足,在家里地位又如何呢?


其实她养尊处优了吗?操心费力,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在鸡零狗碎里乐此不疲,在乎这个,惦记那个,把自己全部的心放在家人身上。


然而,她的不易、她的付出被看到了吗?却常常被忽视,被无视,甚至就像不能吃这两个瑞士卷一样地被歧视。


有人说,这个男人格局太小了,也有人说,他真是钢铁直男啊。


所谓格局,不过是他对她的态度。所谓直男,也不过是婚姻的产物。


哪一个男人在婚前就是直男?如果当初没有鲜花巧克力式的甜蜜与浪漫,女人会心甘情愿跟着他走进围城?


当年的花言巧语说尽,如今是冷言冷语相对。以前拿她当公主,现在拿她当女仆。婚姻的悲凉就体现在这里。


婚姻造就直男,也便造就了怨女。在我身边,常吐槽老公不够体贴的女人也不在少数。


“瑞士卷”最近成了女人们口中的一个梗,有很多人拿这件事来拷问老公,在这种情况下她可以吃几个?


我觉得应该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男人,不会不舍得给女人吃两个瑞士卷。


但是,能拿出这件事来,跟老公说道说道的,对自己在他心里的地位肯定是笃定地自信的。


对于女人来说,婚姻中还有一种幸福就是能和他说一些无聊的话。


风露清愁为这事发给老公微信,问他,自己可以吃几个?刘先生回答说:“我觉得你能全吃了,还有可能不够!”


她说,对于减肥的自己来说,已经不配吃瑞士卷了,问这些话纯属逗乐子。


我觉得婚姻二十多年的两个人,他还能对老婆的幼稚话做出如此回应,这就是很难得的温柔了。


好的感情就是这样,比起物质的给予,更为重要的是他句句有回应,事事有着落,给女人一定的情绪价值。让她有被重视的幸福感。


柏拉图说过:“所谓幸福,就是找一个愿意跟你说废话,又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一段真正舒服的关系,就是有着说不完的废话……”


杨绛先生也说:“夫妻之间话越多,婚姻才越幸福。不管是柴米油盐,还是鸡毛蒜皮,甚至是孩子捡回来的一根羽毛,都可以拿来和另一半说,这就是生活中最珍贵的陪伴。”


但是在婚姻中有很多男人已经变成了哑巴、聋子和瞎子。这是比吃瑞士卷更为悲哀的事情。


他看不到你的付出不说,他也听不到你的表达,即便听到了也会嫌你问得幼稚,懒得回应。


        二


说说全职主妇的我在家庭中的地位吧。


瑞士卷这件事如果我拿来提问他,他肯定是不屑于回答的,或者会说钱都交给你了,你爱吃几个就吃几个。


作为家里的财政大总管,我不会吃点什么都得看人家脸色,但是我已经活得很没有自我,买东西首先考虑他爱吃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很少会想到自己爱吃什么。


只记得有一次我表示过想吃什么,是句晚间闲话,说要是啃个软软烂烂的猪蹄子一定很美。他说,吃就买,那还不简单。


第二天他很早就要外出,天还不亮,他就去市场买来了猪蹄子,然后又匆匆地出发。


话不多说,付诸于行动是他的回应。


但就因为话不到位,也曾让我伤心过,甚至会在心里否定婚姻。


敏感的女人精神内耗比较多,但是也很容易被感动。总之,人无完人,所以婚姻十全十美的也不多。记住对方的好,互相有包容,彼此有感恩之心,才能维持婚姻的和谐。


就像瑞士卷视频的夫妻,有人说,连两个蛋糕都不舍得给她吃,还有必要跟他过下去吗?


而从那个妻子赶紧删除视频的做法来看,他肯定也有很多对她的好让她感念。也许只是一个家庭小插曲,造就了一篇社会大文章。


           三


风露清愁写瑞士卷的文章火到了十万加,后面留言也很火。


我看到有位女士吐槽说,她也曾经要吃蛋糕,丈夫瞪眼没给她买。之所以能过下去是因为她脾气好。


而晒幸福的女人是一大片,无非都是如何被宠,在家里地位都是number one。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首先是女人感到被宠,情绪稳定,这才是幸福的根本。所以懂得宠女人的男人才是有智慧的,而不是一味的要求。


今天是立冬了。秋已去冬又来,寒凉将至。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如果有人疼,要懂得感恩;如果没人疼,要记得多疼自己。


    隔屏把百财立冬饺子送给您

柳暗花又明
话有点俗,但很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文为心声,愿与同频者共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