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初中生说作文的那些事
一
在家长进课堂的活动中,老师邀请我在儿子班里和孩子们说说作文的那些事,我欣然接受。
我对孩子们说,我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写作文,二是和孩子说作文的那些事,所以很高兴能在这里和你们说说。还有就是在家里总想和浩博唠叨一二,但他却总是不愿听我说(孩子们哄堂大笑。有的说,浩博妈妈不会是专门来吐槽儿子的吧?)
说到作文,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和如何写的事,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历经了多年的作文训练,关于如何写,应该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很多孩子还是觉得要写出好作文很难。
好的作文需要在立意、选材、语言、表情达意上下功夫。这是慢功夫。
作文最难的是什么?
是没有好的材料,没有真切的体验。
孩子敏感于生活,有真切的感悟才能有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才能有打动别人的真情实感。所以说,真切的生活积累是作文的第一要素。
有的家长说,孩子也读了好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呢?那就是缺少了感悟生活的那颗心,缺少了有意识的寻找、思考和记录。
我对孩子们讲,当年第一届“冰心作文奖”征文中,有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获得了一等奖,而全文只有107个字,很简单的文字,并没有优美的语言,甚至还有的字不会写——
“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gǎn觉,就是一种想哭的gǎn觉。”
“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多么真切的情感。这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从中可以看出,真情实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真,才能引起人的共鸣,才能打动别人。
正如叶圣陶所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正所谓“功夫在诗外”。要想提高作文水平,离不开积累的过程。这既需要在生活中积累,用心于生活,也需要在书本中积淀文辞。
语言的积累主要靠眼见手抄,口诵心惟,及时化用。
现在这个时代,网络强大,资料丰富,给人们提供了便利,但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不动脑子的机会,比如我翻阅了班里孩子们的作文,看到了一些雷同文,也有的一看就不是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所写,所以不能打动人。
这也可以理解,现在初三的孩子课业繁重,作业如山,时间太紧张,每日就像陀螺一般高速运转,留给作文的时间也太少。而作文是慢功夫,需要摒除浮躁,静心而书。
我不赞成死记硬背满分文,不赞成机械抄写范文,我想对初三的学生讲一讲针对范文活学活用的仿写。
可以对好的文辞及时化用,以北京海淀进修学校的姚家祥老师的作文故事为例——
大约1953年,姚老师正上初中,当时斯大林去世,他读到一篇悼念文,开头是这样的:“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噩耗传来,举国沉痛,万民悲伤。”他觉得表达得很好,就记住了。第二年考高中时,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他就化用了这个开头。他写道:
“1938年12月22号,在江苏省镇江市,一条普普通通的巷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家,又增添了一颗幼小的、开始跳动的心脏 ——我来到了人间。从这一刻起,母爱就始终伴随着我,从婴儿长成幼儿,幼儿长成儿童,儿童长成少年,一直长到今天,成为一个半大不小的小伙子,母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
大概是开头不错,打动了阅卷老师。于是“心脏一跳”,他“跳”进了重点高中。
这告诉了我们,读书要做有心人,对于好的句子,该如何去化用。这也是文辞积淀的一个方面。
关于以仿促写,是通过对名家名篇进行精品精读,进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摹写,活学活用,通过打磨,写出有创新创见的作文。
我带来了李云迪、丁立梅的美文,引导大家精读。从选材的新颖、文章的立意,以及细节的真实描写,来体会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借鉴。
这些文章写的都是平常的人,普通的事情,却如善于从日常生活细微处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细节,用传神的细节去打动人。
正如郁达夫所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大千世界就是由这“一粒沙”、“半瓣叶花”的微小事物所构成的,而要想以情动人,离不开细节的生动描写。
三
孩子订阅的《作文通讯》这本杂志值得好好研读。每次翻阅我都想让好好地研读,而他却没有时间看上几篇。作为一个蜗牛式的孩子,每日里不是写作业,就是走在补作业的路上,很慢又很累。所以不好提出过多要求。
其中2024年12月期刊中,“跟名家学写作”就讲到了仿写。分别是对汪曾祺、林清玄的美文片段,还有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进行的仿写文。
拍照如下:
三
走进初中课堂,感受孩子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让我的心不由得重返少年时代。
初中时代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
我的初中时代是我对文学最痴迷的时候。也想起了自由散漫的我,课堂上偷偷读琼瑶小说的情景。
书荒时代,喜欢的书就恨不得都抄下来,初中时代的收获就是那一本一本的摘抄本,一摞摞日记本。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抓课外诗词的背诵,而我们那时候并没有重视这点,除了课本就是课本,也没有一本诗词书,一些课外诗词,都是在别处读到喜欢而如获至宝,赶紧抄下来,熟读成诵,至今不忘。
现在脑子里留下的那点诗词,差不多都是那时候背下的。到后来,书是一本本买,却是朝背夕忘。初中时代,应该是头脑最好使的时候。
我们那代人的初中时代和现在比起来,是多么宽松,没有那么多眼睛盯着,我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这点爱好上。只是因自己的作文会频繁地出现在油印小报上,在学校张贴。而极大地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也因此偏科,让人生走入歧路。
提起我的初中时代,重点不是说作文经验,而是说教训。实践证明,各门功课齐头并进才是正道。希望孩子们都能学业有成,一路顺风顺水奔赴理想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