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文摘   2024-10-14 21:39   山东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家住县城,离娘家也不算远,经常回去,但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难得出门,连集都没时间赶。所以这么多年对家乡的新貌也没能很全面地感受。


上周回去赶了一趟厉家寨集,自然是感慨不已,回来就作了随笔记录,没想到竟然牵动了那么多人的故园情。


阅读量已超过四千,还在不断增长,点赞者众,转发推荐者多。我知道,这不是因为文笔出众,而是因为“厉家寨”这三个字,如同悠扬缠绵的古曲《折杨柳》,牵动了家乡人们的故园情。


在我们那边,对从八零后往上岁数的人来说,对当年的“厉家寨乡”应该都是都是有归属感的。


从小到大,我们每次填表写到籍贯这一栏,填到县级以下,“厉家寨乡”这四个字必然是熟记于心的。


当年作为乡驻地的厉家寨村,是我们家乡历史文化的中心,是家乡的精神象征。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厉家寨人在瘠薄的山岭地上,战天斗地,让当年的穷山沟换了新颜,得到毛主席的批示,让我们的家乡名扬四海。这是我们的骄傲。


直到现在,虽然早就属于坪上镇了,但每当别人问我娘家是哪边的,我还总是习惯脱口而出:“厉家寨乡”。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读后赞我随手拍的凉粉,说她每次回老家少不了的是买家乡的黄粉吃。


这种凉粉我们叫它黄粉,现在还是小时候的味道,纯正天然的豌豆味。对妹妹来说,也是她的最爱,每每总会引起她的怀旧。。


童年时代,每当逢集,穿着蓝色大襟褂子的小脚奶奶,总会牵着馋猫妹妹去集上,坐在卖黄粉的摊上吃五分钱的。那时候五分钱也很值钱。


有人被我提到的炕饼唤醒了味蕾,离乡在外的她想吃家乡的炕饼了,它是那么脆,那么香,一想就流口水了。


有人提到了家乡的黄蜜樱桃。如今,作为“中国樱桃第一村”的厉家寨,大樱桃品种很多,有乌克兰、早大果、红灯、黄蜜、水晶、美早、萨米脱、先锋……任人挑选。


而我,不管什么品种只要是老家这边的都爱。吃樱桃我也是只认老家的。每年樱桃季,虽然县城也满大街都是,但我们只回老家买。每次都会买许多,回来分给邻里亲友,骄傲地说,给恁尝尝俺老家的樱桃。


直到现在,邻居还以为我老家有自己的樱桃园呢。以至于会客气地说,这也没功夫去帮忙摘樱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物产,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滋养了我们的情怀,也成了我们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有了乡愁,所以,一提起就会动情。


也有人留言说:“看到你的随手一拍,又勾起了我回老家的欲望。”


也有远在家他乡的人说,这是“儿时的记忆,游子的乡愁。”


住在老家的人则会热情留言,欢迎再回来。


还有的朋友说,很是怀念厉家寨的旧貌,那时乡土气息浓重。记得现在厉家寨纪念馆这座楼应该是供电最早的单位。


是的,那座楼作为当年我们家乡最先进、最前卫的建筑物代表,一直在我们的仰望中。


还有的留言说,“虽然自己从出生就在外地,但因为爷爷奶奶叔叔都在老家,所以经常回去。厉家寨集是阴历三八,都是尽量奔着集市回去,不为买东西。只为找回小时候赶集的那种感觉!就觉得家乡人亲切!”


我不由想起了一首歌:“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


还有一位当年的下乡知识青年留言:


作者简介了厉家寨的新面貌。让我很受启发和感动。我是济南下乡到厉家寨二村的下乡知青。原名张家寨村的。在农村生活了八年。我对厉家寨可以说非常了解。你是那个村的?文章写的很好,谢谢你了🙏。”


当年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在生命最美的年华里扎根在此,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人生中的第二个故乡,可是我却感到他们对这里的感情已经超越了任何地方。


我看到我们村的下乡知识青年张叔叔,他的微信昵称是“山底张嘉琛”,这让我感觉在他心里,这个故乡已经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了。


我姥姥家是张家寨村的。童年时代,经常站在姥爷的胡同口,遥望大山一块峭壁上刻着的八个大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那是留在我心中最美的书法作品,大气豪放,如行云流水。可惜现在已经被破坏了,再也不见。


看到这么多点赞与留言,我很感动,在心里对家乡人的情怀默默赞许。


故乡,是我们的根脉。故乡情结,是一份最美的牵绊,其中有怀旧、眷恋,有伤感,也有期盼。故乡,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


李建臣在《记得住乡愁》中说:“故乡情是一种奇妙的情结。我常想,人们为什么会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为什么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怀,为什么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慨叹?”


故园情是每个人心中最真挚美好的感情。我很高兴由写这篇《赶厉家寨集》,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故乡的热爱。

柳暗花又明
话有点俗,但很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文为心声,愿与同频者共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