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书的那些事

文摘   2024-11-06 20:30   山东  

   

  

      儿子读书的那些事


在新华·川溪读书会上,杜美玉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叶倾城的《世上并无必看之书》。聆听之后很有感触,让我想起了儿子读书的那些事。


文章里说:


     “少年为自己的不争气尴尬着:“我知道某某是好书,打分很高,但我看不进去,死也看不进去,我要不要去买个课或者参加读书会?”

       我答:“看不下去就别看。”

     少年大吃一惊:“都说这是必读书……”

     我吐露真言:“除了义务教育的课本,世上并无必看之书。”


由此我想到了儿子和必读书的事情。


需要精读的必读之书,我一贯是很重视的。牵扯到考试内容,怎能不抓?


但往往他却不喜欢那些重要的,考试必考的必读之书。


按说作为学生,为了分数,即使不爱读的书,也要按捺住性子读下去。我闺女从小就是这样,要是对她说这本书里会有考试内容,她就会认真阅读。


但儿子却不然,从不为考试而读书:“考就考呗,考我也不爱读这样的书,不好看的书有什么意思?”

这样率性而为的孩子,在学习上必定需要干预。


如此,他这八年多的学业之路,就是老母亲一部艰难的抗日战争史。单是读课外书那些事,就让我煞费苦心。


别看他现在并不热衷于运动,但小时候,他就是个一霎也坐不住的皮猴子,安静地读书对他那是不可能的事。



直到二年级,他读书还得摁在怀里。那时候,我朋友圈里有这样的记录:“书非坐在妈妈怀里不能读。”


即使坐在妈妈怀里,也不能专心太久,烦躁得撂蹄子也是经常的事。

也就在那时,我一下子买了二十本拼音版的课外书籍,有童话,有神话,有漫画,有绘本,还有国际获奖的儿童小说……

之所以一下子买五花八门的书,就是为了让他能有选择,看看他能喜欢哪种。搞的是周岁孩子抓周的仪式,摆一圈,看他能抓点什么。

我想他应该和一般孩子一样,首先会喜欢上文图并茂的绘本,或者是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一眼就看到了《昆虫记》。那是能代替妈妈的臂膀,第一次把他摁住,一个人沉浸其中的书,也是他痴迷了整个小学时代的书。

由此我发现,一个人喜欢什么,根本不在于培养,那就是天性。所有爱,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我们以为把孩子送到哪种特长班,他就会有那种特长。但其实往往会失望,孩子不喜欢的事情,怎能成为他的特长?

就像我的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关于特长我都给报班试了试。有口才班,有围棋班,有美术班,有书法班,有乒乓球,有轮滑,有篮球,还有我自己教的阅读作文班……

尤其是低年级,我也像很多家长一样,周末节假日匆匆奔波在兴趣班接送的路上,寻找着教育中的另一种可能。

但是,他喜欢的却是我没有着意培养的。

小时候的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主要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上。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虫一鱼他都很关注。

比如这样的季节,他会让人意想不到地突然说,妈妈,咱们这里有枫树吗?为了他的喜欢,我会带着他满县城寻找红叶。

那时候,我们家就是个大自然,从夏到秋,总是虫声唧唧。夜半醒来,都能听到那些他养的虫子在低吟浅唱。

见了虫子就起鸡皮疙瘩的我,很难讲到去培养他的兴趣。但他小时候对昆虫的喜欢却好像是前世的记忆。

蝎子、螳螂、蚂蚁、天牛、蛐蛐……都认真地养过。还有各种我看上去一样的甲虫,他都能分辨出种类,讲出它们的习性。坐不住的他,若是对着虫子,一看就两个小时不带动的。

为了观察知了蜕皮,他能瞪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观察半晚上,写出了一篇很细致的观察作文。

别以为他是个喜欢写作文的孩子,其实他平时非常愁着写字,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他多写一个字都不可能,别说主动写作文了。

由此说到他读书那些事,喜欢《昆虫记》也并不偶然。

二年级的时候,他把拼音版的《昆虫记》不知翻了多少遍,后来又把姐姐小时候读的版本读了一遍。到高年级时候,他要买的还是《昆虫记》,他要版本完整的,要厚的,说薄的读不过瘾。不同版本的《昆虫记》有了四本。他会几本对比着看,自己去找译文的不同。

让他读别的书却没有这样的耐心了。

整个小学时代,他必读的课外书,大多都要经过亲子读的方式,就是我读一段,他读一段。遇到他尤其不喜欢的,就开始讨价还价,我读两段甚至三段,他再读一段。

大多数必读书他都不甚喜欢,都是在我的参与下勉强读完的。

但那时候,在我们经常去买书的地方,卖书的阿姨总是夸他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要是承认他爱读书吧,我有些心虚,因为很多必读书都是我逼着,不得已才读的。

说他不爱读书吧,那时候他确实也读了很多书。

《海底两万里》读完后,他就像吃了美味佳肴一样,吧嗒着嘴说,哎呀妈妈,你也读读吧,真是太好看了。还有这样的书吗?

于是有一段时间,他总是要买儒勒凡尔纳的书,沉浸在书中的科幻世界里。记得读完《神秘岛》,他很惊奇说,啊,这本书比《海底两万里》还要好看啊,为什么却不是必读书呢?

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草房子》文字优美,情节动人,他却不爱读。

他迷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沈真是个多产作家,出版了得有四十多本吧,我们差不多都买了。去新华书店,一看到“沈石溪”三个字他就两眼放光。

有一段时间,我还把沈石溪的书作为奖品来推动他进步,说表现好才给买,每一次的得到他都如获至宝。

小学时,由一本《人间草木》,他还喜欢上汪曾祺的散文。对于书中的事物有时候忍不住还要和我分享,竟然有些内容比我记得还准确。也是我没想到的。

喜欢读哪类的书大多和性情有关。一个性格恬淡的孩子,喜欢汪老文笔下的情趣。

初中这几年,我更不能勉强他读书了。青春期的他已经五大三粗,有时候还像刺猬,不易接近,不可能把他摁在怀里读。

所以那些被他冷落的必读书,一度成了我的心结。

《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我少年时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书,其中关于“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这句名言,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候的我算是个热血青年。

但他就是不喜欢。一个男孩子,却一味地恬淡怡然。

比如那本《红星照耀中国》,我觉得写得真好啊,尤其是对领袖、对那些将领的描写,真是让人感怀。

但他就是对此不感冒,假期里逼着读,多少天没见他翻几页。

还有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小篇一小篇的,我让他每天只读一篇。虽然一篇没有几页,他就是不读。

我也只好放弃了,就别浪费时间了,由着他读自己喜欢的书吧。好在还有“开卷有益”可以自我宽慰。

率性而读的他,初中时代最爱的是那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初一时候,晚上作业写到很晚,一写完,他就是要拿起来读,得逼着睡觉。

厚厚的九本他都津津有味地读完了,仍意犹未尽,要我在网上查查他还写了哪些书。听说他写完这套就封笔了后,长叹一声说,真可惜啊!

他就此会爱上了历史故事书吗?我得趁热打铁多买几本,可他竟是“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草草翻了几页,长叹:“唉,再也没有那么有趣的书了!”

今年暑假里,能让他欣然而读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而要求的必读书我每日督促,也没能让他进入悦读状态。

到了初中,到已经干预不了他的时候,也只能保持佛系,让他做自己。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晚,听了叶倾城的这篇文章,稍稍解开了我的心结。

他说:“如果书对人有一定的价值,那是因为它像陨石一样,击中了读者的某一处,记忆、幻想、灵魂,都发出呼喊,听到了那来自外太空的电波。

他说:“读书,是让自己见识独到的重要方式。只是,不必逞强,不必为难,任风吹哪页读哪页。

“任风吹哪页读哪页”!虽然对于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来说,家长很难保持这样的心态。但是对于孩子的个性来说,也只能顺势而为。

因为在目睹了现代教育的很多怪现象之后,我不再认为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学霸就是教育的失败。

对于儿子来说,虽然他率性读书,但让我欣慰的是他还能有自己喜欢的书。

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把不同的孩子往一个方向逼。我认为只要不把孩子逼得生无可恋,他还能有自己的小喜欢,这就是教育的成功吧。

这么一想,就觉得“不必逞强,不必为难,任风吹哪页读哪页”这句话没毛病。

柳暗花又明
话有点俗,但很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文为心声,愿与同频者共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