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但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本书有分析,但不是抽象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讲故事。他用教育科学之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面对王老师在书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我也会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教育的情景。情不自禁想到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教育,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收到思想的启迪。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
一、重新界定“问题生”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判定问题生时,没有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因为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并非问题生。低分生不等于问题生,而有些学生虽然成绩很好却是问题生。问题生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学生差不多都有问题,如果把问题生定义成“有问题的学生”,问题生就太多了。确定问题生有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
二、问题生类型
在本书中,从问题特点和性质的角度(即横向分类),王老师把问题生分为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厌学型问题生、心理型问题生、品德型问题生、“好学生”型问题生五种类型。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赖。他们品德不差,也不算厌学,心理也健康,但就是不停地出状况,而且屡教不改;厌学型问题生年级越高,比例越大,中学就比小学多。他们给老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怠,懈怠;心理型问题生问题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其言行大大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其给老师最直观的感受是—怪;品德型问题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让人感觉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离正轨。他们给教师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字:坏;对于“好学生”型问题生,教师没有相当的水平和经验是看不出来的,他们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可是会突然出状况,而且一出事就是大事。这种问题生给教师最直接的观感是:骇。惊骇,吓你一跳。他们的问题多数其实是心理问题,可以说是心理型问题生的一个特殊变种。多数问题生都是“复合型”的真正典型的单纯的问题生是比较少的。同时。问题生类别也是可以转化的。
针对这五种类型问题生,王老师分别赘述了各类型问题生存在的症状,“对症下药”,给出了怎样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教育这几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生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耐心的长辈;教育厌学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科研人员、学习问题专家;教育心理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心理医生;教育品德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足智多谋的战士;教育“好学生”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高明的侦探。从问题严重性的角度(即纵向分类),王老师又把问题生分成轻度问题生、中度问题生、重度问题生三类。王老师说:问题生教育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应该是一小部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书中列举了四个倒挂:第一,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用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反而多于用在教学方面的精力;第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主要通过教书来育人,然而现在教师的主要精力却很难真正用在教学方面,他们的精力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脱离教学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常常并非用在真正提高备课水平和讲课艺术上,而是用在了“教学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业等;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到多数人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把重点放在问题生身上了,因为他们害怕“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结果满脑子都是“老鼠屎”,忽视了“那锅汤”,这是第三个倒挂;具体到一个问题生,最重要的是诊断、分析,看他到底问题在哪里,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什么程度,教育他应该从哪儿切入。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少做。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相反。有些老师面对问题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钉子也不琢磨是怎么回事,只会继续和学生较劲,这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到次要方面了,这是第四个倒挂。王老师强调: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教育绝对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不应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过多精力。
三、教育问题生的上策、中策和下策
教育问题生有三条主要思路,这也是问题生教育的战略问题。第一条思路是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这是上策。这种思路最能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色彩—我主要是个教育者,而不是管理者。这种办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很高,也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问题生的第二条思路是个案诊疗,这是中策。教师像医生一样,诊断学生到底有什么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这是一套调查研究、分析推理、然后开药方的技术。问题生教育的第三条思路是维持,教师当“维持会长”,这是下策。所谓维持,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生对集体、对教学的破坏作用,虽然不能改变他们,至少能稳住他们,寄希望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治疗,寄希望于未来生活对他们的教育。维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维持是一种艺术,也是需要动脑筋的。如果说教育问题生的上策是作为理想来提倡的,那么针对问题生教育的中策王老师提醒需要十一点注意事项: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不搞“态度挂帅”;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诊断前要提出多种假设;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准备修正。采用问题生教育的下策,首先稳住班级基本成员,要做妥协和让步,不要与问题生撕破脸。
后记:花了大半天的时间,阅读了第一章。第二章是专题研究,第三章是具体案例,已经满怀期待。读完之后,感叹于王老师的事无巨细,对于问题学生研究之深入。犹如一本武林秘籍,一招一式,细致入微;同时,深感对于班主任工作要求之高。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个老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或许一句话、一个眼神,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相信通过阅读和实践《问题生诊疗手册》中的智慧,我们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不仅能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生的能力,还能让我们以更全面、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