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同时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更是心灵的对话。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以共读共写为载体,体验生活,交流情感,共同成长,超越自我。他们在读写中共同体会一场最美的相遇,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共写随笔”是师生成长的乐土,更是教育的理想践行。
改变课堂样态 做专业的备教研
——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发展教师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王建宪
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各学校(园)及其教职工对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的认识不断提高、行动逐渐扎实、成果日益丰硕、态势更加喜人。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提升质量,势在必然。那么,课堂怎样改变才有效?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做专业的备教研是改变课堂样态、加强校本教研、发展教师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一、专业备课是改变课堂的前提基础
专业备课,要做到读备写一致性。读,即:读课标,读教材,读教参;备,即:备学情,备学法,备资源;写,即:写流程,写板书,写反思。“读备写一致性”,是说读、备、写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叙写、实施、检测和达成。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集体的专业备课效果会更好,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集体智慧,所向披靡。
二、专业教课是改变课堂的集中展现
专业教课,要做到学教评一体化。学,即:学生自主先学;教,即:教师精讲点拨;评,即:当堂检测评价。这儿的“学教评一体化”,既可以指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又可以指学习内容的一致性,还可以指学习方法、策略的一致性,更可以指学业质量的一致性。专业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中心,以学生学业质量的达标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以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树、必备品格的形成、关键能力的提升为落脚点,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三、专业教研是改变课堂的有效保障
专业教研,要做到前中后有效化。专业教研要有效化,应该研前有问题,研中有主题、有专题,研后有成果。“研前有问题”,就是说参与教研的人员研前要梳理、提炼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碰到的、自己无法解决又在短时间内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去参与教研。“研中有主题、有专题,”就是说教研组、备课组在教师集体教研活动时,要有研讨的主题或专题,研讨活动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耗费时间却收效甚微。“研后有成果”,就是说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结束后,要有高质量的成果,要么是一个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案例,要么是一个优质的教学设计,要么是一项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么是一篇能分享的专业论文,要么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且这些成果在一定的区域、在一段的时间、在一部分人员中有复制、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行走在朴素而幸福的教育路上
——读《致教育》有感
景 梅
在一个阳光倾洒的午后,我静下心来,开始细细品读汤勇老师的《致教育》。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应回归本真与朴素。书中强调,朴素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真,这让我深以为然。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教育界也难免受到各种功利思想的冲击,有些学校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各种口号、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的教育内涵却被忽视。教育不是作秀,不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政绩或名声,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做好每一次思想工作,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静水流深的,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和素养的提升。我们应当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教育形式,回归到教育最基本的常识,遵循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让教育回归理性、回归朴素。
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汤勇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及“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教育经历,每当面对那些调皮捣蛋、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最初可能会感到头疼和无奈,但当静下心来,用爱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时,我发现他们身上其实都有着闪光点。爱是最纯朴的感情,也是最美妙的音符,一个老师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用爱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就像养花,需要耐心等待花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接受能力较慢,但他们在其他方面或许有着独特的天赋。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成长,不要因为一时的成绩不理想而否定他们的努力和潜力。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我们需要放慢脚步,耐心地陪伴学生走过每一个学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也会收获到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教育,需要不断反思与创新。阅读《致教育》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要敢于质疑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反思与创新,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合上《致教育》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不忘初心,用爱去教育,用智慧去引导,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幸福的开关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读《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有感
李海霞
在阅读《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卓越的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有一颗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心。尤其是读到幸福的开关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章节时,感触颇深,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的感悟。
关爱学生是成为卓越教育者的关键,用爱心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当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幸福感。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有太多的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如教孩子们 5 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有个孩子怎么都理解不了。我尝试了各种方法,从实物演示到画图讲解,可她依然一脸困惑。但我坚信:只要不放弃,持续耐心地教导,她一定能学会。在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后,终于有一天,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懂啦!”那一刻,我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无法言表。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付出,幸福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刚教孩子们认识数字的时候,不少孩子都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但我通过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故事,让他们逐渐熟悉了数字。当看到孩子们能准确地认出数字,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时,我感到无比幸福。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也让我深感幸福。比如在数字接龙游戏中,他们那专注的神情、高举的小手,以及成功后的欢呼,都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教师,幸福并非取决于外在的条件和环境,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和行动。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用耐心去教导他们,用热情去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幸福的开关就会在我们手中被一次次地打开。
我将继续怀揣着这份对教育的热爱,紧握幸福的开关,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多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
一路挑战 一路成长
——我的乡村教育之路
曹玉红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音乐老师教小小的我唱这首歌时,当时就暗下决心:长大后我一定要成为您——老师。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回首过往,充实美好。一路走来,我不断学习,不断挑战,如愿走上了我心向往的教育之路。
初为人师
2001年,中师毕业的我如愿加入到了小学教育这个大家庭。从学生到老师,从台下到台上,我的新角色和新生活都充满了热情与期待。那时的我踌躇满志,自认为一定能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但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一个接一个的挑战纷至沓来。还记得第一次去学校报到的情景:破旧的学校大门,简陋的教室,稀少的教学设备,一切都显得那么贫瘠。我心想:这哪是学校?简直是土庙。但当我看到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和对知识的渴望时,我知道我不能放弃他们。他们就像一颗颗待浇灌的种子,需要我用心呵护和培养。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每天,我早早地起床走几公里的山路来到学校。虽然路途艰辛,但每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样子,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在教学中,我遇到过很多困难。由于师资匮乏,我不得不教授多门课程,而且担任多个职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经常自学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还常常和同事们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地教给他们。由于学校没有音乐老师,孩子们对唱歌也成了一种奢望,我教孩子们音乐知识,教他们唱歌。听着他们百灵鸟般的声音,校墙外掰玉米的大伯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价值观。课余时间,我成了孩子王。踢毽子、丢沙包成了我和孩子们的最爱;教孩子们打篮球、打乒乓球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同时,我还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乐为良师
2003年由于村小合并,我调到了镇上最偏远的花川小学任教。我坐着同事的摩托车去往学校。一路上,初秋的黄土地处于沉默状态,赤裸的山野在瑟瑟的季风里缠绵,稀落的树、草都显得无精打采;风情种种的叶子,亦若远行的孩子,有着无限的眷恋,无限的难舍,储满忧伤,藏满感伤......经过上山下坡,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我的工作单位,一个被四面大山所包围的地方。
人生的行进不会都是通途,不走的路得走十次,爷爷常这样说,这既是古训,也是我来这里的心得。好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勤劳、朴实、憨厚。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再次打动了我,我决定在这里好好地走,走过崎岖、走过风雨、走过迷惘,走过自己的良心,我决定在这里乐当孩子们的良师。
第一节课走进教室,教室地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孩子们的课桌也放不稳,但他们并没有顾及自己瘸腿的课桌,而是用一双最明亮的眼睛紧盯着他们新来的语文老师。我被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感动了,下定决心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当好他们的引路人。深夜,没有女儿的陪伴,在昏暗的灯光下,我认真研读教参,刻苦钻研教材。每次备课从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从课前的设计到课堂上教学方法的运用,我都会精雕细琢,并及时反思,力求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我在寻找教学思路,寻找第二天上课所用的好词佳句,此时的我很充实,很满足。
周末要是遇上雨雪天也是令人头疼的事,得步行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但无论如何我和同事们还是一路连滚带爬,拖着沾满泥巴的双脚,周日晚上一定得赶到学校,然后开启备课--改作业的模式。
这里的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中午大多不能回家。我也放弃了自己的午休时间,简单午餐后为他们辅导作业,和他们一起度过严寒酷暑。当学生的成绩渐渐好转时,我早已忘记当初离开家、离开孩子的心痛和赶路的疲惫。因为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竭尽所能教授他们知识,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争做匠师
2008年我被调入镇上的中心小学,有前两所学校的磨炼经历,这里的每项工作还算顺利。在这里的日子我更加努力了,认真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及时走进他人的课堂,汲取精华。为了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路,我常常奋战到深夜,眼涩,腰酸背痛......就这样,我扎实用心地承担了多节公开课,在课堂达标竞赛中也取得了好的成绩。
当班主任期间,我力争当好孩子们的服务者,热心为孩子们排忧解难。有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不爱和群,人格发展出现障碍等问题。我班的家辉,不爱和同学交往,而且卫生习惯特差。针对这一问题,我主动打电话和家长联系,让他们多陪陪孩子,班上也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并让家辉担任卫生组长。我也多次和他谈心,经过多次谈话,使孩子得到了温暖,他终于活泼起来了。我也给学困生优惠政策,让他们渐渐跟上大队伍。学校也因此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使全校的留守儿童得到了温暖。
开弓没有回头箭,有挑战才有动力。每项工作,我都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我还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融合,积极探索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成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程。在中心小学的几年,我不仅见证了学生们的进步与成长,也感受到了自己在教育道路上的蜕变与成熟。这些年的教育也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从新课改到高效课堂,我都争做卓越的践行者,努力做孩子们的匠师。
2017年乡村教师通过考试进城,我也加入了这个大队伍,结束了我的乡村教育生活。回首过往,虽然没有掌声和鲜花相伴,一路充满了荆棘和艰难,但痛并快乐着。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幸福——挑战与成长共存。
家校共育之困与策
李小英
每周一的清晨,办公室总会成为家校互动的关键平台。语文老师率先拨通电话:“喂,某某家长,您好!很抱歉打扰您,想问问您家孩子周末阅读了吗?”家长回应:“我在外面打工呢,得问问孩子他妈。”不一会儿,家长回电:“我问过他妈妈了,说孩子读了也写了。”语文老师接着追问:“那孩子读了什么内容,又写了什么呢?”家长再次说道:“我再问问他妈。”没过多久,这位家长又打来电话:“我问了,他妈说写了读了,可具体读的啥、写的啥不太清楚。”
与此同时,数学老师的电话也响了起来,开始与家长沟通。家长说:“我在外面干活,我问问他奶奶……他奶奶说写了。”数学老师疑惑地问:“怎么?我检查的时候却没有呢?”家长回答:“那我不知道呀,他奶奶说写了,我又不在跟前。”
英语老师也加入了这场对话:“我周末让孩子在家里大声朗读英语单词和对话,读了没有啊?”家长回复:“我听着是读了,但是我不懂呀,我不懂英语。”英语老师又问:“那我让他写的那几个句子呢?”家长支支吾吾,没了下文。
老师们无奈之下开始调查学生为何周末完不成作业,结果发现理由五花八门:妈妈玩快手、爸爸搓麻将……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孩子无法专心学习。每一位老师都深感无奈,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中 90%是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大多只能靠自己去完成作业。
面对如此情况,我们该如何督促孩子?又该如何确保孩子的家庭作业能够有效完成呢?同时,如何改善孩子后天的学习环境呢?孩子的学习环境确实至关重要,良好的后天学习环境能够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一、要努力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布置一个安静、整洁且光线充足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减少干扰因素,让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多陪伴孩子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当孩子学习时,可以在一旁安静地看书或者做自己的工作,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与支持,并且能够及时解答孩子的问题。
三、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也必不可少
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孩子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有努力的方向。
四、督促完成作业更是不能马虎
认真查看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核对数量是否完整。不仅要看孩子是否完成了规定的任务量,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予表扬,这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到
在不断改善孩子后天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到,我们共同见证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陪伴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只有家校携手,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
——读《致教育》第五讲 《教育需要爱》 有感
郭 慧
教育是一个充满人情、人性、人道的教育。孩子们的童心能唤起爱心,老师的爱心能唤醒童心,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整本书共有十八讲,书中尽是汤老师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和思索。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讲中的教育需要爱。短短5个字,却叩击着我的心扉。生活中,我们都渴望被爱。作为学龄儿童,他们更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需要、被爱。爱自己的学生,从倾听他们的心声做起,孩子们都是单纯敏感的,需要我们在每天平平常常的教学中付诸行动实施、需要“真”的勇气与恒心,去培养孩子的美好人格。
“先有父母心,后做教书人”。爱一个孩子容易,爱一群孩子不易,但是,正如汤老师所言,教育需要爱,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即使他万般顽劣,也有他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也会回馈给你惊喜。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独特的花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有不断地放大他们的优点,他们的缺点才会一点一点变小。作为老师,不仅要爱聪明、爽朗可爱的学生,还要爱贫困学生、特殊学生、淘气学生和一般学生。特别是爱一些“问题”学生,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如果一味地抠住他们的缺点不放,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我想:会爱孩子的老师,会用智慧传递自己的爱——一个眼神 、一个抚摸、一句问候、一个鼓励、一次谈心,都会成为学生记忆里最美好的东西。把爱留住,把爱给予每个孩子,你也会拥有孩子对你的爱!也会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汤老师在第五讲《教育需要爱》中提到“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爱心的传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传递同样没有教育,至少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我认为,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爱,在书中汤老师也用许多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像书中说的那样,爱是最纯朴的感情,爱是最美妙的音符,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爱,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相信有了爱,就有了温馨生活,才更多的美好,才有了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有了更多的真情,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才能心安理得的学习。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作为教师,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与每一个孩子的相遇即是缘分,又是一种福分。历来优秀教师的特点都有一条,那便是:关爱学生。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的确如此,学校教育是教师针对学生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要素。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成绩的高低,师生关系好,教育有可能是成功的。反之,教育就一定是失败的。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智者先贤都深刻认识到“教育即爱”的道理。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一切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正如杨校长所说:“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向,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理性、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是有生命的,坚守本心,方能做有温度的教育人!
诗意地生活
——读《陌上花》有感
刘爱红
他叫张文彩,对他的了解还是在和办公室的老师们的闲谈中知道的,原来他也是一名老师,还是一名的的确确的老乡——定西人!我很惊讶也很自豪,惊讶于他的文采,真是人如其名;自豪于我也可以炫耀一下,因为我也是定西人!于是,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他的《陌上花》一书。每当休息时,我总是感叹:我要是也这般诗意地生活该有多好!我好羡慕......
他,如同行走于文字间的精灵,以笔为舟,泛波于浩瀚的文学海洋之中,每一划都激起层层涟漪,每一字都蕴含着不凡的才情与深邃的思想。他的文采,不单是辞藻的华丽堆砌,更是情感与智慧的细腻交织,仿佛能穿越时空,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在他笔下,春花秋月不仅仅是自然的更迭,而是生命哲理的温柔诉说;山川河流不仅是地理的轮廓,更是心灵归宿的深情呼唤。他以独特的视角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将平凡化为非凡,让每一个日常片段都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而敏感的心,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与敬畏,这份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人心,易于引起共鸣。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理解。
于是,我憧憬自己也这般有才情,开始了无限的遐想:“校园漫步赏叶落”在清晨,我慢悠悠地走在校园里,看着那一片片的秋叶,啊,多美的景色呀,生活不就该这样充满诗意吗?“午后闲坐观云飘”午饭之余,我和同事们坐在院子里,啥也不做,就望着天空的云缓缓飘着,那情景不就像诗意在跳舞嘛!“夜里静听虫儿鸣”晚上静静听着虫儿在叫,哇塞,顿时感觉诗意就这样悄悄钻进了心里呀!“抬头望见月如盘”抬头看到那宛如圆盘的月亮,哎呀,这不就是诗意在和我一起欣赏美景嘛!“树下读书享宁静”在大树下读书,那宁静的氛围,可不就是诗意一直围绕在我身边嘛......正当我想得入迷时,突然,一声响亮的:“刘老师,上课了!”把我从“美梦”里拉了回来,开始了我一如既往的琐碎工作,虽然琐碎,但却很幸福。
世人都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够诗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够诗意;陈继儒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够诗意。或许,诗意地生活就是平凡却幸福地生活吧。
建构关系,让每一个孩子幸福的成长
王 辉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
完整而不是优秀。优秀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幸福,属于完整的人。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
——詹大年
感激相遇
今年5月,在古都西安,我初识詹大年校长。在西安举办的“第二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詹校长做了《温暖,是治愈一切的力量》的讲座,我被詹大年校长及丑小鸭学校的故事所感动,讲座结束后,趁着休息间歇,我抓紧跑到詹大年校长跟前与他合影,幸运的是我追星成功。随后我关注了詹大年校长的公众号,在这几个月来阅读詹校长的推文,对詹大年校长及昆明丑小鸭中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何其有幸,11月22日,再次在家门口见到詹大年校长。詹大年校长应区教育局邀请来安定参加“第二届安定区校(园)长讲坛”,詹校长做了《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高端讲座。
两次相遇,两场讲座,詹大年校长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他及他的团队在教育路上的所行、所思、所获、所成。“温暖,是治愈一切的力量”“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简短的两句话蕴含着最机智的教育智慧和最朴素的教育方法。我想詹大年校长和丑小鸭学校所践行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问题孩子
詹大年校长的两次讲座,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问题学生”(“不适应传统教育的学生”)展开。詹校长说:“‘问题孩子’的概念在我们心里面一般都是不读书、不到学校去、玩手机上瘾的、早恋的、学习成绩差的、打架的、破坏学校纪律的、家长管不了、学校不敢管、社会上不好管的这些孩子,反正不在学校。”
2011年,詹大年校长创办了昆明丑小鸭中学,专门招收那些家长管不了、学校没法管的“问题学生”,詹大年校长自封“问题孩子他爹”。2011年至2023年,詹大年校长和他的团队帮助近3000多名“问题学生”恢复了自信阳光,完成了学业,继续升学,回归自我。詹大年校长和他的丑小鸭学校挽救了3000多名学生,也挽救了3000多个家庭,对于这些孩子,对于这些家庭,以致对于整个社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至高至上,至善至美。
“问题孩子”是天生的吗?这些孩子从呱呱坠地,他们就变成“问题孩子”了吗?完全不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相远”强调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性,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等都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对人的重大影响。每一个个体都是发展中的个体,从咿呀学语、蹒跚走路到长大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在观察、探索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生存的技能。每个个体都会遵循成长的规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固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会形成相应的能力。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更好,家长开始介入,学校开始介入,社会开始介入,外界教育手段的介入,孩子的成长面临巨大的挑战,遵循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而忽视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则适得其反,导致出现种种“问题孩子”,这些孩子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建构关系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环境中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受到了与其他人所建立关系的影响,或被环境中的其他关系所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师师关系、同伴关系、社会关系......詹大年校长在《好的关系,好的教育》中说:“关系是教育之始,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关系是教育之终,教育的价值就是建立关系——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应该是从关系开始,向关系出发,到关系结束。”
我是一位老师(班主任),也是一位家长,在学校要倾心教育五十多个孩子,在家里要用心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的每一天都在围着孩子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好的关系”对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关系不仅仅指人际交往,关系的范畴更大,它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感受。在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师师关系、同伴关系、社会关系等关系场域中,我们的孩子需要被关注、被认可、被关爱、被信任、被理解,被支持。詹大年校长说:“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学习问题’,但是我所见到的所有孩子,其问题不是学习问题,是关系问题,关系问题是问题的源头。关系是教育之始,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关系是教育之终,教育的价值就是建立关系——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作为一位老师、一位家长,自己所遇到的、所经历的教育故事告诉我:建构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才有好的孩子。
建构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生命场的中心,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场所。家庭是孩子成长中遇到的第一个环境,所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等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的。良好的家庭关系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情感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接纳,内心更加自信、乐观,比如孩子遇到挫折时,来自和谐家庭关系中父母的鼓励与安慰能帮助孩子快速振作起来,勇敢面对困难。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像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里,孩子能自然地表达开心、难过等情绪,也懂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詹大年校长说:“家庭是个教育场,教育在这个“场”里自然发生。家庭文化自然提升,家庭功能自我完善,家庭责任自觉承担,家庭成员自由成长。这,才是家庭教育。”
建构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犹如灯塔,给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孩子的性格有一部分遗传与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在父母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亲子关系从孩子出生便开始建立,好的亲子关系能给予孩子强大的心理安全感,孩子知道有父母可以依靠,内心会更踏实、自信,面对外界时焦虑感会减少,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父母积极的关注、认可与鼓励,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亲子关系好,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合理的教导与规范,父母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去引导孩子的行为,孩子会更主动配合,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效果往往更好。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会化作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愿意向父母求助,从而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
建构好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引导,方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帮助解决。作为教师,要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不偏袒;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并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赢得学生对教学的认可,进而增进师生关系。
建构好的家校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双向奔赴,只有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才能实现教育的合力。我认为好的家校关系建立在家校的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之上。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以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标,无论是学业进步、品德塑造还是心理健康等方面,家校齐心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一起想办法助力其克服。通过多种合作模式的有效开展,搭建起家校沟通的畅通桥梁,使家长与老师成为教育孩子的亲密伙伴。良好的家校关系如同一个稳固的三脚架,支撑起孩子成长的广阔天空,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敬畏生命
完整的教育,必然在多元的教育环境中发生;顽强的生命,必然在多元的生命群落里生长。好的关系,好的成长环境,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不会差。
詹大年校长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孩子生命和教给孩子保护生命的意识、智慧和能力。教育的价值在于让生命自由而丰满。离开此,教育毫无意义。”作为老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每天都会经历不一样的教育故事。这些鲜活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呵护,每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故事需要我们去编织。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和谐、安全、信任、尊重、理解、支持的环境中成长。教育就是一场温暖的遇见和修行,未来的教育路很长,我们还会和更多的孩子不期而遇,敬畏生命,温暖相伴。“浅予深深,长乐未央”,做一个能让学幸福成长的老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书育人本是神圣职责,容不得半点虚华,要让教育生命丰盈厚重,不仅仅止步于当一个教书匠。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从现在出发,以书为伴,以笔为车,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携手追寻福小教育的诗与远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