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同时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更是心灵的对话。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以共读共写为载体,体验生活,交流情感,共同成长,超越自我。他们在读写中共同体会一场最美的相遇,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共写随笔”是师生成长的乐土,更是教育的理想践行。
教育的温度:理解与共鸣
赵世平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班上总有个别孩子不交作业,原因各异,诸如“没做完”“忘带了”等等,让人头痛不已。最近检查作业,一位个子矮小、弱弱的小女孩没有交,我问她怎么没交,她轻轻地说“我爸爸说他也不会”,虽然想到她会找很多借口,但这个答案确实让我猝不及防,一时间觉得无言以对,蓦然为孩子的真诚感动。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部手机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却没有简单的去抄袭,选择直面老师的质问,无法想象她幼小的心灵承担了多少,我为她的诚恳点赞,同时也在思考,这道题真的非做不可吗?作业全部完成的孩子是否都学会了呢?
新教育主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完整的表述是“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父母和行政管理人员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认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分数更重要。从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为什么要苛求一致的答案,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能保证永不出错,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以为善良、真诚这些良好的品行胜过正确答案。
教育的过程,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和毅力。对于学生未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生个体,而应该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或许他们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许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老师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理解教育的本质。朱永新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促进个体过上幸福完整生活的过程。因此,当孩子不交作业时,老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惩罚。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每个孩子成为完整的自己,包括个性的完整性。
第二,探究不交作业的原因。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不交作业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作业量过大、家庭问题、学习困难或其他个人问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老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老师应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例如,如果学生不理解学习材料,老师应予以辅导和讲解;如果学生有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老师应认真倾听并提供帮助。
第三,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詹大年谈到,社会是关系的产物,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关系来自于设计。老师应以同情和关心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去与孩子沟通,表达出愿意帮助他们的意愿,学生才有可能敞开心扉。老师应通过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积极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创新作业形式。老师可以尝试创新作业的形式,使其更有趣、更具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通过写有趣的评语、画可爱的图案、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对作业产生积极的情感。
第五,加强家校合作。成长不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更是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责任,陪同孩子成长是父母和教师必须共担的职责。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需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第六,重视教育的幸福感。朱永新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成长。新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
综上所述,老师在处理孩子不交作业的问题时,应从多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通过个性化的支持和积极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真实 简约 丰满
——“和美课堂”教学案例观摩有感
刘晓亮
11 月 2 日至 3 日,我有幸观摩了“和美课堂”第二十二届全国小学名师教学研讨活动。众多名师展示了精彩的课例,并分享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给参会的老师们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每堂课例,可用真实、简约而不失丰满来形容。
如:来自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何捷老师执教的《夏日绝句》,就教学设计而言,仅设有五个板块。
板块一:读诗读题目。老师先展示诗题,指名学生朗读,而后让学生猜测题目的意思。接着,老师出示写诗的时间、地点、环境,还有两幅图片(乌江镇、虞美人),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项羽的故事,使学生对题目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背景,更是通过生动的讲述,让历史仿佛在学生眼前重现,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板块二:读诗读情感。教师先出示一二行诗并提问:要体会作者情感,关键看哪个词?引导学生聚焦“人杰”与“鬼雄”,理解词义,体会情感。随后追问,为何一首夏日吟诵的古诗却要谈生死?说英雄?自然而然地引入金人入侵、北宋灭亡的历史材料,旨在让学生明白,面对国破家亡,文人的爱国情应如何表达?接着出示陆游的《深情相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临死前的深切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及林升的深刻责问“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帮助学生对比读诗人,思维体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墨客心灵相通,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板块三:读诗读写法。聚焦“人杰”“鬼雄”“项羽”,帮助学生明确典故的作用,即效仿古人,表达情感。身体虽死,精神永不灭亡。然后出示仿写练习,诗人用此典故,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最后,对比关羽和项羽,品味“项羽”故事中的隐喻,帮助学生理解真豪杰。通过这样的深入剖析,学生不仅明白了诗歌的写作技巧,更提升了文学鉴赏的能力。
板块四:读诗读作者。先出示一幅身体健硕、膀大腰圆的人物背影图,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作者的形象,再出示作者资料,并借助具体诗词理解“婉约”,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何这一次所写的诗截然不同?适时出示李清照的视频材料,并引导说话:作为妻子,她在质问丈夫什么?作为大宋子民,她在表达怎样的心声?帮助学生明确诗人的志向,彰显巾帼不让须眉之态。这让学生对作者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更能理解诗歌背后作者的心境。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出了三条学习古诗的路径,即:情感、写法、作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还推荐了相关的阅读书籍和诗词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这四个板块简洁清晰,教学思路一目了然,每个环节紧密相扣,相互关联,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前后呼应,恰到好处。例如:板块一中的写诗背景材料,既用于释题,又为后续明确诗人志向做了铺垫。品味“项羽”故事中的隐喻,明确典故的作用,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整堂课看似简约,实则对教师功底要求极高,既需要深厚地解读教材,又需要精准地把握学情,还需要灵活的教育机智,关注学生及其发言,准确捕捉教学信息,并用精准的教学语言进行引导、点拨,这需要我们反复实践。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何老师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于无形之中教给学生从知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相应提升,自然也就越来越会想、越来越会说、越来越会学。整堂课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下课之时,孩子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每堂课例都倡导开放、包容与赞赏,真正实现了变教为学,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在名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能够开拓思维,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看到孩子们在如此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自由成长,我不禁感慨:当他们的学生该是何等幸福!能观摩他们的课例,又是何其幸运!
这次观摩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好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和智慧的点燃。我将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堂。
补元气 增灵气 去习气
——“和美课堂”第二十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有感
刘云霞
2024年11月1日至11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兰州马滩实验学校举行的为期两天的“和美课堂”观摩学习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的精彩授课。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我将本次培训的收获和体会分享如下:
一、走进学校,环境宜人
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这种井然有序的氛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在这里,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完美的追求和对品质的坚持,让人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正含义。
二、名师讲座,感受魅力
“超级语文课”第二季全国总冠军,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专职研究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写作学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小学课堂教学部主任何捷的讲座犹如一股清风,吹走了我们心中的尘埃。他说:“语文是生动的,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上出好的语文课”;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特级教师、全国“名校联盟”秘书长、全国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评委、《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小学教学设计》等杂志封面人物张学伟,他的慧语:“让课堂成为语言的训练场,让课堂成为思维的运动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省送优质教学资源主讲师教师、统编版语文教材江苏省课堂教学优秀指导专家孙庆博,在报告中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有思想的人,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他们的言辞犀利而富有哲理,让我对新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现场教学,启发智慧
在语文课堂观摩中,李祖文老师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大单元教学的前世今生为引领,用任务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度思维和充分表达中感受文学的魅力。王文丽老师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课程,不仅是一堂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体验。通过她的引导,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神话故事的海洋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与深邃。
四、自我反思,提升境界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不过,我觉得我的这桶水几乎是快要见底啦!因为我越来越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费时费力。由于自己的知识的匮乏,在构建一节课的时候,就从表象出发,始终不能像专家名师那样,把一节课上得那样有深度和广度,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过,好在有大环境的影响,加之新教育“十大行动”共写随笔的推动下,我开始逼着自己读书思考。尤其在外出培训后,想尽量拉近和这些名师的距离,不想被现实甩得太远,一下子激起了我学习的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灵魂的荡涤,给我补了元气、增了灵气,去了习气。我将带着收获、感悟和满腔的热情,在不断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同时,我也将积极推广“和美课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更多孩子受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培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让我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携手前行,期待与大家一起共绘美好的明天!
幸福徐徐而来
高娟萍
刚接手一年级工作,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相逢,如遇见了初恋,满满兴奋、喜悦,也信心爆棚,想象着六年后孩子们成熟可爱的模样,智慧眼神;憧憬着陪伴他们六年的种种美好。心底发愿:一定要带好因缘而聚的这个班,稳扎稳打地夯实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注入热爱生活积极阳光的精神。然而现实与期待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落差,当我真正进入角色后,发现什么事都需要亲力亲为,课堂纪律混乱、卫生不会保持、排队一团糟......几天时间我就喊哑了喉咙。加之每天必断的很多“案子”,我不禁怀念起上一届的那班学生,忍不住将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的学生做比较:有从山顶落入山谷的失落感和莫名的无奈感。他们这不会做,那帮不上忙,这学不会,那记不住,甚至长时间也分不清b和d,心里的挫败感阵阵袭来。我真的能带好这个班吗?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焦虑之中......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最好的老师。慢慢地我也看到了他们点滴进步,课堂纪律好了,会听课了,能主动回答问题了,也能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拼音在他们的眼里也不再是那么深奥的东西了;纪律、排队也有规有矩,像模像样了。我发现只要自己一钻进教室里,看见他们稚嫩的渴望进步的眼神,一切疲惫和烦恼就会瞬间蒸发。和他们相处的越来越愉悦,偶尔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小抱怨,但很快会被他们纯真无邪的笑容一扫而空。慢慢地我感受到这群小布点儿带给我很多感动和快乐,是他们感染着我,让我的内心变得更柔软,是他们治愈着我。原来教育就是边批评--边成长--边鼓励--边治愈的美好过程。有时上课刚被批评,下课后他们依然会围着我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有时他会给你一颗他认为最好吃的糖果;有时他会送你一幅稚嫩的画,并羞涩地说“老师你辛苦了”。在课堂上他们为了得到我的表扬和小红心,卖力读书和专注写字的模样,都甚是可爱。在我的一次次激励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积极向上的姿态。又或时,每次放学他们都会和我一一摆手或击掌再见,那笑容不知有多真诚与甜蜜呢,那时无论你有多少烦恼,那情那境都会帮你消融。
在十多周的相处中,我也欣喜地发现有几位学生朗读特别好,有几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强,有些学生挺活泼机灵。我懂得了:慢下来,等待他们都能朝着各自更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的习惯也逐渐养成,孩子们美好的一天从《日有所诵》开始,精气神十足的朗读仿佛给他们注入了活力,午诵也进行的井然有序,看着他们专注、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晚上给女儿读的故事,第二天也会读给他们,这也是他们每日期待的时刻。
我要守好我的这一亩三分地,用心培植、浇灌、施肥,相信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颗果实都能散发芬芳。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原来,幸福就在平凡的日子里,与学生们的相处,让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力量,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这点点滴滴中,在我们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温馨时刻里。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每个美好瞬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珍惜,它就会徐徐而来。
培养孩子对绘画的热爱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张巧英
《培养儿童对绘画的热爱》是本书第四十三章的标题。苏霍姆林斯基在本章开篇写道:“关于在小学如何安排绘画课,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教师把绘画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他坚信:绘画是儿童思维走上逻辑认知大道必不可少的阶梯,绘画还可以发展儿童的审美世界观,是“五育”并举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发散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一、绘画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教师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而已。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
二、绘画能提高孩子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看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成人都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现。
三、绘画能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绘画也是一种艺术,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形式,它跟音乐、舞蹈一样富有魅力。无论是孩子的还是成人的绘画作品,都附带了个人感情因素在里面。
四、绘画能提高大脑协调能力
绘画使人的左右大脑一起“开工”。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呢?
人一生的教育是从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开始的,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总是被否定,那么这将不仅仅影响孩子的幼儿时期,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有可能被否定。在幼儿阶段,请家长先纠正一个陈旧观念,画画的标准并不是所画造型像不像。尤其当孩子画画时,成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直接插手,更是对孩子的妨碍。
画画是一种表达,我们要做个好听众。大人很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无论是在外面玩,还是在画画的时候,其实画画和哭笑都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可以被听、被理解,就有了表达的乐趣,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了解、去感受孩子的画作。总之,绘画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来源,我们深信在绘画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与孩子语言能力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每个孩子都有绘画的潜质,拥有创造和表现的欲望。 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氛围。
教育需要爱
——读《致教育》有感
寇 秀
在阅读了《致教育》第五讲中关于“教育需要爱”这一主题后,内心深受触动,对于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爱,这个看似简单而又平凡的字眼,在教育中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和灵魂的塑造。而爱,正是那滋养心灵、塑造灵魂的源泉。教育不应因学生的出身、贫富、智愚而有所区别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其背景如何,都应在教育的阳光下平等地成长。教师要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同等的关注和机会,让教育的温暖普照每一个心灵。
真正的教育之爱,并非是溺爱或放纵,而是一种有原则、有智慧的关爱。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用耐心和包容去引导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背景、性格和天赋,当我们以爱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就不会因为成绩的优劣或行为的偏差而对他们产生偏见,而是会努力去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能。
爱也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学生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他们迷茫时,为他们指明方向;在他们犯错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
教育需要爱的传递。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行为。教师的爱会感染学生,当学生在爱的氛围中成长,他们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教育中的爱也是相互的,当教师真心关爱学生时,学生也会以尊重、信任和努力来回报教师。这种良性的互动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更能营造出和谐、积极的教育生态。
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与“爱”背道而驰的现象。有的老师很容易对成绩好的学生、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施以"青眼",给予特别关注。而对那些比较差的学生,尤其是学业、品行不太好的学生,还有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往往投以"白眼",从心里看不起。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魅力。
“教育需要爱”这一主题让我深刻认识到,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爱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用爱去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用爱去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用爱去陪伴他们走过成长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崇高使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天性为本 教育为翼
——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王頔煦
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偶然间拾起《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它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洗涤着我对于育儿、家庭乃至生命的认知。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这部作品,以“园丁式育儿”和“木匠式育儿”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向我们展示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何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园丁与木匠》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育儿书籍。它提醒我们,育儿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机会和享受。通过采用园丁式育儿方式,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和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加自主、自信和有价值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育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共同适应不断变化、快速发展的世界。
书中,“园丁”与“木匠”的比喻,生动而深刻。木匠式的育儿,倾向于父母按照既定的模板去雕琢孩子,更关心孩子能否满足自己的期望,能否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发展;而园丁式的育儿,则更注重为孩子提供一个肥沃的土壤,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生长,追求的是多样性与创造力。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孩子发现自我,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让他们在失败与成功中学会成长。过于强调成绩、规则与期望,可能会束缚孩子的天性,抑制他们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高普尼克认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动力,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将孩子的时间填满,让他们在各种兴趣班和辅导课中疲于奔命。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照顾者和教育者,更是他们的榜样和引导者,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此外,高普尼克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育儿成功的基础,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时,他们才会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作为父母,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与陪伴?是否在他们需要时及时伸出援手?亲子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上的联结,更是情感上的依赖与信任。只有用心去经营这段关系,才能收获孩子健康成长的果实。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被书中对于如何工作的看法所触动。高普尼克认为,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也要关注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只有当父母的拥有充实、有意义的工作时,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传递给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天性为本,教育为翼。天性作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则是助力孩子飞翔的翅膀!
耐心等一等初入学的孩子
郭 慧
最近有不少家长向我求助,说孩子的英语对话不会读、单词不会写、学习跟不上等等,问我该怎么办?我能够感受到家长们的焦虑和着急。
有一天,在家找东西的时候,我无意间翻到儿子小时候写给我和他爸爸的一些信件,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是一二年级时写的。有一封是求我给他买小猫的,短短四十字,上面好几处涂黑,几个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可是连拼音也明显是错的。比如“娃”的拼音应该是wa,他却写成了ue。记得刚学拼音时,他一直学不好,一年级时无论我怎么教,他就是分不清楚“w”和“u”。后来我不再纠正了,改为等待,结果等到三年级的时候他就全明白了。
做家长的都对孩子学走路的那一段情形记忆深刻。孩子颤巍巍地站起来,刚一迈步就跌倒了,再爬起来……经过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孩子终于学会了走路。那时候,家长通常并不着急,而是相信孩子总会学会走路的。我们常跟孩子说的是“宝贝,好样的”“宝贝,再来一次”在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下,孩子勇敢地练习走路,当她真正走到妈妈跟前的时候,通常是“咯咯咯”地笑着扑进妈妈的怀抱。他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喜悦,也衷心地庆祝自己的成功。
三年级的孩子,就正处在学习英语生涯的蹒跚学步阶段。所有的学习活动对他来说都是新的,需要一点点地养成,许多欠佳的表现都是因为学习陌生内容所带来的困难所致。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会写字,写字慢、记不住学过的内容,这些都是很多孩子的正常表现!
教育,如同播种,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期待的旅程。我们播下知识的种子,用爱与智慧去浇灌,然后静待花开。然而,花开的时间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有时它需要更长久的等待,有时它甚至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绽放。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常常想起那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意味着培养一个孩子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和等待。我们不能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进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方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等待的重要性。等待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意味着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我们需要耐心地去观察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而不是急于求成,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发展。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因为花开的声音是微弱的,需要我们去细心聆听。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才能更加自信地迈出成长的步伐。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也有很多美好和温馨的瞬间。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努力、在进步、在快乐时,那种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静待花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忙碌和焦虑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如何在等待中学会坚持和勇敢。当我们学会静待花开时,我们便能更好地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最后,我想说,教育是一场美丽的旅行,让我们携手前行,用爱与智慧去浇灌那些正在成长的种子,然后静静地等待它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
脸上有笑 眼中有光
朱 琴
本学期聆听了石书记分享的《走进重庆谢家湾学校》,很让我触动的一个细节是他说:“谢家湾学校的孩子们个个脸上有笑,眼中有光。”回家后,我搜索了谢家湾学校的公众号,看了他们学校发的一些文章,真的很神奇,每一张照片上的每一张笑脸都熠熠生辉!这也让我真的相信刘希娅书记说的“领导要有表情,更要有表情管理的能力,如果哪个孩子不笑、哪个老师不笑,那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每一天要从微笑开始”。
学校把签到簿改放在了一楼的仪容镜前,让每位教师到校后先在仪容镜前笑一笑,管理好自己的表情,用微笑面对孩子们。
是啊!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从我这段时间阅读的教育著作《致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中都能感受到“笑容所拥有的力量”。我们班有一位叫圆圆的小女孩,她自一年级入学以来各方面表现都特别好,脸上时常挂着笑容,一直是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她升入三年级不久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经常发呆,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再也不是那个“脸上有笑,眼中有光”的小女孩了。我联系了她爸爸才知道她的父母离异了。我和她爸爸沟通,好几次把她叫到办公室谈心,她总是低着头不说话。我和她爸爸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她走出困境。直到上学期,有一天我们四年级各班选出来的一些女孩子在一起排练节目,休息的空隙,我们一起的一位老师开玩笑说:“朱老师,你发现了没,你们班的圆圆比你女儿长得还像你,你们俩的发型也一样”。这时候圆圆也听见了,她和身旁的几个女孩一起看向了我,我笑着说:“真的吗?圆圆听话又懂事,我家女儿上学和她一样,我就省心了。”之后的一天我在批阅练习册的时候,她的练习册里加了一张自己制作的卡片,上面写着“朱老师,你像妈妈,你辛苦了!”我的眼睛有点湿润,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一句玩笑话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表现好的时候,我会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夸奖她;有时会给她一个拥抱。我发现笑容又慢慢回到了她的脸上,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也提高了十分。一直到现在,她每天都面带微笑、小组长里她每次都是第一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老师的笑容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能够融化学生心中的冰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每当学生取得进步,或是遇到难题时,老师那鼓励的笑容总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安慰与力量。这份笑容,传递的是信任与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与被理解的温暖。同样,学生们的笑容也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他们纯真无邪,乐观向上,面对挑战从不轻言放弃。在团队合作中,他们的笑容传递着友谊与默契;在成功时,那份自豪的笑容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好回报。学生们的笑容,如同夏日的清风,吹散了学习的疲惫,让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这条充满爱与希望的教育之路上,继续前行。让我们成为那个脸上有笑、眼里有光的人,用爱与智慧,点亮彼此的世界,共同书写教育最美的篇章。因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颗种子都值得被细心呵护,每一份梦想都值得被全力追逐。教育,因你我而美好,因爱与笑容而永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书育人本是神圣职责,容不得半点虚华,要让教育生命丰盈厚重,不仅仅止步于当一个教书匠。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从现在出发,以书为伴,以笔为车,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携手追寻福小教育的诗与远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