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福台小学新教育“十大行动”之师生共写随笔(第二十五期)

文摘   2024-12-16 07:31   甘肃  


HELLO AUTUMN

师生共写随笔

省察生命故事

朱永新老师同时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更是心灵的对话。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以共读共写为载体,体验生活,交流情感,共同成长,超越自我。他们在读写中共同体会一场最美的相遇,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共写随笔”是师生成长的乐土,更是教育的理想践行。

让集体备课提振师生和教育的精气神

——关于“陪伴式蹲点教研”的三点思考

王建宪

我区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十大行动”如火如荼,“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氛围日益浓厚,全区师生和教育的精气神大大提振。

为助力新教育实验,教研室一班人也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在城区5所中小学开展“陪伴式蹲点教研”试点工作,探索推进集体备课。这也是新教育实验“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行动的应有之义。推行集体备课,有助于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总之,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但在前一阶段的工作推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如:备前准备不足的问题,备中质效不高的问题,备后反馈不佳的问题。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备前准备要足

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切实保障集体备课必需的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如:场所、一体机、桌椅、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办公电脑等;包组领导要提前掌握备课组线上集体备课的情况,线下集体备课的准备情况及其主要目标任务等;备课组长要确定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教学设计的主备人,并让主备人准备好自己事先备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料,以便给备课组的同事讲述;备课组成员要准备好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和必要的教辅资料,要提前填好线上集体备课记录表,以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二、备中质效要高

线下集体备课要讲求质效,就要集中解决“三个问题”:备什么、怎么备、备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里只说备什么的问题:一要备目标。目标从哪里来?从课标、教材、学情中来。备课组的成员要审查主备人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否来自课标内容,是否对课标进行了分解,是否关照了教材和学情;审查叙写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是否清晰具体可测可评。二要备流程。怎么导入、怎么导学、怎么评价,怎么体现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学教评一致。当然,不是每个环节平均用力,而是要突出重难,突出大家反馈问题集中或疑难最多的部分,在重点环节重点内容上多用点时间,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大家形成最佳的共识。三要备反思。备备课组成员通过本次集体备课,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在哪些方面尚待探索。教学需要反思,备课需要反思,反思促进提升。

三、备后反馈要实

当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集体备课结束后,备课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行动,将集体备课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目标的设计是否准确恰当,流程的设计是否完善适用,评估的结果是否达标可信。若哪里有问题,下次集体备课时就要作为专题予以重点关注、研究,力争每次集体备课都在上次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有好多人说,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贵在得法。一个人有可能走得很高,但一群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让我们大家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不光做好批评工作,更要做好建设工作,切实把我们的集体备课义无反顾、一如既往、优质高效地落实落细落小,为大力提振自己、学生乃至安定教育的精气神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双减下的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以《四季的歌》为例

强平珍

一、深研课程内容,融合地域音乐

本单元设计以“四季的歌”为主题,曲目有《樱花》、《雪花飞舞》、《四季童趣》、《捉迷藏》将四首音乐作品依据地域特征从外国到中国进行整合重组。通过欣赏外国音乐作品,学唱歌曲,感受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特点以及四季的多彩生活。体验音符表现大自然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的丰富资源,同时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乐趣。采用了大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将这四首乐曲作为一个整体来讲授,打破了歌唱课与欣赏课之间的界限。

二、创意实践,体验文化

本单元围绕“四季的歌”,设置“唱四季”、“赏四季”二个教学活动。《樱花》为知识与技能、《四季童趣》、《捉迷藏》为编创与活动。“唱四季”为基础型,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准确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樱花》时日本民歌,在欣赏和模唱中理解和掌握齐唱。“赏四季”为实践型,让学生欣赏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在长笛与乐队演奏的《樱花》中理解国外音乐文化、拓展视野,全面提升音乐素养。通过乐器表演、编创歌词等形式进行创作、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创造和表现力。

三、强调主题,融合多维评价

本单元设置花卉评价卡:《樱花》采用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四季的歌》、《捉迷藏》、采用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雪花飞舞》采用香根鸢是德国的国花。教学评价以“花卉”为主题,设计多种生动活泼,学生喜爱的形式,在课堂上歌唱、乐器听辨、合作编创等方式,全面评价本单元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深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自然的热爱。

四、借助媒体,高效教学

本课的两首音乐欣赏作品,教师采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微课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多元化音乐世界的窗口,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分析音乐作品,《雪花飞舞》时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独奏曲。乐曲运用密集音型在快速中的流动和不断重复及其游离、模进,加之多变的音色,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漫天飞雪的景象。同学们联想在教室里望着不停飘舞着雪花的灰色天空不能在室外尽情游玩,这种忧郁的心情,提升学生的想象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微课的教学下,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教师能够搜集到更多类型的音乐曲目,应灵活运用,结合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练习等环节,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极高的价值。

五、注重拓展,进行音乐探索

本单元每一课时之后都留下实践作业,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延续到课下,让学生写写四季。现在正是冬季时节,让同学们择时择机体验挥起小铁锹堆雪人的劳动和快乐。《捉迷藏》唱到春天藏在花丛中,夏天躲到草帽下,秋天钻入谷堆堆,冬天缩进棉褂褂。音乐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中,也可以延伸至课下。课堂上已经有部分打击乐器鼓和串铃为歌曲伴奏,课下寻找身边物品各种瓶罐、废纸张等创作声响为进行伴奏,并创编节奏型,感受生活中的音乐。通过编创节奏型、用身边的各歌曲伴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

教孩子怎样做人

曹玉红

使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这是每个家庭所期望的。这几年从我们所教的孩子来看,父母们父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大多数家庭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使更多的人忽略了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还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味地宠溺,忽视了对孩子人品的教育,导致孩子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甚至走上不归路。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重视的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他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期待。在孩子成才之前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孩子成人。

一、让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善良是做人之本。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时,不要因小事和他人斤斤计较,要懂得善待他人;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帮助一下。 

小孩子的心地是善良的,重在我们的引导。善良,是人生的底色。好的人生,一定以善良为根底。人性之美,莫过于有一颗善良的心;人性之恶,莫过于丧失了最起码的善性。

二、让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世界因爱而美丽,我们应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作为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爱父母,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一切。在家庭数育中,父母一定要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成长。这种爱不能过度,一旦过度,会适得其反。从小被爱的孩子,他的内心也会充满爱。这样的孩子,不仅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也能和他人友好相处。

三、让孩子做一个乐观自信的人

林清玄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我们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在孩子成长中,父母要倾尽全力,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性格。乐观自信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任何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乐观自信,遇到困难就不会胆怯,遇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乐观自信,可以让人精神焕发,可以让人积极进取,也可以让人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是有生命力的,他的人生注定不会一地鸡毛。

四、让孩子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感恩给他生命的父母,感恩为他传授知识的老师,感恩帮肋过他的朋友。孩子能够在内心对他人怀有感恩之情,他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这杵的孩子也更受他人的欢迎。

五、做一个有梦想、有目标的人

俗话说:“人因梦想而伟大,没有梦想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被迫学习,他们的心中根本没什么目标。从小没有梦想、没有目标的孩子,注定没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注定一生碌碌无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鼓励孩子拥有天马行空的梦想,拥有具体的生活目标,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的那座山,然后鼓励他向上攀爬。

六、让孩子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高情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好地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且教会孩子识别他人的情绪,告诉孩子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

七、让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人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作为父母,从小让孩子遵守规矩,懂得为人行事的准则。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从小就懂得遵守规则的孩子,到了社会,一定也会很好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规则意识,生活我行我素,那么他成年以后,也很难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八、让孩子做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长大了,终究要离开家庭,独自走向社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尽早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让孩子学会独立才能立足社会,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真正的养育是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且教会孩子独立面对世界。

九、让孩子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孩子承担责任,让孩子感受到承担才是正确的做法。孩子看到父母勇于承担责任,那么当他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也会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犯下的错误,而不会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有所隐瞒,甚至撒谎。

告诉孩子,要做有当担的人,克服种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唯有承担责任,才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激励一个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十、让孩子做一个能吃苦的人

很多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父母生怕孩子吃苦,但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与做法,反而会让孩子以后吃更多的苦。

他人或者社会是不会惯着孩子的,若没有好的引导,他要面对的就是更为惨痛的教训。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所以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去体验生活的不易。

十一、教孩子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是什么?可能千人有千人的理解,万人有万人的体会。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了而乐”作为无上幸福,这就把幸福提升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高度来体验来考量。幸福对一个没鞋穿的人来说,有鞋穿就是他的幸福,小时候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就是能在过年的时候穿一条新裤子,能在大年夜吃上一顿长面。孩子对幸福 的要求应该说是不高的。他们只要感到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有成就感,收到尊重,得到肯定,就会身心愉悦,舒服痛快,幸福温暖。这就要求我们家长的引导到位,争取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教会孩子做人是给孩子最高级的教育,比考211,985更重要。作为父母,比起成才,让孩子学会怎么成人才是教育的关键!在渴望孩子成才的路上,千万不要忘了教育孩子怎么做人!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康晓梅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论著,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源自他对教育实践的深入思考和丰富经验,这使得这些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工作的艰辛与挑战,同时也领悟到教育的乐趣和价值。

书中以大量实例讨论了如何成为一个有胜任力的教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书中还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教师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从改变自己开始。这种观点提醒我,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

此外,《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还涉及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处理学生家庭作业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布置任务。这一建议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书中强调了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育智慧和极大的耐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当一名好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如书中所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能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

教育的光芒:在真理的追求中绽放

毛亚莉

清晨,阳光带着一天的希望和期待透过窗帘洒进课堂。每当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我就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最近,我品读李镇西的《追求好教育》这本书,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发掘内心的真实,做最好的自己。”这一理念与我在日常教学中的感受不谋而合。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心灵的引导者。

记得有一次,我的班上有一个叫小雨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课堂上也很少发言,我决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激励他。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鼓励他参与讨论,并赋予他一些小任务,逐渐让他感受到自信的力量。有一天,在一次关于《江南春》的诗歌赏析中,我请小雨来分享他对春天的感受。起初,他显得有些紧张,但当他开始讲述自己在春天看见的小花、小鸟时,他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声音也变得更加坚定。他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觉得非常开心。”此刻,教室里的氛围仿佛都随着他的叙述而变得温暖而明亮。

通过这样的点滴引导,小雨不仅在学习上有了进步,生活中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起来,他开始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真实”的教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道光。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而是孩子们对生活的感悟热爱。

教育应当是灵魂的交流、心灵的契约。正如李镇西所说,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应浸润体现人性与关怀,在追求真教育的旅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引导者,也是情感的支持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在这追求真教育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是对每一个孩子内心真实性的尊重。

教育,用爱与信念浇灌,定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继续追求真教育,在不停歇的探索中,为每个孩子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课堂教学所思

康  赟

置身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是核心战场,亲历诸多课程后,我感触颇深。

传统“满堂灌”模式仍大行其道,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埋头苦记,课堂沦为知识“倾销地”。被动接受致使学生思维僵化,提问、质疑成奢望,磨灭其探索欲。高效课堂应师生“共舞”,多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让学生在碰撞中点燃思维火花。

教学目标设定也常偏离靶心,要么宽泛空洞,要么紧盯应试。一堂课结束,学生看似学了不少,却无法内化为能力。目标需精准契合学情,聚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才不只是书本教条。
技术融合是把“双刃剑”。多媒体、线上教学资源涌入课堂,用好了是助力,动画、视频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可一旦过度依赖,花哨形式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师生互动被冰冷屏幕阻隔。

评价体系同样亟待革新。分数主导让成绩掩盖一切,忽视学生成长轨迹、努力程度。多元化评价,综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操作,才能勾勒学生完整学习画像,激励他们持续奋进。

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身为参与者,要打破陈规、拥抱创新,从学生视角雕琢每节课,让课堂真正成为知识摇篮、成长沃土。

看见每一个孩子  回应每一个心声

——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有感

高  欣

看见,便是最温暖的回应。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粉色的封面和一幅大手拉小手的温馨画面映入眼帘,边缘还有一行小字: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打开书,一句话吸引了我“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曾忽视过哪个孩子?怀着不安的心情,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当今社会,人们逐渐意识到,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滋养,心灵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孩子们如同初生的嫩芽,渴望阳光雨露,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爱。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这种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看见和回应的。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被重视和被关爱是一种不断催人向上的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身为教师,我们应当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适时调整教育的“刻度”,粗化“标准线”,为内向的孩子提供更加宽松与包容的成长环境。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孩子不善言辞却内心细腻如丝,他们想要获得关注却又害怕成为“焦点”,害怕“抛头露面”,他们更倾向于以温和、具体的方式回应那些细腻。因此,在给予关注时,需保持一份“粗线条”的豁达,避免过高的期望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要警惕关注度的骤减可能引发的心理落差,这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真正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爱他们,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用时间和陪伴构建起信任的桥梁,在日常的互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从而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当安全感扎根于心,他们会更加勇敢地迈出步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与同伴们的相处也将变得更加融洽与开放。

“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要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也许某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用心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用爱去回应每一份期待,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明媚的天空。

师爱与力量和温情同在

——读朱永新《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有感

龚亚红

也许,你的学生中可能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是,只要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你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也许,你的学校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像样的教育现代化设施,但是,只要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不灭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国际化的现代中国人”。

——摘自朱永新《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

继“爱的三部曲”《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和《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之后,朱永新教授主编的最新力作 《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于2024年3月10日出版。

这是一部文学作品集,全书通篇分为“启蒙之师”“成长之师”“技艺之师”和“青春之师”四部分,将中国近现代名人名家写老师的三十余篇文章汇编成册,精选了鲁迅、郑振铎、梁实秋、季羡林、汪曾祺、王蒙、梁晓声等在文学界、艺术界、科学界领域名家所写的启迪人心、给人力量的“师爱”文章,凝聚了名家们对老师的深情回忆,对老师智慧的温情感悟。每篇散文后,都有朱永新教授用心书写的“教育感悟”,带领读者感受师爱的智慧与意义。

师爱与力量和温情同在,全书让我们真切体悟到师爱的无声、永恒和伟大,催人奋进。每读一篇,都仿佛能看见为人学生、为人弟子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自己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让我们通过本书序言 《爱心产生奇迹》,来探寻朱永新教授对“师爱”的思考,感悟师爱对人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老师们“智慧爱”的深刻含义与珍贵价值。

序言 :爱心产生奇迹

有这样一则故事:近40年前,国外有所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结果让这位教授非常遗憾: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若干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让自己的学生做后续调查,看看昔日的这些男孩今天情况如何。结果却与过去的调查分析大相径庭——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当时仍健在,虽然已经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冰心先生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是的,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我们可能还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只要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爱,是职业认同的核心与灵魂,也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与基石。

李镇西博士曾经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对于教育而言,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对于教师而言,爱是内心勃发的亘古不变的情感,真正的爱是智慧爱。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智慧爱的反面是溺爱,只能培养出纯粹自我中心的自私孩子;智慧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每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发现他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作为教师,只有意识到学生与自己在人格上的绝对平等,才可能尊重他们,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启蒙之师爱

汪曾祺先生深情回忆了王文英老师教给他的儿歌和在幼儿园排演的细节。汪先生在幼儿园时发现老师对他格外关心、格外喜爱,以为是老师的“偏爱”,其实是他自已进幼儿园时戴着妈妈的孝,对于失去母亲的孩子,给于特别的关爱,对于细心而智慧的老师来说,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念一生美育,从此培栽,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是汪先生对王文英老师的感念,更应该是我们对于所有幼儿教师的礼赞!

“细心而智慧”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20年前--因奶奶病逝,上初一的我,请假回家守丧,在下葬当天班主任老师带着两名学生,可谓是翻山越岭来到家里,还记得看到他们时的感动将一度的崩溃瞬间释放,哭得像个泪人......第二天是全校的广播体操比赛,在上场前,老班依然不忘再三叮嘱,别让不愉快的心情影响自己的展示。还记得从小因冻疮溃烂的手,一到冬天便各种不便,而细心的老班,竟给了我优厚的待遇--上课可以戴着手套写,正是这种“偏爱”,让我很温暖地度过了三年冬天。爱是一种接力,师爱更甚。10年后,我也再次把在这份爱传递给了我的学生,直到现在,这位姑娘依然不忘隔三差五的问候,对于一个8岁就失去妈妈而又要担任照顾4岁弟弟的责任,作为班主任,对她多一份关爱何不是理所当然呢?在她生病时,给她找药、插电热毯让她发汗也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举手之劳却被孩子惦记了好多年,或者更久。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回忆了他小学时的三位教师:凶横无情的柴老师、温柔和蔼的蔡老师和严厉粗暴的宋老师。通过对蔡老师的挚爱与依恋,以及对柴老师、宋老师的畏惧与疏离,讲述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蔡老师是具具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优秀教师,她的爱是发自内心、亲切自然、温柔美丽的爱,她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诗歌,在课外教学生跳舞唱歌,学生们放假了还想着早早开学见到自己的老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教育爱,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如此强烈的依恋感的。而这样的爱,也正是热爱党和祖国,敬业爱岗的力量源泉。魏巍说,那段生活已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相比较而言,文章中的宋老师虽然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正是缺少蔡老师那样的爱,让学生活在恐惧之中,结果也失去了对他所教学科的兴趣。

成长之师爱

孩提时的梁晓声家境贫寒,母亲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年幼的他听说橘皮可以对平喘和减缓支气管炎有良效,就在校办厂里偷偷揣了几片干橘皮带回家给母亲治病。没有想到被其他同学告发成了“小偷”和“贼”。有口难辩的他陷入了孤独自卑的困境,就在这个时候,那位“清瘦而严厉”的班主任老师站出来帮助他洗刷了“罪名”。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是老师的教育智慧,更是老师的信任与爱。正是这样的一个细节,改写了梁晓声的人生轨迹:“没有她,我不太可能成为作家。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地被扭曲、改变,也许我真的会变成一个贼,以我的堕落报复社会。也许,我早已自杀了......可见,老师的一席话,一个行为,的确是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的。

著名作家韩少功在评价史铁生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读过史铁生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他是对生命有着深度思考的作家。而这样的思考与风格,无疑与他的班主任兼音乐老师王玉田以及他的夫人、史铁生的语文老师董老师有关。在一个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里,史铁生有幸遇见了王玉田这样对艺术充满热情的老师,他把关于纯洁、高尚、爱和奉献的音乐教给学生,对海浪、白帆、美和创造产生憧憬,形成了对祖国的爱、责任心、坚强不屈的意志力和对生活的信心。而史铁生能够和病魔斗争的精神,更是直接受王玉田老师的榜样激励。“一个人死了,但从他心里流出的歌还在一代代孩子心中涌荡、传扬,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享有的幸福。”史铁生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其实,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老师”,虽然他离开我们10多年了,他的著作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精神也会在一代代孩子心中涌荡、传扬。

技艺之师爱

《藤野先生》是妇孺皆知的一篇感念师恩的散文,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教科书里读过这篇文章。藤野严九郎这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人,也因为这篇文章被我们所熟知和铭记。文章通过许多细节讲述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赞扬了他正直、格忱、高尚的品质和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尤其是扮讲义和画解剖图两个细节,更是感人至深。滕野先生教授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等课程,有一天他让鲁迅抄写课程的讲义,几天后退还时鲁迅发现自己抄写的讲义已经面目全非,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抄写讲义时画的下臂血管图发生了位移的情况,藤野先生和蔼地指出,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应该尊重客观的事实。他亲自帮助改好,并且要求鲁迅严谨求实,“全照着黑板上那的画”。从藤野先生身上,鲁迅感受到一位异国教师对他“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知道先生是为了中国,“希望中国新的医学”。也正是在藤野先生精神的感召下,鲁迅弃医从走上了用文艺唤醒民众的革命道路。

丰子恺曾经说过,他一生有两位最重要的恩师,李叔同(弘一法师)和夏丏尊。前者是艺术的导师,后者是文学的导师。在《我的老师李叔同》篇文章中,丰子恺曾经引用了夏丏尊对李叔同的评价:“他做教师,有人格做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威敬;从不严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李叔同的“人格背景”究竟是什么呢?丰子恺这篇文章中道出了谜底---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无论是做“翩翩公子”还是做留学生,或者是当老师;无论是学道还是学佛,“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京剧梅派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他的艺术成就与开蒙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9岁开始跟随吴菱仙老师学戏,吴老师对他的教学“特别认真而严格”,而且极富耐心,面对大量枯燥重复性的练习,孩童容易犯困是很自然的。吴老师没有当头棒喝,而是轻轻推醒。为了帮助他能够靠戏维持生活,吴老师打破了“先学戏而后出台”的规矩,让他“后学戏而先出台”,更多的舞台经验不仅让他进步更快,也更有成就感与自信心。吴老师的爱,也源于梅兰芳的先祖,这是一种爱的接力。

无数的教育案例证明了:爱心创造奇迹。爱和智慧的完美结合,是爱的最高境界;与智慧同行,爱才有深邃隽永的价值;与爱同行,智慧才有生命的温度。只有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教师才能有真正的爱。让我们一起用爱温暖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创造一个个教育生命的传奇吧!

在教育的田野上耕耘

沙金虎

教育,如同一片广阔的田野,我们在其中耕耘,播种希望,收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片田野的广阔与深邃,也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还记得2016年11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村小一呆就是六年多,这六年间有收获,有遗憾。还记得刚进入教室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每个班的学生没有几十名,最起码也有十几名吧。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有三名学生,而我们听课的老师有八位,是不是还没来全,但仔细看了看桌椅,确定这个班只有三名学生,这与我期待中的课堂完全是不一样的,但看着上课教师依然和平常一样,热情洋溢的讲授着知识,此时我的大脑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自此之后,我接了这个班的班主任,每天面对着三张充满期待的面孔,我深知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我努力将知识融入生活,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每天都在问自己,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先爱是前提,爱这份职业,记得刚来到福小的时候看到杨校长说的这样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如何来诠释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这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把每一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用对待自己孩子同样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对这份工作的挚爱。其次是榜样。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做出榜样。在家里,父母给孩子做出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在学校,老师就是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先做到。同班同级同校优秀的学生就是榜样,其他同学要向这些优秀的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不断挑战自我。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和阳光,他们都能茁壮成长。

第三就是责任。这是作为教师职业的担当,没有这份责任心,何谈干好这份工作。‌‎‌‎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任务。‌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他们的个性,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希望他们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教育这片田野上,我愿意做一位辛勤的耕耘者,用爱心和智慧去浇灌每一颗种子,让他们在知识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书育人本是神圣职责,容不得半点虚华,要让教育生命丰盈厚重,不仅仅止步于当一个教书匠。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从现在出发,以书为伴,以笔为车,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携手追寻福小教育的诗与远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


安定区福台小学
让社会倾听福小的声音,构建家校联系的纽带,共同创建和谐校园。及时反映校园动态,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与你分享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