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同时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更是心灵的对话。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以共读共写为载体,体验生活,交流情感,共同成长,超越自我。他们在读写中共同体会一场最美的相遇,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共写随笔”是师生成长的乐土,更是教育的理想践行。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付 瑛
《平凡的世界》描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平凡的世界,一个是理想的世界。虽说教师是平凡的岗位,但身为普通老师的我,一直在努力追求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初为教师时,我满怀激情与憧憬。那时的我,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和理论层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教育远不止于此,它是关于理解、关爱、影响、创新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当我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时,心中如波涛般汹涌,尤其是第七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更是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些文字仿佛有魔力,将我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教育的美好愿景之中。朱老师谈到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顽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应该是我们每位老师心中所追求的的理想教师。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用智慧与爱心,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他们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都能被尊重、被理解、被鼓励。这样的教师,用他们的智慧和爱心,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梦想的桥梁。
我心中理想的教师,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却从不以此自傲。他们愿意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在他们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这样的教师,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热爱生活。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教育智慧,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我们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乐趣。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为教育的未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是拥有一颗温暖而包容的心。他们懂得倾听,无论是学生的困惑、烦恼,还是小小的梦想与愿望,都能得到耐心的倾听与真诚的回应。在学生遇到挫折时,他们是坚强的后盾,用鼓励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给予学生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在学生取得进步时,他们又是最真诚的喝彩者,分享着学生的喜悦与成就。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微笑的化身。教师的激情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学生的心灵;一位有激情的教师,每一个知识点都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火花。教师的微笑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学生的困惑和恐惧;面带笑容的教师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够跨越心灵的隔阂,传递出友善和鼓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放松的氛围,能够在不经意间给予学生力量,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勇敢。
回顾这十余年的教育生涯,能够陪伴这么多幼小的生命一同成长我深感荣幸,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我明白,要成为一名理想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成长。只要我们心怀理想,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那个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老师。我也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项培养人的伟大工程。
读《小学统编语文怎么教》之“双线组元”有感
李永军
近期,我阅读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竹平的《小学统编语文怎么教》,其中“双线组元”一节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理论学习
“双线组元”是指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单元教材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旨在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双线组元”的具体应用是通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来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关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而语文要素则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种双线组织的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还通过大单元教学的方式,促进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在实际教学中,“双线组元”的应用可以通过整合大单元教学来实现。教师需要围绕“人文主题+任务群”这一结构,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编写意图,对每册教材进行整体剪裁设计,重新整合大单元。通过这种方式,语文教学可以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或群文教学,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实践
在讲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时,我把“双线组元”始终贯穿于每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本单元围绕着“家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进行编排;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备课时我把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提炼为“爱国心”,用“爱国”把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有机地关联起来,统领整个单元设计。《古诗三首》中《出塞》的“不教胡马度阴山”和《凉州词》的“古来征战几人回”,闪耀的是边塞将士守土卫国的决心。《夏日绝句》中“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现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着少年周恩来掷地有声的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彰显着梅兰芳“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的民族气节。《延安,我把你追寻》中奔涌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指引着祖国建设的蓬勃发展。授课时让学生明确从古到今,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应有爱国情、报国心。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是把握主要内容的一种前提性方法。一件事情当中,可能会有很多人物,这些人物中,有起主导作用的,有辅助作用的。作者主要要表现的、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主要人物。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分析作者主要在写谁?他做了哪些很重要的事情?他做事的时候重要的表现和特点是怎样的?把这些内容概括下来,表达出来,这就是关注了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了主要内容。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涉及到很多人物:周恩来、魏校长、同学、伯父、女人、洋人、中国巡警……情节上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特殊的场景:一是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讨论中,立志振兴中华;二是周恩来在与伯父的对话中,耳闻“中华不振”;三是在租界的一场事故中,目睹“中华不振”。学生通过读课文就会看出“周恩来”就是主要人物。然后分析三件事的内容及其因果关系,学生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我们只有对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了,对螺旋式上升的语文要素掌握了,在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中贯彻“双线组元”,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实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难忘为师“第一站”
—— 一段视频引发的回忆
魏 宏
近日,无意间看到一段主题为 “花园小学,岁月不应该把它遗忘!” 的视频。那一刻,我心中涌起强烈的情感:花园小学,我怎会将你遗忘?那是我的第一块 “根据地”,是我人生角色转变的起点。
艰辛的报到路
看到视频的那一瞬间,十六年前上班报到的情景如潮水般涌来,令我思绪万千,潸然泪下。还记得那是2008年8月24日,接到上班通知时,我满心欢喜地踏上前往称钩驿的班车。来到学区报到后,得知要步行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花园小学,我顿时慌了神。或许是我的无助被学区会计察觉,他热心地帮我联系了一位当天往花园小学附近送煤的熟人,让我搭乘三轮车前往花园小学报到。
一路上,三轮车颠簸摇晃,柴油机 “咚咚” 作响。我望着山梁两侧不断后退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期待。不时与驾驶员交谈着,在一问一答中,对即将入职的学校有了些许模糊的印象,心中也满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大约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后,我该下车了,因为那位好心载我一程的村民并不经过学校。我向他诚挚道谢后,依照他的指引,步行了近半个小时,终于抵达花园小学门口。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我的心瞬间凉了半截。学校是一座古老的 “堡子”,七八米高的土墙环绕四周,高墙外面满是被岁月侵蚀的痕迹,校门口有一棵大榆树在“站岗”。视野之内不见教室,唯有紧闭的铁门和门上醒目的四个大字 ——花园小学。此时,太阳即将落山,周遭一片寂静,四周弥漫着荒凉的气息。
我稍作镇定,拨通了花园小学校长的电话,说明了事由。校长告知:当天学区统一取书,老师们都已离校,明天再来。我家虽距学校仅七公里,但步行需一个多小时。无奈之下,我只能拖着疲惫的步伐踏上回家的路,当时满心的思绪如今已难以追忆。
初为人师
次日,为避免迟到,我请舅舅骑摩托车载我和行李前往学校。踏进校门,传入耳中的朗朗书声竟让我有些局促不安。想到自己已成为一名教师,心中满是尚未适应的恍惚。很快,校长与几位老师前来迎接。我被安排在一间靠墙的办公室,那一刻,拥有属于自己空间的兴奋油然而生。尽管室内比较杂乱,却丝毫未减我的热情,一想到将在此休息、做饭、上课和批改作业,期待便溢满心间。待舅舅离去,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收拾我的那片“小天地”。
我仍清晰地记得,初次踏入教室是由校长引领的。他带我走进六年级的教室,那是当年首次设立的六年级,我顿感压力之大,内心满是忧虑与不安。校长向学生们介绍:“这是咱们学校新来的老师,是大学生。” 在十几个孩子热烈的掌声中,我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温馨的“小家庭”
在花园小学任教的四年时光里,同事间的关怀如暖阳般照着我。因其他老师的家都在学校附近,晚上放学后他们就各回各家,偌大的校园里只剩我一个人,校长每日都会安排一位同事住校陪我,驱散了我独自住校的恐惧;后来,一起合伙做饭的同事知晓我回家不便,他主动借钱助我购置了一辆摩托车;还有同事帮忙买了电磁炉,直至今年才退役;期间,也曾随同事回其家中,共享家常美味;临近寒假,同事将家中的猪肉炒粉条带到学校分享……这些点滴,皆是回忆里璀璨夺目的快乐珍宝。
难舍的调动
在花园小学的四年时光转瞬即逝,2012年秋季开学后,由于部分村小的撤并,在开学的第一天,我被调到另一所学校。还记得收拾行李的那天,我有点舍不得离开,一直磨蹭到了将近中午。新学校的校长可能猜到了我的心思,给我打来了电话,问我是不是不想来他们学校?我告诉他,我刚收拾完行李,很快就到。生活了四年,自己添置的家当也不少,我只好雇了一辆车帮我拉到了新学校。
时隔十二年,如今花园小学已完成了他的使命,日复一日地立在山梁之巅,孤独的身影在朝阳中出现,又随着夕阳消失在夜色中。留给我的是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在教育生活中成长、蜕变
——我的教育故事分享
刘清华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了二十一个春秋。回望自己的教学生涯,从青涩迷茫到坚定,我不断地探索、学习、成长,与教育、学生结下了深深的情缘,“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成为了我的执着追求。
我时常回首平时的教学细节,不断的尝试不一样的教育方法,运用不一样的管理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摸索,我越来越发现表扬的作用要远远的大于批评的作用!之后一件小小的事情令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河东狮吼”管理方法。
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不遵守纪律的小男孩,他们上课爱做小动作,成为了教师们整天抱怨的对象。我的课堂中,他们也是依旧我行我素,教师的批评教育对他们如隔靴搔痒。一次上课时,我像往常一样让他们在课前集体背诵所学知识点,而他们一如既往的在做小动作,为了不让他们影响到其他的同学,我悄悄的站到了他们的身边,其中一调皮的学生没有带课本,于是我便将我的课本放在了他的面前,同时用手指着教材跟他一齐朗读,这过程我发现他有试图跟读,但因为他之前落下的太多而无法跟上同学们的节奏,但我却明白此时的他已经尽力。
于是在诵读结束后,我在班上点名表扬了他,也许是教师给他的表扬太少的缘故,当我表扬他时我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了他少有的害羞的表情,尽管如此,我看得出他是很高兴的。同时我播放了一部他喜欢的动画片作为了对他努力表现的奖励,并且我让全班同学给了他一番掌声。这样之后,一整节课,他居然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认真听讲!这节课让我真的很感动!从这节课之后,我开始找机会表扬他,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会进行肯定。在课堂上我也总是给他展示的机会,几节课下来,他几乎已经改掉了之前的坏毛病,并且是我的课堂上听讲最认真的学生。当我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时,班级里的同学们更是情不自禁地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学生的转变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原来每个学生都需要爱的表扬,都需要别人对他的肯定!学生管理要讲究艺术,哄着学生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的力气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
哪班没有理解潜力差和性格有缺陷的孩子呢?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不能和同龄的孩子同步,行动也不如别人敏捷,他们受到了伙伴们的冷落和挖苦,他们成了班级中的灰色人群,有些孩子还相当自卑。这是一群更需要爱的孩子,如何看待他们呢?我对这些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老师眼中最可爱的孩子”。这句平实的话,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传递着欢乐、慈爱,让孩子感觉是生活在大家的关爱中,更加地热爱班级这群众,更加地充满了学习的信心。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么一瞬间,一颗流星在广袤的夜空成为亮丽的风景,我们感受到每一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成长的过程。每一次课后,我都会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从学生的反馈中汲取经验,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力求让每一堂课都更加精彩。我也明白,教师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与学生的相处也让我领悟到了教育的温度,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我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情谊,更是一种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的力量。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更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行者,与他们携手坚定前行。
漫步书海
周晓娟
馥郁推开混沌,忘却那繁复人间,不禁想起冉冉升起的月......即起推开窗帘,橙光瞬时扑面而来,欣喜!那些来自遥远的光是通过了月,瀑布般的流进双眼,心也跟着鲜活着倾诉起来,像是旁边一颗明亮的星,努力的活泼的调皮的洒出精细的光芒。不知是月驱动了星,还是星丰盈了月!芬芳就此旋转于大地,似乎望见了整个城的窗里,炭火缭绕、香气四溢的美满。怎叹人间,可效可师者甚,一身瓦裂者繁,就这么一盏月影群贤,吾即解混沌!
——常思、感恩、感动
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推动着文明的发展,在爱和美的纬度里可以实现无限的圆满,无论丰俭!如果能保有智慧明亮的心灵,我想人们都能闪亮在文明的河流里。日月为镜,若要预期未来,必先通过某种方式趟过古时,孜孜不倦的探寻来处,才可能发出高维祝福施予万物!
——感生命的无限可能、忆生活
嗨!您好!欢迎!欢迎!欢迎......
欢迎您走进这片鲜活灵动的花海,让我们一同生存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这里的人激情澎湃,时而因一人一事一朵花一团色彩而感动,时而又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博博然而淤积于胸中,势欲喷吐而出!若问我们为何而感动,因生命而感动?因爱和自由而感动?因寻一幅和谐美好画面而感动?因阳光大地的无私而感动?我觉得都是,在这片花海里我们更容易将心置于一片童真围绕的广宇之境内!驻扎着的是一个个渴望爱的孩子们,他们水灵灵的眼睛里,智慧无垠。
我们的教育生活因爱而生,传播爱需要我们在平实中持续精进,自我涵养,也许在某一种生命状态里,我们欲发渴望育人事业如暖阳不息。因此,我们谈起了读书,我们愿意共读共享,在朗朗诵读声中荡起悠悠涟漪,典籍浸润心扉,慨然思蹑而唤醒生命激情与教育梦想,渐渐清晰了共同书写传承的面容,共寻内外久远的生命意义!
请接纳我予您的分享,我期待在这流淌的生命情思里,与您同感受:“细雨下,点碎花落声;微风里,飘来流水音。”的教育寻美体验。
一、为什么读书?
读书,似乎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他的话语道出了读书对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性。(扩充林语堂关于读书的言说)而曾国藩则更为直接地指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公所意在于,读书不仅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更能够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我的生活里,读书是一种对美好生命品质的持续追求。与我平时的绘画、学书、烹饪、瑜伽一起融进生活日常已久。在纷繁中,我渴望通过读书来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探索生活的美好意义。每当翻开一本书,便能走进一隅空灵的独处空间,写到这里,不禁忆起林语堂先生文章《读书的艺术》,又细细回味起来。文中提到南宋诗人尤袤以书为伴的感悟,其写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内心仰观古人书精进精神时,又生发出了某种感同身受。真的,当被书籍带进一种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时,不觉中也抵抗了食物成瘾症,度过了某些难以言说的孤单。这些思考无疑对丰富个人生活,形成成长型价值观颇为有益。当再一次趟过易安居士文中几案罗列枕籍,意会心某,目往神受的心流时,便又能带上些许温暖品味人与人之间思想距离的妙处。
每当虚心涵泳在书籍中,常能感受到贤者智慧与情感的流动。因此我也渴望在阅读后行走在保有鲜活的精神生命寻美之路上,寻觅丰盛的精神面相,悦纳彼此,畅流所思。往往难觅佳音,便又重新行走在书籍中。曾国藩在回复刘蓉的一封书信中,曾有提及:“自其初而言之,太和氤氲,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钧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而其习又无毫发累,于是曲践乎所谓仁义者,夫是之谓‘尽性’也。常人者虽得其全,而气质拘之,习染蔽之,好不当则贼仁,恶不当则贼义,贼者日盛,本性日微,盖学问之事自此兴也。学者何?复性而已矣。所以学者何?格物诚意而已矣。格物则剖仁义之差等而缕析之,诚意则举好恶之端而穷其理。”曾公认为人性有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而教育的动机是改变人们的气质之性,而恢复人的本然之性。可见,为人师者,欲取清厚气质,保有不拘束之格局而传之,以兴学问,淑己淑世,非孜孜阅读经典不可,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二、在哪里读书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曾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曾公强调了发奋自立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够发奋自立,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读书学习,包括在家塾、旷野、热闹之地,甚至是在做负薪、牧豕这样的劳动时。而如果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即使处于清净的乡村或神仙般的境地,也无法真正读书学习。读书学习不在于外在环境,如果我们真的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便安然读之。
我亦喜欢在不同的场景读书,感受不同的氛围与意境。
(一)在青草地、大树下读书,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在阅读李镇西先生的著作《回到真教育》时,我也探到了阅读沙龙的户外场景,亦能就此情景仰观到古时群贤毕至、曲水流觞的魏晋文人雅士悦纳生命的情景。我更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读沈从文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水云》中的文字之美,“就在这阳春烟景中,我偶然看到了一个人的一首小诗,大意说,地上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我身背后是一片马尾松林,好像一个个翠绿扫帚,归拂天云。矮矮的疏的马尾松下,到处有一丛丛淡蓝色和黄白间杂野花在任意开放。花丛间常常可看到一对对小面伶俐麻褐色野兔,神气天真烂漫,在那里追逐游戏。”喜欢随手翻阅沈从文的文字,在他缓缓流淌的生命意境里,亦然链接如此青青场景,呼吸间生活浑然如画,就这样静静的让人欣然置身于一种旷的宁静美好。
(二)在城市的一角,古建筑群中读书,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其实我是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读《道德经》、《了凡四训》等中华经典内容的,借景之境仰观古人智慧的深博(阴符经中寻好词)。暑期夏日晴空,寻走进这样的阅读旅程里,我想您会感受到的是,古建筑群里流淌着的庄重祥和与书中的深刻哲理自然相映,抬头望去天空,如镜如洗,朵朵流动的祥云好似从壁画中腾跃而起的龙图腾。听!这声音好像是载着中华文明又从古树与铃音间遥遥旋来,缕缕智慧细润当下的我们......若是您,您能不对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升起深深敬畏与赤诚热爱吗?若您置身于此,那又是怎样重思育人使命呢?
(三)居家阅读,窗前拾花阅书,自古就是人生乐事之一。这亦像是我生来向往之事,由此寻一种纷繁里蕴藏着的一丝惬意的体验。我喜欢在夜晚华灯初上之时,借着柔和的灯光,读一些思考生命意义的书籍。《曾国藩传》和《苏轼传》就是这样读下来的。月光、灯光、我与书中意象浑然对影,或蜷缩聆听、或广布庭中琢磨、或屹立窗边感受,或温榻上批注数页,每当这样阅读起来,时间便是衡量存在,真是有一种闲可悠悠来去古今,心存广宇之感觉。阅书不曾问时,无意间也有香茗左右,神回案前葱葱植之君子、玉管法帖间,便又临上几句古人智慧,被美好加持着的生命自然就有了意义。
(四)在校园读书,则是一种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体验。校园的晨间很美,美是落在树缝的霞光,绚烂无比;美在操场上孩子们的朗朗书声,音旋满城;美还是朝阳下在孩子们欢闹嬉戏、打滚儿的自在状态下,七彩阳光好像被他们渲染了一样,格外活跃。我喜欢在晨间抽空阅读,我把这种阅读习惯称做“时间的缝隙”,自觉挤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真是可以补养裨益的事,能快速进入心流状态。深受沈从文书中流露的阳光气息影响,很喜欢晒太阳翻阅图书。请允许我再次分享一段沈从文先生笔触下关于生命的思考吧!“我一面让和暖阳光烘炙肩背手足,取得生命所需要的热和力,一面却用面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时间长,次数多,天与树与海的形色气味,便静静的溶解到了我绝对单独的灵魂里。我虽寂寞却并不悲伤。因为从默会退想中,感觉到生命智慧和力量。”
课堂之余,也常漫步于校园的青松翠柏、牡丹劲竹之间,抬头便敬仰湛蓝天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更感念于先烈的不渝教诲,传承的理想信念自然挥洒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最近一次深受触动的阅读尽然是在呐喊声不断的校园秋季运动会期间,与学生们一起坐在操场上读书也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后来跟我一起阅读的那几个孩子见到我时很是热情,有几个小女孩还很刻意的拉一下我的手,他们想办法制造和我遇见的机会。我也不吝啬地点拨鼓励他们几句,我们互施着如光的微笑,我还孩子们之间交流甜蜜和美好,我想,这种缘分也是因一场美好的阅读体验而生。当时读的是李镇西的《回到真教育》,书中流露的他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育场景让人深感敬佩。在操场上,我们共同沐浴着阳光,享受着生命的美好与纯真。书中的故事引人落泪,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时光。意犹未尽,回家时带上了这本书,在陪孩子玩滑梯时,在小区休闲凳上坐下来,又读了些许,悟镇西先生的教育智慧。
其实,我还想一个人行走,坐上火车,让我的阅读和思考洒向梦想的旅程,直到抬头仰望碧空,黄土的厚重铿锵与梧桐叶的细腻柔软已然吸纳胸中。至此,有一种冲动,在阅读中行走,行走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悦纳所遇即美。
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有感
王俊玲
在教育的浩瀚宇宙中,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籍都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近期,我有幸邂逅了汤勇老师的《教育是美好的修行》,这本书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一转,便为我打开了教育世界的崭新大门,引领我踏上一场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探索之旅。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那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封面便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教育故事。书中“每天‘一点点’”的人生哲学主题,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入我的心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汤勇老师在书中提到,无论何人,只要每日肯花时间多努力一点点,哪怕是在自己的爱好或小兴趣上付出努力,都完全能够成就自己、改变人生、书写传奇、创造辉煌。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命运的不公,羡慕他人的成功,却忽略了那些成功背后的点滴积累。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自己,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每天多付出那一点点的努力。
在校园中,我们能处处捕捉到“每天‘一点点’”的身影。学校领导每天坚持早到一点点,在校门口带着温暖的微笑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那微笑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给予他们一天的活力与希望。放学时,领导们又带着同样的微笑目送每个孩子平安回家,那关切的目光仿佛在说:“孩子们,明天见。”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传递着对孩子们深深的关爱与责任。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也在践行着“每天‘一点点’”的理念。他们潜心研究课件,精心备课,为了给孩子们呈现一堂精彩的课程,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查阅资料、请教同事、反思教学方法,只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有的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细心钻研剪纸、练习书法、唱秦腔等,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为他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灵感。当他们把自己的爱好融入到教学中时,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与活力,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教室里,孩子们晨读午诵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仿佛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他们每天坚持阅读一点点,背诵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探索和成长。他们或许还不明白“每天‘一点点’”的力量有多大,但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听起来简单的“每天‘一点点’”,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汤勇老师以自身经验告诉我们,坚持是一种专注、执着、信念和力量,是迈向成功的宝贵品质。无论是做事还是写作,坚持都至关重要。就像对折报纸的游戏,每天的微小进步,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能够达到惊人的高度,甚至超越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这个游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坚持的力量,让我们明白只要持之以恒,每天努力一点点,就能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守望。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坚持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无论是早到学校迎接学生,还是多与学生交流,或是多做一点分外之事,多想一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这些细小的努力都能让我们的工作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每一次早到学校,我们都可以多与几个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帮助。每一次多与学生交流,我们都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一次多做一点分外之事,我们都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付出。每一次多想一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都可以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有感
毛亚莉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结晶,它不单是一部教育理论的著作,更是每一位教师心灵的指路明灯,引领着我们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稳步迈进。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凭借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深邃的教育思索,为教师们呈献了弥足珍贵的教学策略与教育哲理。每一条建议皆似一颗蕴含生机的种子,播撒于我们的心间,渴盼在教育实践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在众多的建议当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以及能力。这一理念与我多年的教学历程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在教学进程中,我日益体悟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绝非单纯的知识接收器。每个学生皆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他们带着各异的生活背景与学习经历踏入课堂,这些差异性造就了教育的繁杂性与挑战性,与此同时,也为教育赋予了无尽的可能。
在实践中,我尝试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竭力做到因材施教。譬如,在讲授文学作品时,我会激励学生分享自身的阅读体悟,而非仅仅追逐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们愈发积极主动,他们开始尝试从不同视角去解读文本,甚至能够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也助力他们培育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着重强调“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这一点对我的班级管理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竭力构建一个包容、支持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是班级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通过小组合作、班级活动等形式,我鼓励学生彼此协助、共同进取,这种集体感不单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尊重以及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复研读、深度思索的佳作。我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反思,努力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在未来的教育之旅中,我会继续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懈学习、成长,为培育更多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读《陌上花》有感
康晓梅
有一天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猛然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本《陌上花》,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乌龙川人”这几个字!“这乌龙川该不会是我们内官营的乌龙川吧?”带着好奇,立刻翻看了作者简介,果不其然,的确是定西人。因而,在之后读《陌上花》这本书时,内心便是有许多亲切感的。
你看!在初春的田野上,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陌上花》便是在这样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中缓缓展开,这不仅仅是一本描绘乡村生活的书籍,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之上。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之上。
阅读《陌上花》,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地贴近生活,却又不失其独特的魅力,它们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美好与希望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这种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陌上花》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极为深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温情与智慧。通过这些故事,我学习了一些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此外,书中还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等,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入到故事之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陌上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回味乡村生活的美好,也给读者心灵带来了一场美妙的旅行,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爱的随想
程媛
参加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原以为当音乐教师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压力会小点,可事实并非如此。
一、教学中的经验
在多年的教学中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在各个单元内容的教学中,我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素材,而会尽可能去寻找大量的课外的与本单元或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音乐等等,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们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在课堂上,当教学生演唱时,我会主动去关注学生的声音。他们有时会偷懒,在学生心里没有“什么叫好听的声音”的概念。我认为,好听的声音必须声中带情,把情和声融合在一起,我很多次在课上模仿学生懒惰时的声音,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领悟,他们也能很快的改过来。
二、教学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尤其在欣赏课时,有时无从下手。我到底应该让学生在欣赏课里学点什么呢?分析曲式,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犹如听天书。每当欣赏乐曲时,很多学生不能去关注乐曲,我不能带领学生很好地去听,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所在。
音乐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愉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对你念念不忘,那就是莫大的欣慰。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周而复始地唱着熟悉的歌曲。从陌生到熟悉,还未来得及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就又迎来了新的学生,所以他们就像是我生命中的过客。然而却有这样几名学生让我难忘,也让我在教学中有了很大的反思。郭鹏--现在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有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看我,说了一些令我震惊的话,他说:“老师,您知道您是哪天给我们班上的第一节音乐课吗?”我茫然地说:“不记得了。我上的班级很多,哪还记得!”他说:“9月16日,星期二。当时你拿着课本到我们班,我和同学在打闹,撞到你身上。当时我想,您一定会批评我的,可您却笑了笑,对我说:慢一点!就您这一句话,我就开始留意你了,感觉您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喜欢上音乐课了。”一句不经意的宽容的话语,改变了一个学生。从此,他很喜欢到我的办公室来,天天帮我搬电子琴、和我说一些知心的话,我也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下降了很多,我当时很生气,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他,他欣然接受了。反过来,他不但不生气还买了棒棒糖安慰我:“老师,您别生气。吃点糖消消气,我下次一定努力!”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留有他的一封信:“老师,我可不可以叫您妈妈?这么长时间以来,您对我的照顾和帮助,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而我却让您失望。对不起,妈妈,以后不惹您生气了,生气就不漂亮了!”看完这封信,我就乐了,真是小孩子!但我知道这是他的心里话。
生活中这样点滴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有让我欣慰的,也有让我遗憾的,但无论是怎样的,都让我深深感动至今难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书育人本是神圣职责,容不得半点虚华,要让教育生命丰盈厚重,不仅仅止步于当一个教书匠。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从现在出发,以书为伴,以笔为车,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携手追寻福小教育的诗与远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