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心怀,花开笔尖,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欣赏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最美丽的精神风景。写作的人自然更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可以欣赏美,还可以创造美。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需要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原型和人生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从阅读他人传记到书写自身传奇的过程。阅读给予你的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改变你对人生的认识和思想境界,通过读书来吸取书中的营养,丰满内心、看清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
“谁说定西是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我认为定西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定西的教师也是最适合做教育的教师……”镇西先生的开场白拉近了他和台下教师们的距离,更是给大家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让我们突然感觉到定西很美,让我们找到了久违的地域自信,让我们突然感觉到老师们个个优秀,让我们找到了久违的职业价值认同——做一个朴素的老师。
他是站着讲话,一个话筒,一份精心准备的PPT,一身普通的工作装,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都是感触与深思。李老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从教近四十年,获得荣誉无限,出版文字无数,但他不提荣誉,只有教育故事的分享和教育情怀的铺陈。他最得意的是从他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这一个合格就是他在教育路上的最好答卷。
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他和学生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看看现实中的我们,真是在追求所谓“优秀”的路上让自己牺牲了许多,让学生牺牲了许多,让家长牺牲了许多!
有时一个人在想,我们是不是有罪?这么多年的教育是不是有罪?做一个会感恩的老师,他在谈及教育的功效时这样说道:“教育不是充满煽情的表演,一旦成了表演,教育就失去了真诚与真实”。“感恩”是不需要教育的,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人在父母的影响呵护下,具备了人性所应有的善良,对父母的爱是非常自然的。一旦“感恩”通过外在的“演讲”强加于孩子,虚假、做作、夸张、表演等“反教育”的现象便诞生了。
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李老就在此次定西见面的讲解中大家应该深刻的感知到了,他个人的成长无数次提及到了父亲、母亲、岳父、岳母,这种对老人的肯定就是最好的感恩,他从来没有忘记养育他的人、教导他的人和帮助过他的人。
做一个关注“差生”的老师,李老教育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个足球生张凌。李老说,他决不认为,张凌是他“培养”的——他又不会踢足球,张凌怎么可能是他培养的呢?张凌的成功恰恰是挣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而又找到了最符合其个性的发展道路。但是,张凌在李老身边的时候,李老没有歧视他,给了他尊重与爱,彼此留下了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这种彼此感染,是教育的精髓。而我们呢?一心向上,头颅高昂,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模样,丢掉了年少朴素的初心,“拜分主义”“职称主义”“名誉主义”“官僚主义”占据心窝,教育之爱在发霉,教育之行动在扭曲。也许我们手边漏过了好多原本可以亮亮堂堂的张凌。
教育到底是什么?坚持着、享受着、寻找着、遇见着、聆听着、发问着、日新着、收获着。教育是孔子?教育是孟子?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是李镇西?教育是朱永新?教育是局长?教育是校长?教育是老师?教育是家长?教育是学生?都是,也都不是。教育不要迷信,教育放弃自卑,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都无法参与和体验你所遇见和感受的一切,教育就是你自己。
其实,我们一生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上,都是在寻找教育之路上的那个自己。只要心中有热爱、有真诚、有善良、有学生、有国家;只要心中无偏见、无虚假、无投机、无邪念、无自私,无论是你行动下的教育,还是教育行动下的你,都终将是幸福的。
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我觉得这段话也是对教师工作最好的诠释。
十余载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使我懂得了为人师者的不易与艰辛,更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为人师者的骄傲与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爱学生,也爱这份职业。记不清有多少次早来晚走;记不清有多少次与学生推心交谈,也记不清多少次不顾疲乏批改作业,我却记得清在我疲惫时学生那一声深情的问候,我也记得清教师节那天,学生送我一张大大的自制贺卡,上面写满了同学们的祝福语。我本是一个极平常的人,因为做了一名老师,我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常的意义。我们每个老师都这样默默地、毫无怨言地辛勤耕耘着“半亩方塘”,坚守在三尺讲台。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清晨,当走进绿茵茵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时;当聆听文化长廊里孩子们朗朗读书声时;当看到在课间孩子们在楼道里翻阅着触手可及的图书时;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时;当课外活动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时;无论是这个职业选择了自己,还是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都应该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都应该让它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选择了三尺讲台,就意味者奉献。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一定能以一片至诚的爱心感动我们面对的全体学生。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新教育实验下,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实现我的育人理想。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红颜憔悴,我们正走在新教育实验的路上,朝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我会永守心中希望和同事们一道,提高自身修养,为教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立足平凡岗位,坚守三尺讲台,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我对“阅读”的粗浅认识
《颜氏家训·勉学》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国藩讲:“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季羡林说到:“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杨绛也谈:“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阅读阵地
汤勇在《教育是最美的修行》一书中说到:“营造书香校园,让学校成为学生们真正阅读的地方。”
本学期学校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实施新教育“十大行动”。 “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的第一项行动,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为了营造书香校园,学校新建设乐读、悦读、书香、书韵文化长廊,改造楼道大厅设立开放书吧,把长期放在图书室里的书搬了出来,让孩子们一有时间,就随手拿起书,或站着,或坐在小板凳上翻翻、读读。
学校成立了“新教育实验阅读中心”,制定了详细的师生阅读计划,以徐冬梅老师的亲近母语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借助江苏南京亲近母语公益项目,大力推广阅读活动。本学期,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增设一节阅读课,利用星期五课后服务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天落实“晨诵、午读、暮省”固定时段,进行《日有所诵》和中华经典的诵读;开设诗词快板社团,将诗词诵读和快板结合,发扬传统文化;以“新父母学校”为阵地,初步成立家长“悦”读社。同时,我们还将通过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主题阅读周等,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学校是学生读书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兴趣
温儒敏在《温儒敏谈读书》中说到:“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最管用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可能一举两得,既能让学生考得好,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部分孩子不爱读书,是因为他们对读书没有兴趣,而读书的兴趣大多数是被学校和家长扼杀了。学校和家长一味地让孩子读指定的“好书”,坚决禁止孩子读自己喜欢的“闲书”,并要求孩子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长此以往,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便被消磨殆尽。近两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多次强调,不要让孩子们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制作读书手抄报等,这样做既减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也让孩子们能有更多的时间静心读书。
读“闲书”是自主选择的阅读,是目的性不那么强的阅读,甚至是漫不经心的、带有娱乐性质的阅读。本学期学校的阅读文化长廊和开放书吧恰好为孩子们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进行阅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起来了。我们还应引导与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去市、区图书馆或者书店,在“书海”中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目,也可以在这些地方感受阅读氛围、体验阅读乐趣。
阅读的目的不是写作,更不是写读书笔记,单纯的让孩子去阅读,不要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累”。《教育是最美的修行》这本书中也说:“只要不是问题书,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应该让他们自由地去读,让他们在书海里尽情地徜徉”。
阅读习惯
《温儒敏谈读书》中这样说:“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应该把阅读习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养。”《教育是最美的修行》中说到:“孩子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获得的知识面广,而且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这些也正是孩子面对未来高考。取胜高考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得人生。”
孩子读书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为学生阅读提供丰富的读书资源,教师为学生阅读提供方法指导,并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多在家中,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家庭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自己要去读书,哪怕做做样子。家长每天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抱着手机,那孩子会对读书产生抵触情绪。一个同事曾说过她陪读的经验:每当孩子下晚自习回家,她会准时拿起一本书读起来,有时候是装模作样。总之她会让孩子觉得有人陪她一起读书,孩子心里会平衡很多。其次,作为家长不要限制孩子读“闲书”,只要孩子喜欢读,就应该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与孩子交流读书的收获,大胆的“吹吹牛”,让孩子畅所欲言。试想这样的情景:一家人坐在一起,手捧一本书,或静心阅读,或愉悦交流......这便是阅读最好的情景。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让孩子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并慢慢爱上阅读,就等于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趁春光,一起读书吧。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微光中的色彩斑斓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陪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委我仿告诉它已经很尽力啦!
—题 记
七月的尾巴慢慢缩短,八月的忙碌在快速招手,内心的烦闷似乎伴随着“秋老虎”的到来日益渐增。融合班级后学生数目的急剧增长,转学孩子如春后竹笋每天冒出一个,各种班主任表格层出不穷,微信消息琳琅满目......貌似有了这些理由就能够掩盖一位半老教师面对新面孔的彷徨,曾几何时,本职工作居然成为了自己懒惰的“后盾”,度过了忙碌而又机械的第一天,月光洒到床前,猛然警觉自己居然可耻的将安逸当作了理所当然。
调整心情,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一张半熟悉的面孔徘徊着走近:“老师,今年是你带我们吗?我会听话的!”原来,小小的他们比我还紧张,我的“凶名”让他不禁提前做出了保证。近日的不安、焦虑忽然间烟消云散,微光中的斑斓让我的教育世界灿若星空。第一节课在我与孩子们的相互“试探”中安稳结束。然而,这种短暂的平静总是会被不经意的琐碎打破,“老师,我们组就剩下张一没有交作业。”
“老师,王乐乐作业还没有订正,下课就跑出去玩了。”“老师,李天自习课的时候非要扭过头跟我讲话。”......诸如此类的话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耐心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常常感觉自己处于一个临界点,如一只撑爆的气球,一触即发。每每上完课坐到办公室,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保证课堂纪律?如何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们愿意主动完成作业。无意间看到《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样一首散文诗,看完后非常感慨。它本是写给教育孩子中遇到困感的父母,却也像一束光,照亮了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心烦意燥的我。如果学生就是蜗牛,那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什么不慢一些走呢?是啊,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领城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如每个班级都有优等生,也有后进生。作为师者,我们要一视同仁,甚至要给后进生多点机会渐渐成长、慢慢进步,适时放慢教学的脚步。
教育是慢的工程,是细的艺术,是漫长的等待。每个学生都是上帝派来的蜗牛,它提醒我们:成长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成长空间,正如《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那首诗里说的那样,假如我们以同样的心态陪伴学习慢的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和成长,我们也一定能欣赏到另一种教育的美好图景!成长路上,我们都是学生的同行者,也许我们未必能给学生最好的,但相信他们一定能在路上发现最美的。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耀眼的星星,越是藏在夜晚越不易被察觉的可能在我们迷茫时越能点亮我们的教育之路,当所有的星星都闪耀的时候,相信我们自己也能亮起来。在微光中追寻斑斓的色彩,在教育的漫途与流年的缝隙里,留给自己一个干净的答案。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