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同时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更是心灵的对话。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以共读共写为载体,体验生活,交流情感,共同成长,超越自我。他们在读写中共同体会一场最美的相遇,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共写随笔”是师生成长的乐土,更是教育的理想践行。
幸福感在哪里
——读《做一个卓越而幸福教育者》有感
付 瑛
朱永新老师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自安定区加入新教育实验区以来,能感觉到每个老师的新教育理念已在心中花开绽放。我校在杨校长的带领下,也践行凝炼了办学理念:“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曾经问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幸福感在哪里?当读完汤勇老师的匠心之作——《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后,我不仅找到了答案,也对“幸福完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幸福内涵和真谛。在这本书里,汤老师总能以一个富有哲理的思想故事,讲述着教育生活的幸福感。
教育需要爱。爱是教育的主旋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教师,固然要有知识、教法和智慧,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和要求学生。我们要在身体里有一颗柔软的爱心,才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要有一颗敏感的爱心,才会敏锐地发觉同学身上的一点一滴地改变,感受他们的喜与悲;要有一颗顽强的爱心,才让孩子们感受到巨大的能量,才能指导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教育需要把自己变成珍珠。其实这句话适用于各种职业的人。汤老师开篇讲了一则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不同的人,不同的岗位,便有不同的人生。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汤勇老师告知我们,“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是让自己变得足够醒目、足够优秀”。我们要坚持学习,让自己有人格魅力、有渊博的知识、有积极的情绪、也要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成为某一方面不可取代的人,成为学生眼中最难忘的老师。
有效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我们每天的教育生活中,课堂生活是最主要的教育生活,在课堂中如何找到教育的幸福,汤勇老师在第九讲《“双减”背景下的课堂变革》中做了重要讲述。变革传统课堂势在必行,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有效课堂。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的质量发展,是既让学生成才,又让学生成人的全面质量发展,必然是不落下每一个孩子,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全体质量发展;必然是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张扬,让每一个生命有枝可依的个性化质量发展;必然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的和谐质量发展;必然是体现在对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与捍卫上的健康质量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课堂,没有课堂的变化,就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课堂的有效,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汤勇老师提到了几个关键:坚持以生为本;于“问”中响惊雷;欲变课堂,先变课程;多储备知识;上好每一堂常态课,相对于那些汇报课、示范课、展示课、观摩课,最真实的课是常态课,经营好自己的每一堂课,是教师生命的永恒。
10月12日,在安定区新教育实验启动会暨通识培训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林忠玲老师《构筑“学为中心”理想课堂》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新教育背景下课堂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改变。汤老师和林老师就提高教学质量,变革课堂教学方面的观点是统一的,课堂变了,孩子也可能真的变,没有课堂的变,教育就不会变。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潜力,让每个孩子,每个生命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新教育不是应付的,做做假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而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孩子们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新教育不是痛苦的、焦虑的、纠结的、停滞的、或者是单一的教育,而是强调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倾听学生心声:从“管控”迈向“引导”
——新教育理念下“转观念”学思行探索(一)
王艳林
在我们的工作日常中,时常目睹这样的场景:走廊上,教师面容严肃,时刻监督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生怕出现安全事故,学生在老师的“紧盯管控”下不敢说话、不敢跑、不敢跳、不敢玩,甚至连“尽情地放声一笑”都是奢望;课堂里,教师以绝对权威掌控着教学节奏,学生们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敢质疑、不敢主动发表见解;值周时,管理者更注重“管住”学生,通过加减分来维持校园的平稳有序,最后能够顺利评出各班名次即可,却忽视了对各班违规违矩学生的正面引导,没有做到真正的德育和学生一日常规教育。这种严格而冷漠的“管控”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校园秩序,但却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生命力、个性和创造力。
朱永新在《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一书中指出,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是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体现。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单一应试导向转变为合作探究,从单一文化课程拓展为涵盖艺术、运动、品德等多方面的丰富课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倾听学生心声,从“管控者”转变为“引导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内驱力,激发求知欲,点燃成才梦。
本学期,我校不少同仁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已经迈开步伐勇敢果断地走在了“转变育人观念”“改变学生生存状态”队伍的前列。开学初,部分班主任指出值周工作中存在的“只扣分,缺引导”“要求新,实守旧”“干着好,排在后”等问题,对此,学校德育处、教导处、安全办以及总务处积极行动、全面分析、共同协商,细化完善出台了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新指标旨在“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从“安全”“纪律”“学习”“卫生”四个板块入手,渗透“文明礼仪”“课间活动”“晨诵午读”“图书阅览”“书包减负”等19项评分指标,重点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诚实守信、学习态度、自觉阅读、安全意识、卫生保持、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德育处和少先大队部的精心组织下,各班师生积极探索用心缔造完美教室。就效果而言,部分教室的设计与之前布置“学习园地”的单一目标真的有些不同,进入教室后的那种舒适感,存在着无形的“引领”力量,让人久久不愿离开,有种想坐下来和学生一起静心看书的冲动。这种氛围的转变,让学生们在无形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上周聆听新调入教师的亮相课,当一个内向的学生怯生生地表达了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时,老师并未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微笑着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并引导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活跃。这便是“引导”的力量,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自从学校去年设立了开放式“图书吧”,图书的管理工作也令人头疼,各楼层虽然建立了少先队“监督岗位”,但收效甚微,图书丢失、封面破损、借阅不登记、随意摆放、书架凌乱等问题依然常见。这学期,图书管理老师通过学校公众号平台给学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大家把书的封皮弄破那就相当于把蜜友的皮肤划破了,他会疼的;如果把书的哪一页弄破了,那就相当于把蜜友的内脏损伤了,他会有生命危险的。”“还书的时候不要把书放倒了,如果把书想成自己,倒立的感觉会很不好受的;也不要把书背放到靠墙的一面,那样的话好像是我们脱光了衣服把前半身亮给了过往的行人,那是多么的尴尬啊!”读了这封信的师生,无疑会深受触动,将不由自主地自我反省。这样的温情引导,远比高高在上的严格管控更为有效。
校园课间活动也在悄然发生新变化。以往,老师们总是担心学生在课间打闹会出现安全问题,于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但现在,由于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和老师们的引导,各楼层可以看到学生们结伴说笑去上厕所,部分学生在书吧座位上认真阅读;校园前院的文化长廊里也坐满了手持书籍的各年级学生,并没有看到“网格式”的管理老师站在那里监督,各楼层追逐打闹的现象竟然也少了很多。操场上,一年级的班主任在陪伴引导学生排队上厕所;操场的各个角落都是学生踢足球、跳绳、追跑、玩耍嬉闹的身影;部分学生围着“耘殖园”喂鸡、喂鹅、喂兔子,逗孔雀开屏……这些无形的引领,远比有形的“管控”更为有力。像这样育人观念的转变,正在这片教育的沃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始终秉持“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行动理念。从“管控者”到“引导者”角色的彻底转变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持续学习、认真反思、不断实践,就一定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里,看到更多学生个性的绽放和更加丰硕的教育成果,因为“做比不做要好”“认真做比马马虎虎做要好”。
教育别样的魅力与深度
——读《如何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有感
景 梅
读了《如何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这本书,心中涌起诸多感慨。教育,这个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梦想的伟大事业,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了别样的魅力与深度。
书中强调了专业素养提升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性。持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犹如为教育之舟注入新的动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被时代淘汰。我们应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参加培训研讨会、阅读专业书籍,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途径。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更是我们的责任,只有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关爱学生成长,是成为卓越而幸福教育者的关键。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与支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是在生活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可能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是我们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自我心态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抱怨、不气馁,以勇敢的心去面对困难。学会自我调节,释放压力,让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感受教育的成就和幸福,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中获得满足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都是我们努力的见证,珍惜与学生相处的时光,因为这些时光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在教育的征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风雨,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提升自己,关爱学生,调整心态,就一定能成为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让我们用智慧和爱心,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共同书写教育的辉煌篇章。
读《追求好教育》有感
刘云霞
读完《追求好教育》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探讨,更是一部引领我们深入思考教育本质和意义的佳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好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提到,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学校教学,等同于知识的灌输。然而,这种片面的理解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格和全面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书中还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一点也让我深感赞同。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培养。只有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此外,书中对于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比如,过分注重分数和排名,导致学生为了应试而学习,忽视了自身兴趣和潜能的开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评价体系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好教育的信念。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更是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命;不仅仅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准备,更是为他们的人生幸福和成功打下基础。
同时,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应该努力践行好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我应该努力改善教育环境,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我应该努力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追求好教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坚定了追求好教育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环境。
以书为路 追寻教育之光
——读《追求好教育》有感
高 欣
手捧李镇西老师的《追求好教育》,如获至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强调:“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课堂上,我面对的是一颗颗纯真而敏感的心灵。我要用爱去呵护他们,用耐心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温暖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李老师的这句话也让我深思。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要以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当我们自己热爱阅读时,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中还提到:“把难题当课题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等。这些难题不应成为我们的困扰,而应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贯穿了李镇西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时,他们才会愿意亲近老师,接受老师。
在教育的征途中,我将成为怀揣热情与梦想的探索者,不断追寻那片能够启迪学生智慧、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坚守教育信仰,追寻真教育
——读《回到真教育》有感
王明霞
在翻阅《回到真教育》这部深邃而启迪人心的著作后,心中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所充盈。这部著作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探讨,更是对教育的思考与洞见,以及对于教育回归本真的强烈呼唤。
《回到真教育》一书中,作者通过分析现代教育的种种现象,指出了一些教育中偏离本真的问题。其中包括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等,这些现象使得教育的本质被扭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受到限制。然而,书中也强调了教育的本真意义一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格完善。这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过于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和反感。这无疑是一种悲哀,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回到真教育》一书中也提到了教育中的过度商业化问题。这使我思考到教育本应该是一个无私的过程,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而存在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却被商业化和功利化,这使得教育的本质被扭曲。这不禁让我感到痛心疾首,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无法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品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之,《回到真教育》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梦想与追求的启示录。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真意义和价值所在,也让我反思了当前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品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教育世界而努力奋斗。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王建宪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爱的奉献》在我耳畔响起,我总会被重重叠叠的爱包裹着、感动着、幸福着……
在我被调到福台小学工作还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许多爱与被爱的事情,其中有街道、社区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对学校和老师的,有校领导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有教职工对学生和家长的,也有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福台小学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充分的体现。在这段时间里,我整天被这种浓浓的爱包裹着,我的情感记忆的洪流也就不得不倾泻而出了。
福台小学的每位校领导总是到校最早、回家最迟,总是第一时间面带微笑出现在师生教学、活动的每个场合,总是带头干服务教师、学生的事情,总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值班护校,守护着学校财产安全和教师的休养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校领导全纳教育的办学理念,因为我在福台小学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孤儿以及单亲、残疾、留守和贫困的孩子。如果校领导没有对每一个孩子的爱,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没有摈弃教育功利心的话,学校里就不会看见一个走路跌跌撞撞的孩子,或者言语不清的孩子,或者一节课中途乱叫着跑出教室的孩子,或者学不会一个简单的汉字、一个简单的单词、一个简单的算数的孩子……我猜想,每位校领导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可能就是——让每个适龄儿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福台小学的教师除了爱同事,更爱孩子们。虽然有的孩子禀赋、条件、环境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总是竭心尽力不让每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在中途掉队。他们有的年龄已接近退休,有的自己身体有病,有的家庭负担很重,但是他们从不抱怨很少请假,即使请假时间很短,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课堂,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他们在自觉践行者教育家斯霞的“童心母爱”,他们像陈鹤琴那样“永远微笑”着爱学生,学生也深深地爱着他们。有天早上用早餐的时候,我看见杨存芳老师把自己的一个馒头递给了自己班上一位漂亮可爱的女孩子。那个女孩子怯怯地站在“职工之家”地面上很快就把那个馒头吃完了。杨老师组织指导班上的其他学生去“晨诵”了,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有些好奇,就问那个孩子:“你为什么早上没吃?”“我奶奶没给我做——”“那你爸呢?也没给你做?!”……“我要往学校走的时候,我爸还在睡觉?”……“你一个馒头吃饱了?”“吃饱了!”“老师再见!”她很有礼貌地给我行了一个队礼,转身就回了教室。后来,杨老师说:“那个孩子几乎经常早上没吃早餐,我看着可怜,就给她吃了!”像这样的感人事迹,在我们的学校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福台小学的家长大多是农村来的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经济条件有点差,生活状况欠理想;但是,我在 “新父母学校”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我的父母是农民,我出生在农村,我对七八十年代农村贫困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生活刻骨铭心,对这些家长的想法很是理解和同情。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只有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了孩子,他们来到学校,看到学校哪里脏了就打扫或清洗一下;看到校园里哪里有学生丢弃的废纸屑或树上落下来的叶子,毫不犹豫就近拾放到垃圾桶里;见了老师和学生就热情地打招呼;开运动会的时候为班上的孩子们捐搭太阳伞,欢呼雀跃着为班上的孩子们呐喊“加油”,和老师们一起跑接力、玩“车轮滚滚”“赛龙舟”等趣味体育运动;尤其是他们志愿做义工给帮我搬动、整理图书或实验仪器器材时,总是不怕脏、不遗余力、不辞辛劳!他们的心思,我懂!
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同德、同向同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办成高质量教育,孩子才会享受幸福、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我们的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才有希望!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