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同时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更是心灵的对话。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以共读共写为载体,体验生活,交流情感,共同成长,超越自我。他们在读写中共同体会一场最美的相遇,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共写随笔”是师生成长的乐土,更是教育的理想践行。
阅读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李永军
没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马
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
把人带向远方
——(美国)狄金森
这学期开始,学校全面践行新教育“十大行动”,让全体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按照新教育“十大行动”所提出的“晨诵、午读、暮省”进行师生共读共写活动,全面开启读书活动。本学期,我任教的是四年级语文学科,每天早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学校配发的亲近母语《日有所诵》读本,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中外文学大师的世界,聆听他们对世界的感悟。中午,我们一起朗诵《论语》,和孩子们一起沐浴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核心学说“仁孝”之中。每周末孩子们书写读后感,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然后在阅读课上进行分享。
八月份,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日本童话作家安房直子的《风与树的歌》——一个奇幻的国度,一个精灵出没的世界。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日本乡土气息,人与自然的和谐渗入了童话的字里行间,让人着迷。童话中出现的各种动物精灵,带有古老传说中动物精灵的平静和灵性,它们是大自然的化身,只有善良、心境清明的人,才能见到它们,与它们交往,从它们那里得益。
九月份,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个美妙的昆虫世界。在法布尔的笔下,萤火虫是可爱的,蚂蚁是勤劳的,蟋蟀是聪明的;在发布尔的眼里,它们是昆虫,却又不仅仅是昆虫。法布尔用一生的精力去观察昆虫,仿佛昆虫就是他的好友,就是他的家人。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昆虫世界的奇妙,打破了昆虫在我心中那冰冷、没有思维感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昆虫的勤劳、积极和生机勃勃,及它们生活习性的无限乐趣。
十月份,我们阅读了德国作家拉斯伯的《吹牛大王历险记》。主人公敏豪森男爵的善良、勇敢和乐观是学习关注的重点。
每一次阅读,让我又回到了孩童时代,对书中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充满了幻想。每次阅读前,我都会给孩子们进行导读,关于作者、写作背景、人物关系等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在与孩子们共读的时光里,我也收获着、改变着。不再只是喊口号似的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而是科学有效地指导他们读书。阅读,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不断更新,并无形地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让我更好地了解孩子们、走近孩子们,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不仅是教语文课本的老师,我还是会指导孩子阅读的老师。”
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读《回到真教育》有感
魏宏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尤其是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可以使我们不断总结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自从走上教师岗位后,我读的“书”几乎只有教本。难得能借当前新教育“十大行动”倡导师生共读的东风,真正地读一回书。读完《回到真教育》这本书,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作为家长,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又该如何为真教育的回归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是充满爱心的职业,教师要做一名爱的天使,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成为一名有爱心的教师,还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只是一个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逐渐长大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观点,用赞美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那样,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也会从心里感到自己是一名快乐的教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懂得关怀获得朋友,懂得放心获得轻松,懂得遗忘获得自由”。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就要乐于读书学习,走进知识海洋,不断努力,才能缩短与彼岸的距离。我们如果能通过博览群书,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智慧。
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真教育的力量。那些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教育者,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他们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光彩。他们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到真教育》指引我在教育的征程中,回归本真,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小满”就好
——读《追求好教育》有感
曹玉红
小满是一种信念:小而上进,满怀进取;
小满是一种意志:小而不放弃,满怀信心;
小满是一种心态:小而不卑微,满怀却知足。
回顾自己20多年的教学生涯,多数时间不是赶任务就是在赶任务的路上,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想的是要上交的哪个表格没有做完,哪项任务还没完成......总是忙忙碌碌,很少为一个教学事例而进行认真地思考。就像我们的祖辈们犁地一样,一茬又一茬、一年又一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读了《追求好教育》,我学会了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上课过程中,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无动于衷时;当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而孩子们完成效果不佳时,我不再声声埋怨,而是静下心来思考:其实,教育"小满"就好,因为他们是孩子,接受能力有限,何必为难他们呢?
“小满”的名称来自于24节气,它的命名背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即“满招损,谦受益”。“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意味着凡事太过“圆满”,就会过犹不及,盛极而衰。这也是“小满”之后没有“大满”的缘故。这种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对事物状态的深刻理解。认为“小满”刚刚好---不早不晚,不快不慢,就像麦穗继续饱满,就像果子日日长大,是一年中最佳的节气,也是人生中最佳的状态。我们在教育中,也做到“小满”就好。
一、“小满”就好,尊重孩子
育苗,浇水太多会淹,晒得太久会干,施肥太多会烧。农民都知道,跟农作物打交道,小满就好。必须留点“天意”。育人,要求太多会倦怠,要求太高会躺平,要求太死会叛逆。2008年我调入镇上的中心小学时,我们的同事个个认真负责,一到中午,校园里热闹非凡,教职工宿舍门前的花园墙前、老师的办公室里站满了孩子,默写单词的、默写生字的、背诵课文的,应有尽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折腾,至到下午上课,有的孩子还是没背下来,他只能托着幼小的甚至是疲惫的身子两眼无神地走向教室,等待另一位科任老师的批评。这孩子多可怜呀!《追求好教育》中提到: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以上做法还是尊重孩子吗?“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 表现,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我们还需摒弃"唯分数论″,善于发现、欣赏不同的孩子的优点,鼓励学生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体验收获知识的美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得。去年我带一年级,我班的果果同学就是跟不上,学习效果也是一塌糊涂,后来我发现这孩子爱看书,口头表达能力还不错,于是我和他妈妈商量放大他的优点,锻炼他的口才,现在孩子进步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求他做上最基本的就可以,达到“小满”就行。今年的口才表演中,他的表现真的令人惊讶!我相信: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孩子不断蓄力才能跑完全程。如果从一开始就进行百米冲刺,到最后就失去了继续往前跑的能力。给孩子留一点空白,尊重孩子。
二、“小满”就好,有追求而不苛求
“小满”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却并不要求他一定十全十美。也就是有追求而不苛求。去年秋季刚教孩子们写拼音时,有的孩子就比别人慢,而且字迹也不好看,我只要求他交上来就可以,然后给他一个大拇指,让他继续努力,得了大拇指的他乐滋滋地回到了座位上,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很可爱!
所以苛求孩子,意味着我们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当下能力,这极易带来孩子的孤单无助和自卑心态,所谓“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孩子只要努力了就行,干嘛要那么苛刻呢?孩子的高度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作为老师只能点燃火焰,去照亮他的前程。
三、“小满”就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是可贵的成长。日日精选,天天向上,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我班的小巍同学,动作比别人慢一个八拍,一年级时上学经常迟到,现在二年级至少不迟到了,这也进步了,每次课堂作业最后一个上交,但他交上了,我表扬他。我想:假如是我的孩子,面对特慢的他,我已经很知足了。我相信他会跟上别人的,而且会越来越优秀的!
“花未全开月未圆,人生最好是小满”。教育,亦是如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多元发展,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情怀的教师,努力修得教育路上的“小满”。
让学生成为自主阅读者
刘晓亮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本单元课文的编排、口语交际内容、快乐读书吧都是围绕民间
最近,听了一堂民间故事分享展示课,对我的感触很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具有丰富性,课前教师对故事背景、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故事的深层含义,感受了其中的智慧与美德,并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了学生,不但增强了课堂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另外,课堂还设计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故事的创造性演讲、续写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有效地传承了民间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课后搜集本土民间故事进行交流,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达到寓教于乐、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目的,这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
阅读,是一扇通向知识宝库和广阔世界的窗户。然而,让学生真正热爱阅读并成为自主阅读者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首先要激发内在的兴趣。当学生对一本书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渴望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和喜好,为他们推荐合适的书籍。比如,对于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可以推荐奇幻冒险类的故事;对于喜欢探索未知的孩子,科普读物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也能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挑选想要阅读的书籍,而不是被强制规定读某些特定的作品。这样,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由和快乐,从而更愿意主动投入其中。
其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也至关重要。我们学校为了让学生成为自主阅读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如在校园内设计了读书长廊、楼道里随处可见温馨的读书吧、班级里的图书角,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丰富的书籍。在家里,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角落,可以放置一些孩子喜欢的书籍和读物,以及必要的阅读工具,如字典、词典等,营造出一个温馨而充满书香的阅读氛围,让他们能够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陪伴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阅读榜样,经常阅读并与学生分享阅读体验。还可以定期举办阅读交流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故事大赛、角色扮演、作者见面会等。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所读的书籍,分享感受和想法,不但能激发他们更深入的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分享中感受到阅读的成功与乐趣,以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
另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就是阅读计划的制定,这是帮助学生成为自主阅读者至关重要的一步,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时间和阅读能力,制定每天、每周或每月的阅读计划。例如,每天阅读一定的页数或每周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或文章,通过跟踪阅读进度、定期的检查和反馈,以帮助学生保持阅读的积极性和动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还要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以提高阅读效率。可以通过一些专注力训练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等,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引导学生将阅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每天设定固定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如晨起后、午休前、临睡前的某个时段等,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如浏览、精读、略读等方法,运用预测、推断、总结等策略来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技巧(快速阅读适用于浏览信息,精读则适用于深入理解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如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意义、情感表达等。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以及收获。
最后,要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书籍,还可以阅读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来了解时事和各种知识,以拓展阅读范围,拓宽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当然,交流中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给予学生及时的阅读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阅读动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自主阅读者。
用“阅读”做“学困生”工作
王 辉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学生个体成长因素、家庭教育环境等原因,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具体为基础薄弱型、动力不足型、能力不足型、习惯较差型等,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落后于其他学生。
学困生转化工作成了教学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老师总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助学困生去进步,但收效甚微。家长也很着急,托人找各种辅导老师进行指导,结果也不尽人意。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中,先后两次提到关于学困生工作的建议:第10条——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第23条——阅读是培养“困难”学生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困难学生指的是那些理解、领会、记住教材内容很困难、很缓慢的学生:一部分内容还没有理解,就要开始学习另一部分内蓉;一部分知识背会了,而另一部分知识又忘了。根据学困生的分类,这些学生主要是能力不足型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需要阅读的内容就越多:就像感光度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智慧也需要更加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的光辉来照耀。不是补课,不是无休止的“赶鸭子上架”,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思考会成为一种激发智慧力量的刺激因素。学生读得越多,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对周围世界产生的疑问就越多,他理解得就越彻底。
我想,阅读不仅可以解决能力不足型学困生,也可以对其他类型的学困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阅读能够拓宽学困生的知识面。学困生往往在学习上存在知识漏洞,阅读可以让他们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广泛的知识,例如科普读物能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故事能填补历史知识空白。
阅读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理解题意才能更好地作答。通过阅读,他们能学习到更多的词汇、语句结构,提升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并且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也能更加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他们在课堂回答问题、书面作业等方面的表现都很有帮助。
阅读可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如漫画形式的知识绘本、冒险小说等,会让他们逐渐发现学习也可以是有趣的,从而改变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阅读有利于改善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这种思维的训练能够迁移到学科学习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知识概念。
汤勇老师在《教育是最美好的修行》中说到:“阅读是最好,也是最廉价的补习。智力上后天的发展和塑造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阅读,而不是补习。”当我们对学困生束手无策的时候,何不选择阅读呢?阅读对于孩子、家长、老师来讲都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老师和父母一起行动起来,从学困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书目入手,引导、陪伴、鼓励这些孩子去阅读。亲子共读、师生共读,一起与孩子交流,交流中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从而慢慢的将孩子的求知欲引到课本、课堂之上。哪怕个别孩子只愿意读课外书,那也是好的,他们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总能从书中获得知识。孩子们不仅获得的知识面广,而且会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积累,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得阅读者得天下。作为家长、老师,从现在起涵养学困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困生爱上阅读,这无疑是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补习”办法。
携书一卷 ,慢慢成为那一盏灯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骆文丽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这是最近读过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当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飞鸟时,我们能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看到硕果累累的柿子树时,我们会默念到“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我爱读书,或是读一些优美的散文,或是读曲折的爱恨情仇,但对于教育类的著作,一般都望而却步。
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初次谋面,是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里,随手拿起,里面晦涩的文字显然不能引起我读“他”的兴趣,于是轻轻地放回原位。原以为此生不会再与其有交集,当了老师后大家都推荐去读一读,而我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迫于形势逼人,今年暑假再次与他邂逅。好吧!翻一翻,第一遍翻过去,不过尔尔,这些侃侃而谈的理论到底对我的教学有多大帮助?我能运用到实际中吗?抱着怀疑并不服的心态再次走进这本书。原来精雕细琢与不求甚解之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困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整整100条建议,每一条都和爱与等待密不可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孩子的心灵应该用爱抚、善意和诚挚来培养。教师应有灵性,他能对美好的事物时刻保持敏锐,如果仔细地观察和琢磨他们,不仅仅是用智慧,而是用心去了解他们,那么他们的弱点就显得微不足道,不值得生气、愤怒或者惩罚。我们要感谢教师这个职业,可以让我们面对最纯真、美好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踏入社会,再差劲的学生也有另一面的特质。我们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捕捉身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美,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接受、接纳;学会宽容、换位。无论是明亮还是沉郁,都是上天给予的思赐。热爱这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不抱怨、不应付,用一双眼睛去发现美,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此便可静下心来品味和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静下心来和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自我总结规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未来更好地超越自己。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教师只有成为一名会爱人的人,才能真正超越琐碎的工作,进而将站讲台、批作业提升为一生的事业。书中所提到的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最后一层是独立思想。只教不研,缺乏独立的精神追求那就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俗语有言,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当我们致力于塑造自己独特灵魂的同时,也应用灵动如甘露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关爱学生,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没有沉重压抑的排斥,自然中回归幸福。
除了爱孩子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放慢脚步,等一等孩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我们要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自己带着答案来到人间的,我们的一路努力,不是塑造一个全新的他,而是助他找到真实的自己,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遇见光,便会追随光;若追随光,便会成为光;若成为光,便会发散光,愿我们能成为点亮孩子们的那一盏灯,携书一卷,静待绚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书育人本是神圣职责,容不得半点虚华,要让教育生命丰盈厚重,不仅仅止步于当一个教书匠。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从现在出发,以书为伴,以笔为车,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携手追寻福小教育的诗与远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