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同时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
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写随笔不仅仅是练笔,更是心灵的对话。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以共读共写为载体,体验生活,交流情感,共同成长,超越自我。他们在读写中共同体会一场最美的相遇,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共写随笔”是师生成长的乐土,更是教育的理想践行。
读《追求好教育》有感
沙金虎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书海中,我有幸邂逅了《追求好教育》这本书,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真谛的探寻之路。这本书不仅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未来教育理想的美好憧憬,让我在阅读中受益匪浅,思绪万千。
《追求好教育》一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教育画卷。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好教育,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去实现它。书中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着师生之间的温情与成长,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温度。在众多章节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因材施教” 的那一部分。作者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潜力,因此,好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发现并尊重这些差异,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最适合他们的成长路径。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或是家长,我们都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观察他们的特点,用爱和智慧去引导他们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
另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点,是关于“情感教育” 的重要性。书中提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触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教书,更要会育人,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爱、如何感恩、如何面对挫折。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那些曾经给予我温暖和鼓励的老师,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情感投入,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的决心。
读完《追求好教育》,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我认识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出一批批高分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栋梁。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用爱去滋养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我就一定能够在这条追求好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追求好教育》这本书不仅给了我许多关于教育的启示,也点燃了我心中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憧憬。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感悟与信念,不断前行,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
——读《致教育》有感
李海霞
读汤勇局长的《致教育》一书第六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时,内心如被重锤敲击,泛起层层涟漪,这一讲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教育的方向。
这一讲鲜明地指出,尊重是教育的核心前提,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是教育的基石,是塑造灵魂的关键。如果教育缺失了尊重,就如同大厦失去了根基,难以稳固矗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维度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这句话中,我们不难领会,教师之爱,应该是理智的、智慧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应该是源于对学生的尊重的爱。如果教育离开了情感,离开了尊重,恐怕一切的爱都是口号,甚至是伤害学生的借口,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尊重经常被提及,但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口号、一个招牌而已。在一味追求分数的目标下,尊重被沦落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一着急就忘掉的“招牌”。有的老师让作业完成很差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站成一排,拍照片,发到家长群里,告诉所有人:看!这就是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缺乏尊重的表现吗?
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人皆有自尊心,皆有人格尊严,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特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特的个性光芒,自由的思想空间和广阔的心灵空间。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同样,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师德。
汤局长通过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案例,清晰地向我们揭示:若教育中缺乏尊重,那所谓的教导就仅仅是生硬的灌输,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尊重,意味着我们要正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不将他们框定在统一的模板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兴趣和节奏,有的可能是早开的花朵,而有的则是静待时机的种子,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暂时的表现不如预期,就加以否定或忽视。
回想自己在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曾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是否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失望与轻视,而没有尊重他们付出的努力?当学生提出与我不同的观点时,我是否因为急于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去尊重他们?是否因急于求成而没有耐心等待他们前行的节奏?
尊重,首先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成绩优劣、性格差异,都应拥有被公正对待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节奏,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价值,而应尊重他们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绽放光芒。
尊重,还体现在倾听学生的声音上。我们不能总是以权威自居,一味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而应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用心去聆听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只有当我们真正倾听,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困惑与迷茫,从而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同时,尊重还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心理状态。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从而建立起信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我将时刻铭记“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这一理念,将尊重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教育行为中,用尊重去呵护他们脆弱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灵,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尊重与关爱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尊重中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细微之处的那一抹光点
——读《致教育》有感
李小英
教育最大的良知就是承认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个性,顺从孩子的天性、体现最基本的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正常发展。也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人,成为合格公民,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有善心的人,而不是成为只有分数而其他方面残缺甚至畸形的废人。
——摘自《致教育》
我们切不可忘记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务必果敢地捍卫教育常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悉心呵护孩子的身心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确保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稳步前行,而不至于渐行渐远。
有些孩子在学习课本知识之际,显得格外费劲,毫无一点悟性可言,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表现得极为细心,时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曾有一日,我带领着六位来自五年级一班的女生,一同打理学校耕植园,在整理的过程中,我留意到有些作品需要打孔,当时便想着随便用剪刀钻个孔即可。次日,我依旧领着这几位同学忙碌着,当我手持剪刀正要钻孔之际,突然,马佳妮同学拿出一把打孔器,轻声说道:“老师,用这个。”我抬眼望去,只见马佳妮同学满脸羞涩地拿着打孔器,她的这一暖心举动,让我对这位常常因学习不自觉而挨批评的同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她也是一位如此有心的同学,自此,我深刻地领会到:每个孩子皆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拥有着各不相同的天赋与特点。教育最大的良知,是坦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顺势而为地顺应孩子的天性,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为成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善心的有用之才。我们绝不能让孩子在一味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失去了其他至关重要的品质,沦为分数虽高,但其他方面残缺甚至畸形的废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无比重大的责任。我们应当以自己的良知为盾,去守护孩子们的成长,捍卫教育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始终,让我们以良知为指引,为孩子们的未来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其中茁壮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我们要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用爱去激发他们的潜能,用智慧去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教育的征程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守良知,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好的时光在书里
邢亚芸
某天突然发现只需要两个下午就能看完读完一本18万字的书,也就是大概五个小时。然而一部50集的电视剧大概需要2500分钟,也就是41.6个小时才能看完。如果将看电视剧的时间用在看书上,看完一部电视剧的时间就可以看完8本书。这样一算,不禁让人心头一震,内心有了些许愧疚,自责没有好好利用工作以外的那些闲暇时光。
朱自清《匆匆》中说到:时光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而当我掩面叹息时,新来的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如果那些浪费了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上,每年至少可以看完20本书。新东方集团要求员工每年至少阅读20本书,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要求,才会有董宇辉的一夜成名。面对一袋面粉他说这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众多“名人”的访谈节目里也能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看了他的故事后才明白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很多人在抱怨时光匆匆,感叹时不待我时,也曾想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想要认真把生活过得像诗一般。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目标,希望放慢脚步,认真生活,过上充实又快乐的日子。可是这样的日子似乎只有在书里能找到。
不禁想起,上小学的时候没有条件看课外书,拜托让老师周末回家带买了一本课外书。我人生的第一本小说还是小学英语老师帮我带买的《草房子》,它是我翻阅了无数遍的书,是在枕头边上伴我度过了小学时光的书。直到初中毕业来市里读高中才有机会看课外书了,有高中老师推荐的书本,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的书籍《平凡的世界》等。还有校门口卖的杂志非常受同学们的喜欢,那时候五块钱一本的《疯狂阅读》,还有更便宜的《青年文摘》《读者》等,这些杂志内容都非常正能量,上学时最热衷的事就是在自习课上偷偷拿出来看上几页,有“叛逆”带来的刺激感,同时也非常享受文字带来的感动与力量。
为践行“十大行动”的建设书香校园,每周三下午课后服务时间,我会花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英语绘本故事阅读。书是从网上淘来的,每个故事就是一本书,内容简短,画图精美。同桌两人一起看一个故事,边看边出声读,遇到不会的单词就举手寻求老师帮助,读完了和前后桌互换。有时有些词汇他们并不认识,但是有了图片的辅助他们读得还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看得出孩子们非常喜欢阅读绘本。对于这种新鲜玩意儿的好奇,这一刻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学习英语带来的便利和美好,同时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静下心仔细想想,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本来是最快乐最需要归属感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让他做作业、认真学习的老生常谈。听多了当然兴味索然,除了个别突出的学生外,大多孩子都是在家长老师的逼迫下完成任务。教室里满满当当坐了50几个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热爱学习的又有几个?
作为一个新教师,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现代新教育背景下已然行不通,完全采用新课堂教学理念又担心学生疏于知识掌握,所以我的课堂教学总是在新旧之间来回蹦跶。最理想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体会到学习一门语言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次绘本阅读给我提供了课堂灵感,在今后的课堂上融入一些有趣的绘本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
有人说:读书的意义就是让人成为人,教师读书就是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师。站上了三尺讲台,教师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更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让阅读点亮我们的人生,因为最好的时光在书里。
有良知才能不忘初心
——读《致教育》有感
孟清晨
在教育的领域里,汤勇的《致教育》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有良知,才能不忘初心”。良知,作为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品质。本文旨在探讨良知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良知来坚守教育者的初心。
良知是教育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会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和塑造学生。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坚守教育原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引导。
有良知的教育者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成绩。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知要求教育者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不歧视。在教育中,公平正义是不可或缺的,有良知的教育者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者的初心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用之才。有良知的教育者需要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有良知的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敬业精神是教育者坚守初心的关键。有良知的教育者需要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汤勇局长的《致教育》一书,让我们认识到良知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有良知的教育者才能坚守初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良知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社会应该为教育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给“种子”以生长的力量
——读《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有感
康亚玲
最近,我阅读了《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此书的作者是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现任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这本书编排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主要是针对教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详解什么是种子课。下编主要讲了教对数学问题的路径把握,书中通过12个课例,教我们如何教对和教好种子课。 仔细 阅读后颇受教益,尤其是书中课例和理念,不仅值得一读,更值得细细地嚼品,今后的教学中将会以其课例为范例,加以应用和借鉴。
一、上课就是滴灌生命之魂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上课就是滴灌生命之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中滴灌生命之魂呢?上了多年的语文课,当了多年的班主任,,发现人文教育,德育教育落实在课堂中,班会中,活动中,处处有时机,也能及时教育孩子们,思想教育并不困难,可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数学课堂,究竟如何育人?着实让我犯难,无法落实。而智慧的俞老师以“确定位置”为例做了数学学科育人的榜样,让人有样可学。例如:书中讲“确定位置”时,先讲谁确定谁的位置。谁和谁之间的变化,引起的学生对角色体验。即学生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体验到以“我们”文为中心的角色体验,再到以“老师”为中心的角色体验,再到以“第三方为中心的角色体验。(详见下图)
综观此例,他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同理心,还培养了孩子们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在“我”“我们”“对方”和第三方”之间自由往返,这样孩子们就会成长的比较理性、平和而有力量。同理心也植入学生心中,不再是一个概念。可见智慧的俞老师真正的做到也让育人在数学课上落地生根。也在线了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结合。
智慧的老师都能在课堂中做到滴灌生命之魂,又如教数学的华应龙老师的“乘法估算”课例,也真正体现了人性的光辉,教育的美好。例如:
题目: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摊主多要了多少钱? 华老师把多要了钱“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
改后题目:每千克芒果8元8角,不足9元钱,买4千克总共应不到36元钱。”“摊主少要了钱?
华老师讲自己一字改动的心理活动理由陈述为:他想“摊主多要了钱?”无意也无疑是在贬损摊主呀?人应该相互尊重的!摊主大多是打工的,生活也不易,但也值得尊敬。因此每个人不仅要尊重劳动者,还得深深地感谢他们。再说,如果班上有学生的家长正是个什么摊主,那学生看到这一题心里会不是滋味?如果改成“摊主少要了钱”,那么妈妈会怎么做呢?这不是又可折射出妈妈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诚实?因此,便设计成改后的题目
由“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人格伤害,但一同样培育学生估算的意识。“多要了钱” “少要了钱”,不仅没有影响估算教学。反而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对话互动,唤醒了生活的积淀,体味到了人性的自然美好。
由此可知,教育者心若在育人,时时思育人,处处有育人,课课能育人。智慧教师只要身在何处,何处便是教育基地。只有努力修炼自我,才能圆做智慧教师之梦。
二、种子成长要“慢”中求快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况且“慢工出细活,大器都晚成“。书中也讲到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真慢,而是”慢”中求快,行稳致远。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真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的快。的确种子课的慢不是真慢,而是“慢”在点上。慢在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点上,因为种子课它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生长”的作用。如果“种子课”上透彻了,那么“生长课”自然就快了。因此我要选准实质的种子课,深耕细作,慢下节奏,下足功夫,夯实基础。不仅慢出成效,慢出了价值,而且使“慢”中生快呢!
课如此,具有鲜活的生命的一个个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就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其独特发展路径和成长节奏。作为育人“园丁”的教师,更要时刻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可急于求成,要耐住性子。努力要让自己慢下脚步,尊重每颗“种子”成长的生命规律,竭尽所能给“种子”以生长的力量,让“种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哪怕花儿单瓣单色,也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乐观的静待花开。
读《致教育》有感
康 赟
初读汤勇先生的《致教育》,犹如在喧嚣尘世寻得一方静谧绿洲,深以为“能给心灵放假的唯有阅读”这一观点,恰似一把钥匙,解锁教育真义与心灵慰藉之道。
书中文字流淌,满是对教育本真的执着探寻,在功利化浪潮裹挟教育、师生为分数疲于奔命的当下,阅读宛如一泓清泉。忆起书中分享的教育故事,乡村教师坚守简陋教室,以书为窗,为孩子们勾勒外面的世界;孩子们课间捧书,目光专注、神情沉醉。彼时,阅读隔绝了破旧环境的局促,于心灵铺展缤纷天地,让童真心灵在书页翻动间“放假”,暂别生活清苦、资源匮乏的现实重负。
于我自身,身为教育工作者常陷琐碎,教学方案反复打磨、学生问题应接不暇,心灵似上紧发条的钟。而沉浸《致教育》时,恰似步入秘密花园,随汤勇先生对教育初心、人文关怀等阐述漫步,与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大师“隔空对话”,感悟教育温情与智慧,紧绷心弦渐松,心灵得享假期。从书中汲取的“尊重个性”“慢养理念”等,助我重审工作,以更从容姿态进课堂、对学生,心灵减负,工作添彩。
《致教育》不只是理论堆砌,更是阅读力量的生动注脚,它提醒我们:阅读是心灵避风港、栖息处。在忙碌中,一本书、一隅静地,便能超脱纷扰,让心灵在字里行间悠然“放假”,汲取滋养、续航人生与教育征途。
正视学生的不完美
郭 慧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带领一群学生经历不完美的过程”,今年是我在教师岗位工作的第十六年,但仍然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新手老师,有时面对工作会感到很无措,尤其是面对不学习的学生时。因此,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当一个好学生,该具备什么样条件?
九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是新生入学的九月,是众多孩子梦想启航的九月。今年九月我任教三年级英语,刚开学时,总感觉上课纪律乱糟糟、班上总有那么几个“特殊生”,自制力不强、调皮捣蛋,导致我得一边上课一边管纪律,经常使我感到身心俱疲。其中,有个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很大声地讲话,或说一些很奇怪的话,他不学习还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让我心里很不喜欢他。于是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不爱学习,不是一个好学生。,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他竟然是另外一门学科的科代表。出于疑惑,我问那个学科的老师,他适合当科代表吗?他能认真负责吗?那个老师给予他肯定的评价,说他能带动课堂氛围,做事积极……是一个好科代表。疑惑中,我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发现他的优点呢?于是在后面的课堂上,我也去慢慢观察他。终于,我发现:上课提问他或做题指导他时,他会更积极地学习,不会去故意破坏课堂纪律。再比如:在校园里遇到他,即使距离很远,他也会跑过来,很热情的对你敬礼问好,如果你没听见或回应他声音小了,他就一直敬礼问好,对于这样的问好,让你忍俊不禁。还有他很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我抱着作业从二楼往三楼走,由于作业比较多,也很沉,他看到后很积极地帮我接过作业……终于我也发现了他的优点,他只是不爱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也可以是一个好学生,做事积极,尊敬老师,助人为乐等等。所以当我再看待他上课扰乱课堂纪律这件事时,我有了不同的猜想,他可能只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吧,那上课多关注一下他,结果可能会不同,果真他减少了扰乱纪律的行为。
所以,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吗?不爱学习的学生就没有优点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老师不应该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教学中,要接纳和包容学生的全部,正视学生的不完美,善于挖掘学生的亮点与优点,及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及赞赏。教育不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动力。应该在他们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潜力,并为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通过赞美和认可,鼓励学生坚持努力,超越自我。
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同、被接纳的需求,人类最本质的渴望是被肯定。其实看似满不在乎的孩子是很在乎老师的评价的,有时给予一点肯定,看见他们的付出他们即便依然是不屑的神情,眼睛里必定会多一些光泽。
与好生相比,学困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很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关注和信任。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一个教师若能看见学生,孩子们便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愿意尽情展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不断自我突破,实现新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感受到教师的在,并会期待教师一直在。
教育名家说:“教室是个允许犯错误的地方”,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就是学生犯了错误,不否定学生,然后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人。教育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要努力成为一名眼里有光的教师,用自己的慧眼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挖掘学生,陪伴学生成长。
砥砺前行的是心的火种
——读《致教育》有感
龚亚红
今天,我偷偷做了一件事,
于是,全世界突然对我微笑起来。
绿树对我招手,
花儿对我挤眼,
小鸟儿在枝头吱喳叫,
小草儿们弯腰齐声问我好。
而我只不过暗暗下了决心:
从今要做个好孩子,
就这样,突然间,
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洪建全《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晨读之际,顺手翻开孩子们桌面上的《日有所诵》这本书,翻阅间,被台湾国际企业集团创始人洪建全的一首小诗所吸引,因为好奇诗歌的题目,更是好奇诗人是怎样做到全世界都会对自己微笑的呢?原来:只不过是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而已,就这样简单的一个举动,却让自己的世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有一段很著名的祈祷词,我很喜欢:“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这心就是平静的希望之心。
希望的希望,是改变。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世界,但这个改变,不是从改变社会、改变别人开始,而是从改变自己开始。当我们真正改变了自己,让自己不断变得美好,就必然会影响、改变学生,事实上也就已经在改变社会。就像顾城曾给他的尊师安徒生写的这段话一样:“你推动木刨,像驾驶着独木舟,在那平滑的海上,缓缓漂流.....刨花像浪花散开,消逝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没有旗帜,没有金银、彩绸,但全世界的帝王,也不会比你富有。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
真正的希望,是理想。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不理想的境况面前,哪怕是春寒料峭,或是寒风凛冽,哪怕是怪石嶙峋,或是险峻崎岖,只有坚持行走,才有可能走出一条路。如果因为担心害怕而裹足不前,因为大家按部就班而人云亦云,因为环境不佳而犹豫不决,就永远没有机会。人,决不能安于现状;事业,同样不能停步不前。一旦安于现状,那么所有的成功规则都帮不了你;一旦安于现状,就会看不到远方,最终将被更多人超越;一旦安于现状,惰性、恶习就会像强大的蜘蛛网牢牢地束缚着你的心灵,裹足不前、平平庸庸就是一种注定;一旦安于现状, 就会失去追求幸福和卓越的动力,人生更会黯然失色。
名家所言,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长大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长大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长大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作为学生前行的领路人,边教书边成长,真的像坐过山车一样,有惊喜有挑战。有时候会因为学生的进步而欢呼雀跃,有时候又会为如何更好地教学而绞尽脑汁,这不就是成长的滋味吗?教书的日子里,成长是无声无息的。好比水滴石穿,一点一点地积累。当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效果还不错,那种成就感,不就是成长带来的吗?边教书边成长,如同毛毛虫破茧成蝶。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成长的机会,就像每次公开课的准备过程很辛苦,但结束后明显感觉自己又进步了,这不是成长是什么呢?
希望的最高境界,是行动。当雪崩来临的时候,每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而在谴责其他雪花的罪过。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很多教师都似乎觉得与己无关,袖手旁观,满腔埋怨,谴责鞭打,其实这都无济干事,我们需要做的,用生命影响生命,就像泰戈尔所写的这样“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在教育之路上,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去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
希望,是阳光、是蓝天。当我们深信希望的存在,把希很变成理想去坚守,把理想作为志向去改变,把改变化作具体去行动,我们就能践行好朴素的教育理念,追寻好幸福的教育目标,最终过上一种快乐而幸福的教育生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教师这个职业,注定要陪伴孩子度过他们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孩子们的成长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作为他们蜕变的见证者,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尝试、失败、再尝试,直至收获成功。
朴素比花哨更美丽,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良知比使命更珍贵!让我们把心中的希望之火,把教育的梦想之火,燃烧得旺一点,再旺一点,更旺一点!在朴素而幸福的教育之路上,让我们带上心的火种,继续自信而坚定地行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书育人本是神圣职责,容不得半点虚华,要让教育生命丰盈厚重,不仅仅止步于当一个教书匠。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从现在出发,以书为伴,以笔为车,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携手追寻福小教育的诗与远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供稿:德育处
初审:石鹏程
终审: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