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府迁重庆,文化机关多移置北碚镇,于是由一荒邨野店,遂跃进于通都大邑之林。中外人士,殆无复不耳北碚之名□。惟当时往往不审其地之所在,或以为即北涪镇。按刘钧仁《中国地名大辞典·𠤎部》云:
北涪,Peh-Fow,镇名,在四川省酆都县西五十里,接涪陵县界,为往来要津。
然准之地望,则北涪与北碚,并非一地。而考之各种字书,石部中□不见有“碚”字。其音读及义意,询之通人,举不能有确切答复。余因假平昔忆记所及,录出数条于次,以答友问。
(一)郭允蹈《蜀鉴》卷一“岑彭吴汉由江道取蜀”条,引《夷陵志》云:“上有城,下有十二碚,有滩甚恶。”在今峡州。(按末四字,乃郭氏语)
(二)《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黔南道中行记》:“壬子日中,至虾蟆碚。从舟中望之,颐颔口吻,甚类虾蟆也。(中略)洞中水流循虾蟆背,垂鼻口间,乃入江耳。壬子之夕,宿黄牛峡。”
(三)陆游《入蜀记》卷六:“十月六日经荆门十二碚,皆高崖绝壁,崭岩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
(四)陆游《剑南诗集》卷二有《虾蟆碚》七律一首云:“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清游自笑何曾足,叠鼓冬冬又解船。”
(五)王士禛《渔洋精华录》卷三《登虾蟆碚》七古一首云:“黄牛打鼓朝发船,碧波白鸟争清妍。回首名山大川阁,乌尾已捩西陵烟。三峡欲尽尚迤逦,云十二碚纷钩连。颇闻中有第四泉,康王谷水差随肩。峡穷碚转诧奇事,忽见飞瀑流琤潺。(下略)”
(六)黄生《字诂》“碚字”条云:“《入蜀记》云,过荆门十二碚。字书无‘碚’字,不知音云何。近见明熊相《峡中行》作十二背,言浪汹涌不可楫,以繂若篙即人背之故也。然则‘碚’字音义即同‘背’字,必土人所作,故不见字书也。”
综以上数事,据(一)(二)(三)(四)条,则可以明了“碚”之□形,必系江滨极小半岛,而石恶涛激,足以窒碍舟楫之利者。据第五条,则“碚”字音读可得上去二声:盖一读脊背之背,若黄山谷虾蟆背之说,则属去声;二□背负之背,若熊相即人背之之说,则属上声,然必不作平声读也。今人□读若陪,作平声,所宜纠正。
(原载天津《民国日报》1946年4月23日第三版《史地》副刊。前编《刘盼遂著述集》失收,今据国图藏该报缩微照片录入。照片模糊,残缺不清之字,暂以□代替,待日后补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