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发生的地方也多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许昌、荆州、成都。但甘肃作为当时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却出了3个顶级的牛人,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大神级的存在,他们的光环,一点也不逊色于曹操、刘备等主角。如果三国演义少了这三个人,那就一点也不完整。
第一位出场的:甘肃定西人:董卓(132-192)。
董卓绝对是《三国演义》中的最大反派,也是拉开三国序幕的第一人,是绝对不可少的主角。三国中的许多经典桥段都与他相关。第一集中,刘备平定黄巾之乱,出现了救董卓的一幕。然后董卓问刘备现居何职,刘备答是白身,董卓就哼的一声轻慢地走了。其实这个和历史上的董卓个性是不符的。
历史上的董卓可是一个治军能力很强的人,长期驻守西凉边关,与羌人打交道。性格豪爽,勇武过人,年轻时在家耕地,羌人朋友来了,能够把自家的耕牛宰了,招待客人。而打仗获得战功的获得的赏赐,全部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分文不留。因此在军队中,董卓有着极高的威望,受到士卒将领的拥戴。试想这样的董卓,怎会因刘备没有职务,就怠慢他呢?把刘备拉拢到自己身边还来不及。
后期的董卓变得如此残暴,我觉得也是被权力冲昏了头脑,从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你看曹操后来不也是这副德性嘛?另外也和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抹黑不无关系。毕竟军阀头子骑在士大夫头上,提拔的都是有能力、出身低的泥腿子,士大夫们怎么能受得了嘛,所以董卓不仅要被杀,还要被彻底搞臭。
第二位出场的:甘肃武威人:贾诩(147-223)。
贾诩可谓是大器晚成,出场的时候45岁了,他被誉为三国第一谋士,智力的天花板,最聪明的大脑。他其实并没有很强的立场,也谈不上是忠臣。先是董卓的手下,在董卓死后,说服李傕、郭汜这两个愣头青反攻长安取得胜利,后跟随张绣,最终被曹操奉为座上宾。在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中,一语定乾坤,就一句“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让曹操下定决心让长子曹丕成为接班人。
贾诩最牛的就是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力,而且不掺和政治,往往能独善其身。
当然他被人诟病的是,怂恿李傕、郭汜反攻长安,酿成大祸。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或许这是他要自保最好的选择。
当时董卓被杀,作为董卓余党的李傕、郭汜派人去找王允求饶。王允说,不行,你们这些助纣为虐的家伙一个不饶。李傕、郭汜就想,那就散伙逃命吧。这时贾诩说,你们太天真了,一旦散伙,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捉拿。现在集结力量,反倒有一线生机。这二货想,对呀,干丫的。
如果当时贾诩不怂恿他们反,贾诩作为董卓余党也小命不保,毕竟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现代人推崇贾诩,甚至认为他的智力超过诸葛亮,是因为觉得他能够在乱世中,保存自己,笑到最后,值得自己学习。
第三位出场的:甘肃天水人:姜维(202-264)
姜维原本属于魏国阵营,然后被诸葛亮相中,劫走他的母亲,让姜维自愿归降蜀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也是不辱使命,为了完成诸葛亮遗愿,九伐中原。即使蜀国被邓艾出其不意,闪电战逼降蜀国之后,姜维还是能够利用魏国将领之间的矛盾,联合钟会,拿下邓艾,为蜀国报仇。但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计划泄露,惨遭杀害,可谓是悲情英雄。
这三个人,董卓是武将,贾诩是文臣,姜维是文武双全。
这三个人,董卓是奸贼,贾诩是明哲保身,姜维是忠臣。
这三个人,董卓和姜维都死得很惨,贾诩则得善终。
或许贾诩在诠释着什么是中庸之道,什么是生存智慧,所以会被现代人如此推崇。
董卓拉开序幕,贾诩经历中场,姜维独奏尾声。
或许这三个甘肃人的人生组合,就构成了三国演义最精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