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阻击战歼敌1.5万人,这个数据靠谱吗?

体娱   2024-10-14 20:05   上海  

上周我去电影院观看了第五代名导演陈凯歌拍摄的战争大片《志愿军2:存亡之战》,影片的结尾弹出一组数据,铁原阻击战63军共歼敌1.5万人。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数据靠谱吗?

铁原阻击战的背景:

1951年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后,由于敌人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能力差的致命弱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磁性战术,使志愿军进攻未能达到战略目标,不得不采取战略后撤,为避免被美军包抄围堵,由63军在铁原城展开阻击,保证10万志愿军主力的顺利撤离。

双方的兵力对比:

63军共2.5万人,以轻武器为主,火炮240门。

美军共5万人,配有火炮1320门,坦克180多辆,还有空军的协助。火力在志愿军的十倍以上。

就这么悬殊的实力差距,美军被歼灭了30%,你觉得可能吗?

歼敌1.5万的数据在网上能查到,还有一个说法,叫毙伤敌军1.5万人。

这个说法更加捣浆糊,歼灭不一定是杀死,可以包含死亡、俘虏、失踪,总之是敌人的有生力量的减少。而毙伤把阵亡、重伤、轻伤都算毙伤,无法测算出消灭敌人多少有生力量。

铁原阻击战63军为了达到拖延敌人时间,保障大部队撤离的目标,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网上大部分的说法是63军付出了伤亡2.2万人的代价,战斗结束仅有63军只有3000人活下来。

2.2万比1.5万,战损比看上去接近1:1。

我信你个鬼。

一支军队就像一家企业,企业有销售人员和非销售人员之分,军队也有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的区别,非战斗人员就是炊事员、通讯员、运输员、医护员、文书等人。志愿军的战斗人员占比70%,也就是63军2.5万人中,战斗人员不到2万。

而美军的战斗人员占比更低,只有60%,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视。

当一个成建制的部队伤亡30%以上的人员,可以定性为丧失战斗能力。

按照201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国人民志愿军历史上的27个军》中的记载,在63军整个第五次战役中战斗减员1.4万人,其中前期战斗伤亡3000人,非战斗减员3000人左右,主要是痢疾和伤寒等疾病造成。可以推算,铁原阻击战伤亡人数大致在6000人左右。

而对方伤亡多少呢?根据美军公开的档案《美8集团军6月战斗报告》、《朝鲜战争年鉴》,

美骑1师:阵亡76人,受伤623人,被俘5人;

美3师:阵亡89人,受伤450人,失踪18人;

加上联合国军其它部队的伤亡,

合计:战斗减员1655人,非战斗减员1713人。

因此战争中的伤亡比在3:1和4:1之间。

鉴于美军发达的医疗条件和后勤保障能力,双方阵亡的人数比可能在10倍以上。

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每杀死一个美军,我们要付出10个志愿军的生命。

这就是残酷的史实。

像电影中陈凯歌的儿子饰演主角的那样,能够在遭遇战中随意爆头消灭美军狙击手,简直是意淫。

而我国著名军事专家的金一南少将,在面对英国记者的提问:

“朝鲜战争中,中国志愿军的阵亡人数高达19万,而美国军队士兵阵亡人数不过3.9万人,阵亡差距如此巨大,中国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胜利?”

金一南的反击是:“美国只统计了战场上的死亡人数,另外,韩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一同参战,而你们却未将这些阵亡人数悉数统计,这些人数加起来一共高达62万人。”

其实这个回答很low,是被对方的提问带到沟里了,打仗不是打游戏,比谁杀的人多,得分高。而是看战略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二战中,苏联死亡2680万人,德国死亡750万人,但我们都知道苏联胜利了,德国失败了。

同样,抗美援朝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以南,保住了北朝鲜政权,达到了出兵的目的,这就是战略上的胜利。

至于伤亡人数的多少,这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更何况,联合国军的装备优势摆在那,中国伤亡多点并不丢人。

而把对方的伤亡数据夸大,其实就像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一样,即侮辱了观众,也侮辱了革命先烈。

如果日本鬼子那么好打,我们怎么会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同样美军那么好杀,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埋骨他乡,而在决定出兵之前,伟大领袖会考虑了三天三夜睡不着觉。

正是因为敌人的强大,才显得志愿军的不容易。

正是因为朝鲜战争,让我们学会什么是现代化战争,努力发展自己的军工业,从火力不足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尊重对手,尊重史实,也是尊重自己的先辈。

沉浸在幻想的胜利中,只会让自己成为笑柄。

将军与战略
谈古论今,古代事可以谈谈政治,现代事只谈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