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我们为什么而活》,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但是好多父母之所以为了孩子的作业焦虑不安,说到底,也在于他们气急败坏地发现,成千上万乃至上百万的教育投资最终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浪费。而且越是倡导精英教育的学校,越是要求更多的家庭教育配套,这些学校的教育不但无法辅助家庭教育,反而加重了家庭教育的投入。
家庭教育的第一关,就是教导孩子: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奥数的意义是什么?课外辅导班的意义是什么?
父母如何能够赋予孩子生命的意义?如何将祖辈传承的意义传递给青年,革除旧有的已经无意义的文化传统?
正因为父母自己的生命几乎没有意义,所以青年也吸收着父母的空虚。或者父母生命的意义仅仅停留在婴幼儿期—婴幼儿生命的意义在于被人爱、被人喂养,并且无条件地控制他爱的人—所以这样的父母,在物质充盈丰富的青年眼中,自然就是巨婴了。
无论是“巨婴”“空心”,还是“中国式父母”“丧偶式育儿”,都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所有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社会心理变迁。
早在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时代,他就已经研究、治疗过空虚和无意义感,并且为之发明了一种疗法,名为意义疗法。不少人认为弗兰克尔的学说广泛适用于中国读者,这里简要谈谈其学说的要点,以及在家庭中的应用。
弗兰克尔考察了20世纪人类的心理状况后得出结论:人们疯狂追求权力、金钱、性欲等的原因在于存在空虚,追求意义的意志受到了挫折。为了避免存在空虚,人们将求权意志和享乐意志等作为代偿。
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和紧迫感正是意义疗法的治疗指征,追求意义的意志的受挫催生了弗兰克尔所说的“灵性起源神经症”,它源自人类存在的心灵层次,当人的忧虑或失望超过生命价值感时便会出现。这是一种“灵性的灾难”,而不是病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
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是“意义”,人生的基本动力是追求意义的意志。这个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人能够实践,且必须予以实践。意义不是由自己创造的,而是要求人们去探索。意义也不仅仅是愿望的投射,因为这样定义意义,它将失去挑战和要求的特性而不能再鼓舞人勇敢和上进。
意义治疗的目的是协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课题,找出他们生命中的意义,激发潜力。探索意义和价值可能会引起人的内在紧张,但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弗兰克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是“负责”,所以意义治疗应让病人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医生的价值观不能硬塞给病人。
1998年,我刚刚进入精神科工作,当时的我,作为一个“空心青年”,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正在无意识深处盘旋,成为“巨婴”似乎是命运的归宿,所以正在通过苦读各种文献自助助人。各种文献书籍中,就包括弗兰克尔的著作,他的自传《活出生命的意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迄今也是我经常推荐的自助读物。
那时我经常跑去各个图书馆借阅外文期刊,有一次,我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图书馆里看到了赵旭东老师的团队订购的《家庭治疗期刊》,拿起来随手一翻,就看到了吉姆·兰茨发表在1998年第4期上的文章《弗兰克尔的存在无意识在婚姻、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兰茨谈到:弗兰克尔认为,家庭生活有多重的意义和意义功能。每一对夫妇,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认识意义和实现意义潜能的途径都是独特的。家庭中的意义有三个部分:其一,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意义;其二,追求意义的意志;其三,追求意义的自由。
空心和无意义感的心理治疗
时至今日,意义生成(meaning-making)已经是心理治疗界各宗各派的必备技能,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者在反思自由、孤独和死亡中寻找意义,辩证行为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则通过各种技术和表格帮助人们寻找、创造各个领域的人生价值。
人生意义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从简单处说,人生意义就是一个“爱”字。儿童的意义是吃喝玩乐,少年的意义是求爱求友,青年的意义是安家立业,中年人的意义是敬老育儿、改造社会,老年人的意义则是超越生死。它们其实都是不同人生阶段的爱的能量的变形,大致上和马斯洛所说的多个需要层次对应。很多人感觉没意义,可能就是因为分配给他的人生意义,不适合其爱的能量的发展心理学规律。
从复杂处说,人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爱的形式,分别对应不同的意义,如我个人根据临床实践总结的表1所示。
当人们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时,死本能就开始运作,让人们自毁、毁人,迈向死亡。弗洛伊德在他的论文中提出,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死亡,死本能让一切能量归零。它是人类原初受虐性的来源,原初受虐性也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反复呈现的那些古怪的俄罗斯人,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那些男人身上。
1924年,在翻译《苦闷的象征》之前,鲁迅发表了他的经典短篇小说《祝福》,其主要人物祥林嫂,就是一个受尽虐待的女性:被婆家虐待,被打工的鲁镇居民虐待,还被命运之神老天爷虐待,不公地夺走了她的独生子。处于解离状态,自杀前夜的她,走向了“我”,问道,“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引发了“我”的惊慌失措。最终,丧失了生命所有意义的祥林嫂走向了自杀,虽然她的物质环境比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面的弗兰克尔好很多。而“我”,则清楚地看到,祥林嫂的生命的意义已经被社会注销了。
显然,如果一个人不相信死后有灵魂,而他又是个集体主义者、家庭主义者,那么一旦其生命的价值被集体否认了,被家庭拒绝了,唯一寄存人生意义的独生子又不幸死亡,其存在就没有了意义。
愿你我都能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因为这对于支撑一个人穿越困境并最终活出自我非常重要,正如我们从弗兰克尔的故事中读到的。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购买 △
《我们为什么而活》
推荐语:维克多·E.弗兰克尔曾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分享了他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传奇故事,并以非常短小的篇幅提及了他所开创的意义疗法。本书作为该书的理论源头和补充,完整而全面地介绍了弗兰克尔开创的意义疗法:它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此外,你还将读到弗兰克尔的意义漫谈:关于爱、创作、生命的终极意义,等等。阅读本书,你将明确在日常生活中追寻意义的必要性,习得一种充满力量的生活态度——因为知道为什么而活,所以我能经受一切。
郭永玉×李孟潮×李仑×王芳×徐凯文×许燕×阳志平×张沛超 联袂推荐
欢迎参加留言赠书活动,请围绕“我的人生意义”的话题在本文下面留言,分享一下您的经验,我们将精选出3个留言,赠送《我们为什么而活》图书1本,中国大陆地区包邮^_^
(注:1.获得赠书的本公众号关注者在通知发出后一周内没有回复快递地址,视为自动放弃;2.北京心舍合作方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寄送图书;3.本文案内容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提供,本号不承担由此引发的相关责任。)
-End-
如果您有心理咨询的需求,欢迎联络我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