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欢迎踏入幸福迷宫,这的每个转角都藏着惊喜|文末有留言赠书活动

文摘   2024-10-12 17:00   北京  


在追逐幸福的征途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疑惑:幸福,难道仅仅是那遥不可及的、毫无瑕疵的快乐巅峰吗?

或许,我们都被一个误区所牵引——以为幸福只属于那些远离痛苦、持续欢笑的瞬间。但想象一下,如果幸福真的如此狭隘,那它是否太过脆弱,难以在生活的风雨中站稳脚跟?

现在,是时候揭开幸福的另一层面纱。你是否曾意识到,那些在日常琐碎中被我们悄然遗忘的温馨片段,其实正是构成幸福大厦的基石?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幸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虽不起眼,却默默照亮着我们的世界。

让我们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一同开启这场关于幸福的深度对话,或许生活会因你的觉醒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

来源:心理与阅读,本文摘编自《寻找内在的自我:马斯洛谈幸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转载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幸福是什么?

或许有人会将幸福定义为没有任何痛苦的、纯粹的快乐状态。

然而,我们通常无法在心理上认识到当前所拥有的幸事。那么问题就是:如果无法意识到当前的幸事,我们还会感到幸福吗?我们是否只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幸福呢?

现实似乎真的如此,我们只有身处不幸之中时才会意识到之前的幸福,才能体会到我们早前就应该体会到的幸福。这又使幸福的定义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把幸福定义为一种存在于回忆之中的概念?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必须对幸福重新进行定义,以便将那些以前认为理所当然而逐渐在我们的日常记忆中忽略和遗忘的幸福包括进来。

同样,学习一些内在的技巧让这些幸福重新回到我们的意识之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使得我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福分而不再想当然。

一般来说,我们对痛苦的体验往往超过对于快乐的体验。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要明白,痛苦、丧失、挫折、抱怨和牢骚远比满足更容易进入我们的意识。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随着逐渐熟悉,我们的满足会失去它的“高峰”,失去其异乎寻常的体验,逐渐散入我们的前意识之中。比如在生活中,我们欣赏音乐时就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尽管真正的幸福稍纵即逝,但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它们依然非常鲜明,像被反刍的食物一样,随时都可以被想起、被重新体验与感受。这一理智的意识过程,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这同时也是一种拓宽和丰富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途径。


— 01 —

超越享乐主义


我认为,享乐主义的幸福定义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幸福必定隐含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即便伴随着失眠与紧张,人们依然愿意承受创造所带来的“痛苦”。

即便人们常常会因为孩子带来的各种麻烦而伤心,却不愿意没有孩子。尽管除了自己的痛苦以外,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分担家人和朋友的痛苦,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们。因为这样的情境远比我们孤独终身要美好得多。因此我们在重新定义幸福和“好的生活”时,必须包含这种种的不幸。

尽管贝多芬为了音乐经历过无数的痛苦,然而有谁不想成为贝多芬呢?换句话说,谁会愿意因为创造过程中短暂的痛苦而放弃创造永恒音乐作品的权力呢?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享受“更高层次生活或创造过程中的痛苦”,面对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虚假的问题。

这可能吗?我认为是可能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放在更加广阔的整个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格式塔之中去看待的话,如果能把这些问题与其他人的问题进行比较,并从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些问题就能够获得其适当的位置,我们也就有可能体验到享受更高层次生活痛苦的悖论。没有痛苦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浑浑噩噩、枯燥无味绝不是生活。

在我看来,人性必然是不断追求极乐。我们必须抛弃对于永恒的满足与宁静的追求,因为高峰体验只是一种瞬时的体验。比如生孩子就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会充满各种担心,孩子出生之后会不会是残疾的,会不会有病,甚至会不会胎死腹中。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自讨苦吃?”

恋爱和婚姻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事”“为什么要自惹麻烦”。我认为问这样的问题恰恰是自欺欺人,必然导致走上不幸生活之路。

我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从心理上很高兴接受这些所谓的“麻烦”,而且与现实当中无聊、孤独和空虚的生活所带来的痛苦相比,这些所谓的“麻烦”要精彩太多。尽管友谊和爱情可能真的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内在的空虚感远比复杂的友谊和爱情更加糟糕。

例如,为身外之物担心意味着我们忘记了自我,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意识状态良好。自我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引起你的兴趣,能够让你兴奋或忧虑,这说明你已经完全陷入自己的自我意识之中,而这才是最糟糕的情绪状态。

因此,我们也许应该把幸福重新定义为攻坚克难时真实的情感体验。

很显然,直接追求幸福的行为并不是从心理上获得有价值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相反,幸福可能只是一种副产品、一种附带现象、一种顺带而来的东西。能够使自己回过头来认识到自己原来很幸福(尽管当时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份有价值的工作或事业之中。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的同事戴维曾在一艘潜艇上服役。一天晚上,他坐在潮湿的散兵坑里冻得发抖,突然他一下子体会到了所承受的这一切痛苦的价值所在。他不再只盯着自己眼前所承受的痛苦,而是将自己的从军生涯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情境和格式塔之中去看待,将自己所遭受的这些生理上的痛苦看作为了实现伟大目标的一种有价值甚至是很有尊严的方式。他当时非常激动,并重新体验了爱国主义所带来的兴奋。

实际上,如果人们在一场光荣的战斗中获胜,他们甚至可能会因为自己身上的累累伤痕而感到自豪。芭蕾舞者的脚和吉他手手指上的茧也属于这一类。它们都可以被非常浪漫地看作一种美好而光荣的象征,好像它能够使一个人有资格成为某个梦寐以求的组织中的一员。此时,伤疤既是一种证明也是一种象征,人们会因此而自豪。

最后,我还听到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母亲在看到其他小孩子玩耍的时候充满遗憾且无限怀念地说:“多希望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他们是多么可爱啊。当时真的不应该为了他们时时刻刻、日复一日令人恼火的行为而烦躁,现在我觉得他们那时候多可爱啊!我当时多么幸福啊!”

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待幸福。为什么?从理论上讲,就像观察一个人必须将其放置在某个背景之中一样,我们也要把当前的活动放置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背景中去看待。

这些当时一直因为自己的孩子而烦躁担忧,而不是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的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目光太过于局限。她们应该采用时间-格式塔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孩子终有一日会长大。她们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普遍的前意识认知,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是多么大的一种特权,是多么大的一种幸运,因为没有孩子也完全是可能的。

从无法生育的夫妻那里,我们才能知晓不能生育孩子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很多无法生育的夫妻在看到别人的孩子时会非常开心,他们经常会克服各种困难去收养一个孩子,实际上就是“花钱购买”抚养孩子的各种烦恼和麻烦。这个例子也清楚地表明,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先经历了一段挫折和渴望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满足的喜悦。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幸福远不止像享乐主义所定义的那样简单——仅仅只是没有痛苦而已。


— 02 —

与悲剧共舞


只要观看一部著名希腊悲剧的第一幕,或者读一本从一开头就可以看出是悲剧结局的书,就可以体会到一种无助感,无法避免悲剧而且无能为力的感觉。

在博德金的著作中,她描绘的夏娃天真无邪,夏娃不明白撒旦的意思,但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是明白的,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诗人弥尔顿曾评论说:“那里回响着令人遗憾的悲剧性的音符,因为可爱的人就像花朵一样,注定处在危险之中,却毫无知觉。

接下来,博德金讨论了人类命运的悲怆。这种感觉许多人在婚礼上体验过,当天真无邪的新郎和新娘无限幸福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幸福处在未来无法避免的暴风雨之中。新人们相信他们永远不会争吵,但我们这些年长的人都知道,他们肯定会争吵。我们知道他们的婚姻可能在某一天会彻底破裂,我们甚至想以一种存在主义的方式哭泣。

当老年人看着年轻人的时候,这种情况也会经常发生,年轻人傲慢、自信、天真、看不起老人且不愿意听从老人的建议,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重复我们年轻时所犯的错误。对此,我们无能为力。但与此同时,年轻虽然转瞬即逝,但依然是那样的美丽、可爱、令人感动。

博德金最关键的论点就是:“悲剧总是带着某种暗示,强有力的生命的某种延续与更新都隐藏在黑暗之中。”她还说:“悲剧实际上以宗教的欢喜传递着深刻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并不会随着终有一死的生物体的死亡而消失,虽然这些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价值观。”

我同意这种观点。更恰当的说法是,悲剧与其他的生活情境不同,因为悲剧使我们脱离了匮乏性领域而进入了存在性领域。

也就是说,悲剧让我们直面终极价值观、问题和困惑,而这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遗忘的东西。有了悲剧,我们便生活在最高层次上。

不管特定的英雄人物或事件具体发生了什么,存在性价值观依然会继续,因为它们是永恒的。此外,它们明显是那么美好和令人向往以至于遇到任何的困难、不幸甚至悲剧都是非常值得的。存在性价值观让这一切意义非凡。

因此,在大多数具有震撼力的悲剧中,总有一种特殊的欢喜感,有时候也会体验到一种对情绪的宣泄和净化。

其实,我是想把狂喜理论或存在性价值理论纳入宣泄理论中的,宣泄理论试图解释悲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因为我相信,关键的问题是悲剧被认为有一种优异感、重要感以及永恒感,并远离平庸和渺小。

从这个角度讲,悲剧给了我们同样一种进化内心、鼓舞人心的感觉,就像走进藏有精美作品的美术馆、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人或听到某件非常令人鼓舞的事情一样。

想象一下,当你不再仅仅依赖回忆去捕捉幸福的影子,而是学会在当下,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感知每一份微小的喜悦与满足,生活将会如何不同?幸福,原来可以如此触手可及,它不在于逃避痛苦,而在于如何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和谐。

《寻找内在的自我》将带你踏上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学习如何重新定义幸福,让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幸福瞬间重新焕发光彩。通过掌握一些内在的技巧,你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并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幸福时刻,让它们成为你心灵深处永恒的宝藏。


延伸阅读

《寻找内在的自我》

推荐语:在如何看待自我方面,也许没有任何一位心理学家可以超越马斯洛对我们的影响。他关于自我实现、创造性以及幸福感等极具震撼性的观点,不仅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影响深远,而且影响了健康、教育、管理、组织发展等领域。在本书中,马斯洛会分享他包罗万象、新颖有趣的一些研究和思考。


欢迎参加留言赠书活动,请围绕“如何定义幸福”的话题在本文下面留言,分享一下您的经验,我们将精选出3个留言,赠送《寻找内在的自我》图书1本,中国大陆地区包邮^_^

(注:1.获得赠书的本公众号关注者在通知发出后一周内没有回复快递地址,视为自动放弃;2.北京心舍合作方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寄送图书;3.本文案内容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提供,本号不承担由此引发的相关责任。)




-End-

如果您有心理咨询的需求,欢迎联络我们。

课程推荐

推荐阅读

01获得幸福感的7大秘诀

02表面幸福心里却在受苦!越来越多人有“隐性哀伤”

03未解决的关系创伤在生活中重演的6种形式


北京心舍
为专业人员提供专业、高品质的文章、课程信息;为大众提供靠谱的心理健康科普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