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戏剧《嵇康》~服装设计的造型色彩与动感力量

文摘   2024-12-11 00:09   上海  



《嵇康》是上海戏剧学院倾力打造的原创话剧作品,同时呈现了剧场版和数字版的双重舞台体验。数字版成功运用人工智能(AI)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创了剧场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为传统舞台美术注入了数字科技的新活力。这部作品由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教授担任剧本指导,肖留教授执笔创作完成。导演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伊天夫担任,主创团队集合了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电影学院和创意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
这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代代上戏人共同编织的戏剧梦想。老师、同学、校友以及国家一级演员在这个团队中汇聚,他们的合作既是薪火相传的教育实践,也是对戏剧艺术的一次深刻探索。我有幸参与其中,负责人物造型整体设计(服装和化妆)。在几代上戏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部戏不仅成为展现嵇康精神的艺术表达,也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种传承与创新交织的魅力,正是《嵇康》的动人之处。
尽管剧名直指“嵇康”,但嵇康并未亲自登场。整个故事围绕“营救嵇康”这一主题展开,这一设计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和深刻的内涵。剧本的独特视角为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理想丰满,现实则是骨架,要把《嵇康》的服化造型做到极致并非易事。在反复修改剧本、与导演进行多次深入沟通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成型,服装造型突破了传统,巧妙地运用大胆的色彩,融合了极简的线条,展现出一种既现代又充满当代意识的舞台形象。

一、细节设计:力量与艺术的结合
在保留魏晋时期“宽袍广袖”服饰形制的基础上,设计师希望通过服装设计呈现出简洁而刚毅的轮廓线条,赋予其如建筑般硬挺而充满力量的质感。为实现这一目标,服装结构必须极为清晰,每一层、每一块结构甚至边缘都需利落分明,绝无含糊之处。为此,我为每套服装从里到外精心绘制了详细的款式结构和工艺图。例如,裙摆的褶皱采用工字褶设计,每个褶的间距与大小经过精密计算,使整件服装如艺术品般无可挑剔。
为了进一步突出人物的身份与阶级,我在山涛、钟会和阮籍三位官员角色的裙摆内部增设了裙撑。这种设计借鉴了西方古典服饰中的鱼骨裙撑,能够迅速撑起宽大的下摆,让舞台形象更具体量感,同时也带来一丝灵动的戏剧效果。
这些细节设计不仅增强了服装的视觉冲击力,还赋予其独特的动态美感。演员行走之间,服装展现出富有节奏的律动,就像辽阔海面上规律起伏的波浪拍击礁石,每一帧都是一幅动人画面。这种动态与张力交织的舞台呈现,不仅彰显了服装的设计巧思,更将舞台塑造为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交响盛宴。




二、色彩运用:身份与情感的视觉表达
在《嵇康》的服装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色彩巧妙地区分身份和地位,同时融入更大胆的戏剧化效果,既传承古代“品色衣”制度,又突破传统观念。中国古代以黑红二色为尊贵象征,这一特质在剧中得以延续并重新演绎。山涛、何曾与钟会三位官员的服饰采用红黑主色调,其中红色选用略带玫调的深红,与传统正红相比更具雅致与艺术感。为了体现角色立场上的对立,山涛的服饰配色采用内黑外红,而钟会和何曾则相反,内红外黑,使得整体呈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精准传递出角色关系的微妙张力。
司马昭作为权力的象征,需要在舞台上彰显绝对的核心地位。为此,我在导演的建议下为其设计了亮橙色服饰,搭配极具戏剧性的外披大拖尾。高饱和度的橙色与简洁利落的服装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使司马昭的形象在舞台上既醒目夺目,又充满力量感。这一设计通过大色块与极简款式的结合,打破了传统服饰设计的审美惯性,为角色赋予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戏剧张力。



剧中唯二的亮色被赋予了阮籍与其女儿阿珠,二人形成舞台上的视觉呼吸点。阮籍的性格洒脱不羁,超然物外,他的服饰以白色为主调,搭配水墨晕染的细节设计和飘逸长发,既体现魏晋文人的卓然风骨,又表现其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质。阿珠则是悲剧的化身,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挣扎中选择了以生命殉道。白色成为她服饰的主色,象征纯洁与脆弱,同时隐喻着死亡的阴影,进一步强化了她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阮籍与阿珠的白色服饰为整个舞台画面带来了轻盈的透气感,在大面积的浓烈色彩中形成点睛之笔,不仅打破了舞台的沉闷,还赋予空间更强的流动性与延展性。通过这一系列精细的色彩设计,我试图在服装中构建人物与情感的叙事线索,使舞台呈现既有深刻的文化厚度,又具鲜明的戏剧表现力,为观众提供一次视觉与情感交织的审美体验。

三、歌队服装设计:虚幻与现实的交织
本剧中的歌队,既是历史的旁观者,又是整部剧的背景和旁白。他们没有个体意识,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群体存在,既是审判者,又是连接故事与观众的桥梁。剧中以“鹿人”来比喻歌队的集体性:“当一个鹿人奔跑起来时,鹿群也将随之奔跑。”他们象征着群体无意识,正如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通过歌队,舞台构建了一个充满观念意味的虚拟世界,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与嵇康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歌队的服装设计在视觉与概念上追求统一性与抽象性,采用低饱和度冷色调的灰色和白色。这两种中性色调不仅象征冷静与思考,还进一步模糊了歌队的时代属性,使其成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象征性存在。灰白两色的运用在保持整体性之余,也增添了层次感,为舞台呈现带来冷峻而深邃的哲思氛围。
在款式设计上,我摒弃了复杂的装饰,采用男装长袍与女装连衣长裙的形式,线条简洁流畅。这样的设计既强化了舞台整体视觉效果,又让歌队服装成为具有强烈现代观念的抽象表达。通过统一的色彩和简洁的款式,歌队不仅成为故事叙述的象征,还化作一幅可移动的舞台背景,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穿越感,强化了舞台的戏剧张力与哲学意境。

 

陈冲在《猫鱼》中写道:“记忆,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整头上柔软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而创作的点滴亦如是——那些头脑风暴的片段,那些反复推敲的设计,那些舞台上光影交织的瞬间,终将成为生命中深深的印记。将这些记忆记录下来,不仅是对过去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或许多年后再次翻阅时,会如昨日重现,也可能因触动而泪流满面。正是这些时刻,赋予了艺术创作无可替代的生命力。
































出品:上海戏剧学院

数字制作:东浩兰生元数科技

虚拟技术制作:随幻科技

原创话剧《嵇康》演职人员

出品人:谢巍

监制:黄昌勇

策划:聂伟

剧本指导:陆军

编剧:肖留

导演:伊天夫

演员:

王子 饰 阮籍

宋汉培 饰 山涛

万黎明 饰 钟会

郭易峰 饰 司马昭

徐风 饰 何曾

达娃卓玛 饰 阮妻

戴晔 饰 山妻

秦子然 饰 阿珠

范泽昆 饰 义愤的男声

杨琳婕 饰 义愤的女声

歌队:

上海戏剧学院2023级音乐剧专业

制作人:徐晨子

舞台设计:蒋志凌 叶皛

灯光设计:庄兆法 谢迪

多媒体设计:努尔夏提·艾合买提

服化设计:陆笑笑

作曲:黄磊

平面设计:刘盛元

道具设计:于非阳

形体指导:李朋杰

行政统筹:古韵

执行制作:张竞丹

宣传策划:鲁玥熠

营销策划:吕如惠

制作助理:邬宝妮 朱逸清

场记:张欣桐 唐昱颖

舞台监督:方佳祎 林焯欣

执行舞台监督:赵佳乐 云天

音效设计及执行:Yeung Zoey Wai-ying

摄影:尹雪峰

摄像:孙一刚

剧场技术支持:胡易非 徐干 管颖颢

(按姓氏笔画排名)


数字话剧《嵇康》演职人员

数字版艺术指导:伊天夫

数字版制片人:马静 沈倩

数字版监制:张璐 张松

数字版制作人:洪煦 徐晨子 庄兆法

数字版导演:小米

数字版美术指导:海琦 赵东新

数字版服装与人物造型设计:陆笑笑

数字版技术美术制作:吴锐 卜逸凡 隋盛远 夏晨辉

数字版市场宣传总监:王祎

数字版项目经理:伍泓涛 刘盛元

数字版技术统筹:李卫平 努尔夏提·艾合买提

数字版虚拟技术工程师:张洪伟 印帆 魏锡宇 郭卓林 鲍蕾 陈臣

数字版摄影师:韩庆祥 胡东杰 杨洋 李根 胡强 韩宇成 王琦琪 田晓峰 胡俊杰

数字版灯光师:刘斌 叶善虎 江涛 黄子烁 赵伟 庞祥

数字版收音师:陈旭

数字版剪辑师:尹屹 张万全

注: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批准号:20ZD22)阶段性成果。

编辑:六木

大舞美与表演设计研究
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国家中心任务及战略要求、积极开展中国舞台美术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的理论探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