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5月28日,SAGA光明之城宣布正式开启试营业。试运营当日,官方在全网播出了光明之城的品宣视频。
(资料来源:SASA光明之城视频号)
作为法国大型主题公园品牌普德赋(Puy du Fou,又名“狂人国”或“榉木山”)走出欧洲的第一个项目,自2021年签约至今,几经波折,三年打磨,终于面世,作为狂人国忠实粉的小编也第一时间前往体验,为大家带来最新实景观后感。
此次光明之城的奔赴之旅,我们其实抱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前往,所有担心来源于各大平台给出“差强人意”的内测反馈:
1、截至7月,《SAGA光明之城》与其对标项目《不眠之夜SleepNoMore》大麦评分分别为8.4和9.1,从资源体量和品牌背书来说,这应该远不是SAGA光明之城应该拿到的得分。
2、攻略平台上各种关于“避雷”“吐槽”“劝改”的观众评价。
3、因内测场次演出时长、剧情割裂等问题,光明之城开演第一周就引发“退票潮”事件,对剧场运营及剧目口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那真实的《光明之城》到底如何?我们在剧场进行2.0版调整后前往实地考察。
首先,带大家沉浸式感受一下期待值拉满的“观演前”环节。
购票准备|为深度体验《光明之城》“剧场+演艺+餐饮+购物”的一体化,我们选择了三档票务中最贵的“含餐票”。戏票规划了半小时为间隔的不同入场时段,从7月开始开放日场+夜场票。在官方发布的「入城须知」中我们看到对观众将要穿戴“红斗篷”的神秘预告。
抵达剧场|光明之城剧场由原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改造而来,位于商业娱乐中心徐家汇和漕河泾开发区的黄金节点位置,毗邻上海火车站,距地铁漕宝路站和高架路出口仅300米,距虹桥机场仅20分钟车程,是沪杭高速公路入上海市必经之地。剧场本身的故事性虽不及麦金侬酒店那么有戏剧色彩,从市场导流角度看,优势在于导流。
(改造前剧院外观)
我们抵达之时天色较晚,剧院外观已经亮起了灯光,高耸的外观设计,却有神秘之城降临的震慑感,但明确的“剧院”场景设定,让步入其中的人很明确此行的目的,就是来“看戏”。如果从此刻开始作为沉浸的起点,剧院赋予我们的角色认知感则过于清醒。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图片)
未看先饱|由于剧场需要分批次放入游客,所以按照订票选择的时间段抵达现场后仍需要在“候场区”等待一段时间——剧场入口的“奇遇餐厅”就承载了分流的功能。观众在此可点一杯特调,或者享用正餐,根据不同批次等待正式“入场”。
根据不同的用餐时长,工作人员会兑换不同时段的“船票/火车票”给观众,不知是否是随机分类派发,这将是我们入场的凭证。
餐厅有流动的演员与游客互动,用餐过程中有经典的《夜上海》演出,演员的着装告诉我们已经回到了30年代的上海,但是餐厅中播放着食客“监控画面”的LED屏又让人秒回现实,在时空的进与出之间,我们很难搞清楚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入戏,这样的细节或许换成一个配合门票的“登船时刻表”会不会更加沉浸。
因为没有剧情的体验与铺垫,用餐过程就只能成为“美食分享会”,即无法得知四道料理与剧情的关联,也无法成为剧粉的社交和交流剧本的文化空间。
终于,在一段游离入戏的准备阶段之后,我们步入了正片。出于对剧场内容保密,我们的手机也被暂时“封锁”。经历近2小时入戏体验后,完成了此次光明之城的“冒险体验”。据二刷观众反映,相较1.0内测版,新改的剧情已经没有“抗日爱国”主题,取而代之的是“爱情寻宝”故事线,叙事逻辑相对清晰但是放到2小时的时空中依然显得单薄。
从小编的亲身体验,除了剧情之外还有三大疑惑之问:
一问:“我是谁?”——观众角色定位之惑
从官方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剧场对游客身份的定位有不同的说法:一是,披上红色披风后,我们将以隐匿的身份开始冒险之旅;二是,定位为“演员”,被赋予第一视角体验;三是,定位为“导演”,在不同的路径抉择下看到属于自己的内容。
(资料来源:@光明之城官方介绍)
而实际体验后,我们真实感受到观演角色定位更像是“半个剧本杀玩家+半个演艺观众”的结合体。“披风人”的身份并非隐匿,玩家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闲聊甚至调侃。作为“演员”我们与真实演员的互动很少,对剧情的参与不够深入,观众对角色认知飘在“时空的参与者”和“时空的旁观者”两者间的模糊地带,造成了很多“出戏”的机会。
(平成文旅梳理制图)
二问:“我在哪?”——场景叙事割裂之惑
跨入光明之城,切实能感受到剧场设计的丰富与宏大,据官方数据显示,在46000平方米的剧场中,涵盖了50+电影场景,24000件道具。当中涵盖了西洋酒馆、中式酒窖、吴王水晶宫、和风武馆、法式剧院、中式茶馆、戏院评弹、非遗皮影商店、上海怀旧里弄街巷、水下宫殿等等,多种中西元素结合呈现的场景,可以从官方场景图中感受其丰富多元:
整趟体验最大的亮点与惊喜在于室内剧场中打造的长达88米的1:1实景船舱和火车,通过与狂人国看家技术的结合,以动态平台组合搭建还原了逼真的火车、轮船行驶状态。
光明之城的场景精致度、规模体量都做到了天花板级别,但是为何让消费者发出了“通篇像男主角带旅游团,走马观花看完了全程”的感叹呢?从网友整理出来的一个动线图也许可以更直观地感受。
纵观整个剧目采用的是线性叙事结构而非分散平行结构,因此场景与场景之间就变成“时间先后逻辑”的强关系,这对剧本逻辑铺排和转场设计的巧妙性变成大考。但在亲身走访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几大卡点:
转场之间基本依靠“一扇门的选择”来过渡,剧情的推动交给“任意门”,这似乎是“盲盒剧场”的主要方式,是否适用于追求整体叙事的“沉浸式环境剧场”?
房间大小是远中近景“镜头语言”的直接载体,如果在所有的远景、中景、特写环境中均采用一样体量的内容填充,那如何制造故事的跌宕起伏,如何能构建游客的“情绪链”,如何在抑扬顿挫中将最终章推向高点?
考虑剧场的空间体量和游览2小时限制(正式版本为3小时),以及运营流动性问题,如何优化主线与支线剧情体量和内容结构,才能在这精置的剧场群中避免匆匆一览?
三问:“我做什么”业态联动之惑
根据光明之城剧场的规划,总体项目定位为“沉浸式文化娱乐综合体”,剧院围绕1台大剧+餐饮+文创商业打造了衍生业态组合,是当下大多数演艺项目标准的组合模式。
首先从餐饮业态来看,剧场共有三大用餐点位,分别是酒吧、餐厅、咖啡吧。走访当天,只有酒吧和餐厅有观众用餐,出口咖啡厅基本无人停留。侧面反映出餐饮板块在点位布局、功能衔接上存在的几个矛盾:
2楼奇遇餐厅+酒吧——定位为“沉浸式餐秀”,如何把演艺和用餐有机巧妙结合起来就是重中之重,毕竟很难有人专门为了一餐法式料理前来消费。而餐厅设定在了正式大剧之前,故事要么锁定前序篇章,要么做衍生迷你剧也许能完成业态使命。但就目前版本的老上海KTV餐秀来说,很难预埋游客情绪或者为故事引入做好铺垫。
1楼咖啡吧——从区位上来说,剧场方应该是希望观众在经历了2—3小时的行进式观演后,将其作为休息时间+社交空间,剧粉们可以在此互相探讨故事,交换彼此选择路线,顺便带动二次消费。但由于目前版本剧情的单薄和支线的稀少,走出剧场后观众多是一脸错愕,以及对匆匆结局的抱怨而非对剧情的探讨,更别说坐下喝杯咖啡慢慢回味。
其次是二消文创业态,观剧结束后穿过一个喷泉水门就会进入文创“商摊”——在出口通道中搭载的销售柜台。路过的观众会看一看商品内容,但真正动手买单的较少。
“光明牛奶”小屋是文创区陈设最精致的点位。作为上海本土老牌牛奶品牌,其故事背景也和光明之城所设定时代吻合,算是丝滑植入。但此处仅仅做到“品牌展示区”而非30年代老牌牛奶文化体验场所,也相对可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文创商品主要基于剧场一套主角IP形象进行设计,元素包括人物卡通造型、光明之城VI、剧场元素标识等开发不同系列产品,品类涵盖较广,从盲盒玩具、生活周边、家具文创、精品首饰、红酒礼盒等一应俱全,涵盖了近百个SKU。纵观二消,仍然看出对目标消费者定位的模糊,对上海本地人来说,具备狂人国品牌特色及文化差异的创意产品不多;对于外地人甚至国际游客来说,具备在地化特色的产品也不够鲜明。如何真正实现这场大剧的“内容带货”也是对运营方的考验。
SAGA光明之城官方信息显示,原定5月28日开始到6月17日为试运营期,但根据官方售票窗,整个7月依然为试运营阶段。而最新的票务还上线了“暑期亲子票”,持续至8月31日。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在市场,但是就试运营来看,失望大于期望。
赖莎
平成文化创意CEO
平成文旅创意研究院院长
《文旅求是》创刊人及总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现任理事会理事
中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资料来源:爱企查显示SAGA深光之光明之城的投资利益人关系图谱)
(平成文旅梳理制图)
(平成文旅梳理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