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峰:数字时代~戏剧的边界

文摘   2024-12-23 21:40   上海  





2023年12月19日-20日,CISD第十届国际舞美大师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以“剧场空间与视觉隐喻”为主题,邀请到西班牙著名舞台设计家阿方斯·弗洛雷斯(Alfons Flores)担任主讲嘉宾,同时还邀请十三位国内著名舞台美术家、导演、学者参与主题讲座与学术对谈。


12月20日,中央电视台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电视美术委员会主任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慕峰以《数字时代戏剧的边界》为主题,结合数字时代的电影、电视、戏剧三个方面的探索实践,分享阐述了“戏剧的边界并不局限在舞台上,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领域、行业、时间、空间中”的观点。


✦✦✦


《数字时代戏剧的边界》

慕峰

▲慕峰讲座现场


今天的讲座同步线上直播,有很多学生、年轻人在网上观看,也有很多同行在看。我们学戏剧,在现实中有什么意义?戏剧就像一颗种在心中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合适的机遇、条件,就会生根发芽。因为对戏剧的热爱,我一直想把戏剧融合进实际工作中,但是之前在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并没有合适的契合点,直到近几年我开始做数字影像的探索实践。今天我把摸索的经验、相关案例与线上线下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在数字时代,数字的边界、戏剧的边界不仅仅在舞台上,可以发生在任何行业、领域、时间、空间中。论坛主题是“剧场空间与视觉隐喻”,那么如何在电影中融入戏剧的视觉隐喻?以舞美为根,我们要从这个根上去做拓展。


▲环幕电影《佛陀》视频片段


类型:环幕电影

名称:《佛陀》

导演:慕峰

视效总监:姜维斌

舞美设计:慕峰

灯光设计:刘杰

服装设计:邓筠

化妆造型:李娟

演出时间:2016.5.30

演出地点: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

出品单位: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这是给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做的环幕电影《佛陀》,它不是传统的电影,画面都带着戏剧的光影,包括表演的调度也是戏剧的方法,在电影中如何运用强烈的隐喻?这是我的一个尝试。


南京大报恩寺在2008年发现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佛顶骨舍利,后来供奉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中。当时他们想做一部中国人对佛教解读的片子,找了很多团队,竞争很激烈。该用什么语汇进行解读?我们团队用了四个字——“凡人佛陀”。甲方问在我们心目中佛陀是神,怎么是凡人?我说他是神,但是从我们对佛教的了解,在看了很多资料之后,我们发现他是个哲学家,他对世界“空”的认识相当于数学界的“0”,这种理解与阐述得到了甲方的认可。甲方希望能用一种世界的语汇来表达,因为这不仅是给中国人看的,更是给全世界人看的,让他们看看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



这是开场的画面。印度人认为世界是建立在大象身上的,我们就想乔达摩·悉达多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国是不是可以在一个象征的、写意的大象背上,所以我们构建了这样的场景,开头就从俯拍的全景画面一下子推向佛陀诞生的画面,非常壮观。



这个画面呈现的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新婚大典。作为舞美设计,我对画面有敏锐的感触,既然要用世界语汇,于是就联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欧洲油画的那种光影、色调、质感,整体呈现不局限于印度。



学戏剧的都了解一个场景要多种组合、不同变换,运用到电影里,就是这个大象的喻象。这是乔达摩·悉达多夜出宫门的时候,我们把婚礼那场的大象调转了方向,形成这样的组合。这在电影里是不允许的,但是在戏剧里这是新的元素、不同的组合。


昨天有位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问我,在你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大家在工作中要去面对的,对于突发状况怎么处理?大家更关心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佛陀》拍摄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要用世界语汇来讲,所以演员来自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几百人的团队,在拍摄第一天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舞美、场景、演员全都到位了,马上要开拍时,男主角的眼睛却受伤了,在戴美瞳的过程中他的眼球被助理的戒指划到,眼睛无法睁开,一睁眼就流眼泪。我是这部剧的导演,当时十多个国家的人,语言不同、信仰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首先安抚大家,大家看到的上面这个画面就是我正在安抚大家。第二是想应对的办法,因为项目必须要在13天内完成,当时在中影订的棚,下面还有别的剧组要进入。我们当时考虑了好多可能性和应对方案,比如能不能在其他地方迅速搭建别的场景?如果男主角的眼睛好不了,能不能调来备用演员?好在三天后男主角的眼睛好了。



上一个场景的柱子,挪到这个场景是这样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妻子看着他离开家时悲痛欲绝的画面。影片按照戏剧的手法拍摄,有假定性的存在,观众就会认可,不会认为是偷工减料。


戏剧不必非要有一个大的舞美场景,对于真实的环境是不是可以营造戏剧性,可能是一束光,可能是一种构成的组合。但是这里呈现出来的是戏剧性,跟传统的电影不太一样,所以戏剧性不见得非得有一个舞台。



同样一个斜坡形成不同的组合,调换角度用的是草原的画面,再下面这个斜坡又变成了雪域高原,这个斜坡非常大,戏剧的假定性帮我们节约了成本,又完成了视觉的呈现。



真实的森林打造出来之后,我们把影调做出带有一点复古的感觉,从森林中找一束光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真实环境里,我们也可以追求戏剧性。现在影视行业发展蓬勃,将来也会有很多学生从事影视、网剧、新媒体等各个行业,《佛陀》是我大概八年前做的项目,给大家做个分享。


四年前,中央电视台成立了一个国家重点数字实验室,我和实验室的同事一起做了一系列有关舞台剧、音乐、舞蹈的创作项目,《陈树湘》就是其中一个。这部片子从演员到位到现场拍摄只有3个小时,不像我们做戏剧有几个月、一年、两年的时间去创作,电视台做节目经常是只有一两个小时,现场创作、现场拍摄。对于这种电视节目,是不是也能找到戏剧性,找到独特的艺术表达?我们可以做另一种尝试。


▲《陈树湘》视频片段


以前电视台做节目要讲一段历史时,要不就放一段历史影片资料,要不就请主人公现场进行讲述。这是建党百年重点宣传的节目,我们想把历史故事和讲述人用一种新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历史故事里血腥的战场场面用一种影视化的手段表达出来,我们用戏剧化的间离和假定给它瞬间建立起来,但是又不能突然从影视化转换成戏剧,那样会显得非常突兀,于是我用一颗子弹完成戏剧的间离效果,把真实和虚拟、假定完成。主人公从医生变成了讲述者的身份转换,也得到了很多领导和观众的肯定,他们觉得这种尝试非常有新意。



这是拍摄的现场,就有几台电脑、几个小屏幕,但是使用了最新的XR拓展影像去做,可以把有限的空间拓展为无限大,呈现出一个非常残酷的战争画面。这是戏剧与电视的融合,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数字时代的戏剧如何变革?戏剧舞台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当下的互联网新媒体、数字科技,AI智能将为戏剧艺术带来怎样的变革?为了践行国家文化演出数字化战略,近年来,央视网联合国家大剧院及国内优秀院团将许多优秀剧目数字化,放到网上进行展播,但网上传播戏剧的效果常常不尽人意。我们也在思考,为何这么好的剧目反而没有短剧的播放量高?


作为中央电视台长期的合作单位,中国(北京)星光新视听产业基地搭建了一个XR摄影棚,尝试探索XR数字影像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上的创新与应用,并成功举办了2021年刘德华出道40年抖音直播,这场直播达到1亿人在线观看,成为当年新媒体传播的现象级演出。我参与了这个节目的前期策划,在直播现场,我看到了抖音后台一分钟几百万的实时人数在网上观看,对于我们戏剧人来说太震撼了,做一部戏花那么长时间,能有多少人看、多大的传播?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关注。



为什么经典戏剧在网上看的人少,甚至免费也很少有人看,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我看到英国NT戏剧《萨勒姆的女巫》。当时我是在人艺剧场看的,这部戏时长3小时20分钟,对我来说太震撼了,并不是舞美带来的震撼,而是它采用了一种数字影像技术,用一种新的二次创作形式让我感受到了戏剧表演的震撼。并不是戏剧录制下来就没有力量,而是可能解读的密码错了,我们需要二次创作,需要用一种新的语汇去表达。它并不是一部优秀的剧目用很多机位同时录制就可以,中央电视台也有很多的空中剧院,也有很多转播,但是我看完这个剧以后找到了方向,必须对剧目进行二次创作。


▲戏剧电影《麦克白》宣传片


基于此,我们中央电视台就想和北京星光集团,以及专业团体合作一起创作一部适合在网上传播、在新媒体渠道传播的剧目。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与剧团合作又会落入传统模式,导演、舞美、灯光一系列都是传统化的运作,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创作、新的结构、新的架构,所以我们组建了自己的团队。至于为什么选择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我们既要弘扬中国文化,也要拥抱世界文明,这是整个国家的文化定位。同时,也因为《麦克白》是一部借戏剧之眼探索人性深渊的经典戏剧作品,也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和挑战性的戏剧作品之一。



大家反复说经典剧目的当下解读,怎么解读?我们开拍之前做了一些尝试,但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直到有一天我在XR场景里,当时技术正在调试设计,现场空间瞬间变为网格线,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一样,那种震撼感袭来,带有强烈的冲击力,让我对现实产生质疑,有了新的触动,我们生活的空间是真实的吗?。《麦克白》的视觉隐喻是什么?它的核心就是人对欲望的掌控,欲望是看似能得到,又瞬间没有的东西。我一下找到了这种感觉,找到了我们当下的解读方法,也是我们东方人的一个哲思,“一切都是空相”,这个“空相”是不能说出来的,而是要用视觉呈现出来的。


在实际创作中,我们需要换一种语境,要重新梳理观演关系,重新解构表演体系。在传统戏剧演出中,演员的表演和台词要夸张得多,但是影视化的拍摄镜头,要推近景,这种演出就让观众觉得很假,无法打动观众。数字戏剧不是给现场的观众看的,而是给镜头前的观众看的。



传统戏剧需要有实景,但是戏剧电影没有实景,一切场景都是数字化的,甚至比传统戏剧的实景还要大、还要恢宏、还要有戏剧张力。数字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数字时代,你就不可能去实现这些场景。



《麦克白》中最典型的就是三个女巫的形象,不同的导演、不同的剧目对女巫的解读也会不太一样。大家都知道,三个女巫对麦克白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理解的女巫既是女巫的化身,也是欲望的化身,也是麦克白的化身。欲望是变化的、涌动的,我们把女巫的形象和欲望做一系列的变化组合。从数字影像来说可以不需要吊杆,不需要任何东西就能呈现无穷的画面,因为要保留戏剧的假定性,所以我们保留了舞台吊杆。


▲点击观看视频


比如这个场景,像一些巨大的石块飘在空中,它会随着剧情的进展而变化。同时,它又象征着女巫,当它炸开之后,我们的镜头可以转成俯拍,就像欲望之眼。这是传统的戏剧舞台上,观众不可能看的。我们多一种呈现视角,表现力就会更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被欲望吞噬的感觉,这种震撼力远远超越了传统戏剧。但它又是很戏剧的手法,我们只是多了一个维度、一个视角。



刚开始麦克白以为权力很容易得到,杀两个人就可以,但欲望一旦得到释放,地狱大门也随之打开,他就不可能回头了。所以后面他崩溃了,看见各种幻象。这里如果是传统戏剧舞台呈现,就是后面屏幕投个影,或者做一个剪影、做一个灯光来展现幻象。而数字影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石头的不断堆叠与变化,来传递地狱恐惧的感觉,用光影场景营造氛围,给观众带来极其震撼的观感。但光影的变化又保持了戏剧的假定性和张力,把人物内心的痛苦、纠结、彷徨和恐惧都表达出来了。



石块降下来之后,又形成了舞台帷幕的感觉,帷幕上带有很多绳索。后面缝隙中有光影绽开,相当于欲望在生长,这在传统舞台上也能实现的,但难度非常大,对我们来说就是在它里面加一种数字光,就能呈现出像岩浆蔓延、欲望生长的效果。


▲点击查看视频


戏剧的换幕一般在场与场之间大幕开合或者灯光暗场中完成,这容易打断观众的情绪。这是王子看到他的父亲被杀,他要赶紧去躲避的场景,这个定点光变成了天上的一轮太阳,又瞬间变成日食,表现出整个王国陷入黑暗之中,随后又马上转场到老人和守门人对话的场景。一个镜头完成了戏剧幕与幕之间的衔接与场景切换。它的戏剧张力没有丢,又有数字化的特性,这就是科技为内容服务的展示方式。



我们觉得人人都可能是麦克白,是你、是我、是我们现场的任何一个人,所以结尾,这个剧目完成了从传统剧目的呈现到女巫瞬间穿越的解读,女巫跑到拍摄现场来,在工作人员中寻找麦克白。传统戏剧不可能瞬间完成这种转换,让女巫从那个空间到这个空间来,这种冲击力非常强。


之后首映,我们会有一个让现场观众参与的小环节,可能让观众说一句话也融入到我们的戏里面去,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麦克白,这就是我们当下的一个表达。


我们还有一个想法,未来可能通过程序设置让观众,甚至网络上的人,把自己的欲望打在我们这个剧上,形成互动。你会看别人的欲望,别人也会看到你的欲望,这也展示了当下网络新媒体传播和传统戏剧表达的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对《麦克白》的当下解读。



一切内容都是为表演、为演员去服务的。如果人物立不住,观众就会出戏。戏剧电影比传统电影更有张力,表演是要时刻变化的,镜头推得越近,演员的表演反而越需要收着,所以对演员的挑战特别大。比如这个场景,麦克白杀完人之后,他特别恐慌,麦克夫人的表情反而是那种很果决的,这里演员眼神的表演我觉得基本达到我们想要的那种感觉。


▲点击查看视频


舞美与戏剧的整体设计,有时候两者之间会产生矛盾。这是我开始最满意的一个画面,但最后我自己把它否定了。因为我站在一个导演的角度,这里的情绪推进跟前后表演接不上,人物的情绪会出戏。所以我们需要站在一剧之本上,站在人物的命运上去考虑,它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实际上,我们在创作中反而要把科技放到后面,一切都是为人物去服务的。


结语


戏剧的本体是人物,打动人心的力量还是人物之间真挚的情感。而这,是任何科技元素所不能替代的。只有扎根戏剧本体,戏剧才会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数字戏剧不止于戏剧,这是一场舞台科技的飞跃;更是一场戏剧观念的变革。纵观历史、艺术的发展,是在不断地打破原有的边界,在融合借鉴中前行。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在开始的时候总要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在数字戏剧的艰辛探索实践中,希望能得到更多戏剧界、影视界、数字科技界等不同领域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文字整理:张丽佳

摄影:张吉才

责编:张丽佳





















大舞美与表演设计研究
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研究》,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国家中心任务及战略要求、积极开展中国舞台美术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的理论探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