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漫谈丨董铁柱:杜甫为何长得“壮”

文化   文化   2024-11-16 08:03   北京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大约是《乐府诗》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句诗。哪一个中国人在小时候贪玩之时,没有被父母或师长用这两句诗谆谆教导过呢?诗中提及两个重要的年龄阶段 —“少壮”和“老大”,不过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少壮到底是多大年纪,老大究竟又是怎样的年龄段。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何谓少壮,何谓老大,那是众人皆知的。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少壮的概念并非不言自明,至少把顽皮的小孩子视为“少壮”就多少有些不太合适。

▲ 杜甫草堂

少壮的定义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我们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壮游》。《壮游》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一般认为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卧病在夔州时所作,当时杜甫已经五十有四,迈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很多人把杜甫的这首诗视为对自己大半生的回忆,诗歌始于杜甫幼年学诗,接着讲述了年轻时漫游吴越齐赵的经历,年长后仕途的沉浮与失意,以及经安史之乱而滞留巴蜀的生活。

只需要粗略地浏览一下《壮游》全篇,大家心头就可能会马上涌现一个疑惑。在这首篇幅颇长的诗歌里,有近一半的内容写的是遭遇安史之乱后的经历,甚至还写到了自己客居巴蜀的日子。杜甫在巴蜀的日子是和草堂紧密相连的,广为流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我们塑造了客居四川时杜甫生活的固有印象,那是穷困的、狼狈的、落魄的……这也是为何后世的我们一想到杜甫,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饱经沧桑、困窘不堪的老者形象。于是,我们的问题就出现了:杜甫为何把已然“老无力”的自己受一群小朋友欺负的遭遇都视为“壮游”的一部分?如果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毫无疑问是壮游的写照,可是“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意味着诗人处于困境,似乎根本就看不出何处有“壮”,何处是“游”,那么,究竟什么是“壮”,什么又是“游”呢?



杜甫的《壮游》虽然洋洋洒洒数百字,但是其中最关键的字只有两个。没错,那就是诗歌的标题:一个是“壮”,另一个是“游”。要试图解释杜甫为何把安史之乱后自己潦倒的晚年生活都归为壮游的一部分,就需要先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

也许有人觉得“游”的意思无须赘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古代,“游”并不等于现在所说的旅游。我们绝不能望文生义地把《壮游》中的游等同于游玩。之所以说不等于,是因为一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大家都知道《论语·里仁》中孔子的名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需要离开家人,离开故土,从这一点来说,它和现在的旅游有一点相似。可是,当古人们离开父母踏上“游”之路时,他们并非是为了纯粹的游山玩水,游子的肩上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 —学习。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得很清楚:“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游与居相对,是离开固定的住所;游子离乡是为了找到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因而才有《孟子》中“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叹。《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跟着孔子这样的圣人学习六艺,应该是一种无法向他人述说的独特体验吧。游不仅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就算在看起来并不那么重视学习的道家思想中也地位显赫。在《庄子》中,有两篇的篇名出现了“游”字,这就是明证。开篇《逍遥游》中的“游”,当然不是指北冥之鱼在游泳;根据司马彪的说法,这是告诉我们逍遥无为的人能“游大道”。因此,这里的“游”也是一种对“道”的体验。司马彪的解读与《庄子》“外篇”中的《知北游》相呼应。《知北游》说的是“知”向北“游”于玄水之上,遇到了“无为”等角色,一步一步地探讨了什么是道。这明白地告诉我们“游”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位列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所记载的,正是唐僧和几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们显然不能把他们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当作是一场旅游。

因此,在杜甫看来,从他七岁“开口咏凤凰”开始,一直到住在被秋风吹破了的茅屋里,自己一直是在学习,一直是在成长。可是,在成都的漂泊岁月里,杜甫分明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后期,属于只能徒伤悲的“老大”范畴,这时候的他还能“成长”吗?按照我们的常识,该努力的难道不是“少壮”者吗?莫非学习和成长,不应该只属于“少壮”的年轻人?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 —何谓少壮?或者说对写下这首诗歌时的杜甫而言,究竟什么叫作壮?《礼记 ·礼运》有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论语》和《礼记》一样,也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少、壮、老三个时期,《论语 ·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如果按照《礼记》所言,那么“壮”就意味着一个人还处于可以为君王所用,可以治国平天下的年纪;如果按照《论语》所说,那么“壮”者怀有和他人搏斗的冲动。如此说来,杜甫之壮可谓兼而有之。我们似乎可以把杜甫之所以用“壮游”为诗题,解释为杜甫认为一方面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是在为了治国平天下而不断学习,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从孩童到老年都不忘与命运作抗争。

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幸次郎在论及杜甫时指出:“在那个时期,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划时代的人物,那就是杜甫。”吉川幸次郎的评价敏锐地捕捉到了杜甫的自我定位:在杜甫的眼中,自己是一个不断在进步、学习、成长和斗争的诗人。因此,杜甫才会觉得自己始终处于“壮”年。和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这正是诗圣杜甫的独特之处。

众所周知,杜甫和李白齐名,两人也拥有深厚的友情。可是,若以杜甫为参照物,李白则过于“少”了,或者说,李白一直没有真正长大,“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气概散发着浓浓的少年意气。当李白还在从老奶奶那里领悟到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时,差不多年纪的杜甫已经“开口咏凤凰”了。相传汉朝思想家扬雄在以《易经》为范本而撰写《太玄经》的时候,梦到了凤凰 —咏凤凰正是有治国之心的象征。而一开头就把自己和扬雄相比的杜甫,也以此表明了自幼就渴望仿效圣贤的决心。也就是说,杜甫觉得自己七岁开始就没有了那种单纯追求玩乐的幼稚,已然早慧进入了“壮”年。以“为往圣继绝学”而闻名的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曾说,追求儒家之道的人是没有少年的。张载所言与杜甫对自己的描述遥相呼应:两人均自幼就明确了自己所怀的理想和所负的责任,从而不会沉迷流连于孩童的嬉戏之中。

纵观杜甫在《壮游》中所述的经历,其游迹所至凭吊的无论是吴太伯还是越王,抑或是贾谊还是屈原,都是能够治国平天下或是试图治国平天下之人,而并没有陶渊明这样的隐士。即使到了安史之乱,他依然是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觉得国家的灾难同样可以砥砺自己的君子操守和情怀,让自己继续成长,觉得自己仍旧肩负着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到了该“有所终”的老年,到了应该被照顾的年纪。也就是说,自幼至老,杜甫都觉得自己处于“壮”年,年纪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数字而已,而“壮”则是内心主观的追求。在他的心中,以七岁为起点,在前行的道路上未曾停歇,不管多么苍老,无论怎样落魄,壮心不已,游学不止。这也正是对曹操名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另类回应吧……戎马一生的曹操在观沧海时何尝不是依然在壮游?!

如果说李白属于没有长大的一类人,那么同一时期的孟浩然大约就可以被视为“未老先衰”的代表。“老”也是一种心态,与实际的年龄也没有必然的关联。当孟浩然发出“不才明主弃”的感慨而选择隐居山水之间时,犹处于四十不惑的年纪,比写《壮游》时的杜甫年轻得多。可是,屡次求仕而不得的孟浩然已经决定了放弃。寄情山水固然可以被理解为放弃名利的潇洒,但同时抛下的也是作为士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不断求道的弘毅。相反,杜甫即使在夔州卧病之际仍拒绝认“老”,他用“壮游”二字,完美地诠释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里仁》)。这样一次从头到尾都激情洋溢的人生旅程,从古至今,试问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4年第11期

订阅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5《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邮购电话】

010-63265380(伯鸿书店)

注:每册定价15.00元

【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2-271

【网络订阅】

伯鸿书店、杂志铺、牧狼人、时尚迅达等京东、微店、抖音各大平台均有销售

----------------------------------------------------------------------------

微信号:wszs181

QQ群: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wszs@263.net.cn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



 

 • end • 


文史

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

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


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

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


《文史知识》(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69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271)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M627)




终审:张继海      二审:赵晨昕

     统筹 制作:Roc Smi    


扫码订购《文史知识》

中国邮政商城的“文史知识”二维码


伯鸿书店微店

《文史知识》杂志购买二维码


文史知识
1981年创刊,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宗旨,作者队伍荟萃了全国一流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