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临近,又是一个做活动就好比搞自己,不做吧全行业又在狂欢,做不对不做也不对。
这不只是培训行业,目前看其他行业也差不多。
其实做活动本没错,但是一定要有数据的支撑,什么是数据,说白了就是你工作微信或者公众号的好友量或者粉丝量。
双十一的本质其实就是让利+消库存。
对于培训行业来说,参与进去无非就是借着这个机会合理降价而已,给那些因为价格敏感的客户一个台阶,涨价不能一直涨,让他们能进来也是给自己机构一个机会。
这就是我说地放得开。
我知道培训行业很多机构老板是老师出身,情怀很重,甚至以不做活动为荣。
只要不跟钱过不去,我是支持这种做法。
情怀值得尊重,但从机构运营来看,当一个机构的数据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不同等级客户,像常说的A.B.C类客户。
我可以说大部分机构其实都是在吃A类客户,也就是他刚好需要,你刚好能解决他的需求,甚至需求都不是竞争来的,纯粹就是离得近或者没有竞争。
但是还有些客户是有需求,但资金或者时间或者距离都是他考虑的范畴。
我们把这类客户称为B.C类客户,这类客户成交周期较长,所以没有一个主题去链接他,那么就是他自己想明白来找你。
我经常建议如果数据OK,那么一年两次活动一定要做,上半年一次和下半年一次。
之前我自己团队是一个季度做一次,这个选择主要看自己没被成交的BC类客户有多少。
说白了,就是对数据精准运营,不浪费机构的营销费用和销售的付出。
那么何为坐得住?
经常被问到销售人员怎么做业绩,其实销售人员只要每天稳定做一个动作,那么剩下的就是心态问题。
稳定的动作是每天进意向客户数据,只要每天有意向客户聊,就一定可以有单,成交量跟基数有关,但稳定的动作需要负责人亲力执行。
剩下就是心态了,其实不管什么行业,只要是做销售,在解决了前端进量和标准业务动作,剩下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这个心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毕竟心态这事不好说,看大家怎么看。
干销售的老炮都特别喜欢一首歌:总有一天等到你。
开始我也是很好奇,你说好听也得看人,可能就是这个名字谐音,毕竟干销售的就得抱着总有一天等到你的心态。
后面我在网上无意看到了一个关于总有一天等到你的段子,说台湾一家棺材店的广告词就叫:总有一天等到你。
我当时脑袋一震,这就是最好的销售心态,不管什么行业都如此,前提是销售基本工作要标准。
关于这句广告词我就不过多分析了,其实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我估计有非常多的版本。
所以一家机构或者企业,平时要坐得住,要稳定进数据,现在只要是线下能卖出去的产品,各大平台都可以做内容去获取客户数据。
而客户数据沉淀到一定量时,就要通过主题活动去激活,把数据转化最大化。
虽然这些年难,但相较其他行业,培训行业在当下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类目,你看看线下具备上街直接引流,就能转化高客单价的项目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