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团队负责人,你是不是经常被团队成员那些稀奇古怪的行为和想法而困扰,教学老师觉得营销过重,销售觉得价格没优势,行政前台觉得钱少事多,甚至后勤阿姨都可能唠叨两句:你应该这样做?
培训行业是典型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行业,每天跟不同岗位人员接触,会消耗大部分精力,属于内耗非常严重的行业。
如果你机构有点规模,也就是各部门都成型,你需要解决跨部门协作,如果规模较小,那你就需要自己承担缺失部门的工作。
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团队规模,这种高频工作模式就注定了你每天地工作量,不是在一个领域深耕。
不属于解决完问题就可以在以后避免,而是每天重复的在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行业特性,也是培训行业这个职业的劣势。
我自己经历过教学,后勤,销售,市场,再到运营,都是负责人,单个部门管理其实事情没那么多,但是到运营负责人这个角色时,问题就来了,你很难让各部门相互理解和支持,这还是我在各部门都经历过工作流程,如果是空降那种,几乎就是各部门对着干。
大家都知道,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最大的能力就是能让团队的劲往一处使,这就涉及到沟通能力。
我见过那种用岗位等级压人干事的 ,这种情况想要拿到结果,在培训行业很难。
除非是大行业,那种你可以左右他生活质量或者前途才行。
而培训行业作为一个小众行业,对于员工来说换工作本太低,你跟他们对着杠,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损失还是你比员工大。
那么像这种运营管理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的呢。
如果从社会角度看,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他的烦恼会少很多,因为他能理解别人的不容易,这个放在运营机构角度也是可以,但如果过度理解会导致团队没有狼性。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建议用切换身份, 也就是在原本的身份上加一个部门身份。
当然了,基础核心是一个服务者的身份。
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团队想要有生产力,绝对不是靠你一个人的能力,而是合众人之力,去把负责人的想法变为现实。
也就是说他们在帮你做事,只有你的想法能实现,价值才能体现。
不管是个人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我们要明白,结果需要过程,而过程需要微调,这个微调的人,只能是最明白结果的那个人才行。
有了权威的身份,和服务者身份,你就具备了恩威并施的能力,你需要的就是进入他所在岗位,你理解他,鼓励他,调动他。
举个例子。
一个老师是很难理解营销的,因为老师务实,而营销务虚,学员越多,为了跟老师拉近关系,尤其是家长,言语间都会透露出老师教学很好,那么你让一个老师去理解营销是很难的。
但是老师教学再好,没有人帮他做包装宣传,知道的人就会少,那么价值就得不到最大化。
而当老师教学好,营销也好,没有好的成交手,那么流量来了也承接不住,所以销售会认为他的能力就非常重要。
而当前面3个岗位状态拉满,行政工作垃圾,那么每个岗位都会觉得很委屈。
这个时候一个具备共情能力,懂得恩威并施,还能站在各岗位去调节工作的负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行业进入后疫情时代,坐着把钱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大家都认为不好干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一批卷王来拉高门槛,不止培训行业,其他行业也一样。
往 期 精彩
*关联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