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振|周文芳:头一次,书籍喂饱了我

文化   2024-11-16 19:52   江苏  


桃李争妍的时令,浑身倦怠而懒散。正值假期,甚是无聊,计划到县城新华书店踅摸几本闲书,打发休闲的时光。
走在阔远而疏朗的街道上,远远看见砖瓦结构的灰色建筑,白色与浅黄,点缀其间,沿街一侧窗体通透,在一片门面中格外显眼,引人驻足。
走进书店,光线柔和,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香的交融,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高耸至顶的书架上排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籍,从古典到现代,从文学到科技,从哲学到艺术,让人目不暇接,心生向往。
书店的员工正热情地推荐读物,一张熟悉的面庞映入我的眼帘,只看了一眼,就润湿了眼眶。是她,我的好友,几年不见,原来她在书店工作。我俩拥抱、寒暄。
好友递给我正在热卖的张贤亮的《灵与肉》。
看着此书,心中暗想:这本书太珍贵了,它不仅是最新版本,而且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宁夏第二届文学艺术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电影《牧马人》,当时,这部影片一经上影,一票难求,轰动一时,万人空巷。
“钱不太够,恐怕买不起,我能带回家看吗?”我略带窘迫地问。
“可以,我还是有这个权限嘀。但要注意保护好书,不能皱褶,不能弄脏。”她爽快地叮嘱。
“没问题,一定会‘完璧归赵’!”我开心地应答。
喜滋滋地抱着自己心仪的书,走进家门,顾不上唠嗑,更无心交友,只想埋头读书。




独坐家中一隅,静静地感受主人公内心流动的情愫,慢慢欣赏人物间的矛盾与冲突。书中细节的铺垫、角色的成长,一次次触动我内心的共鸣,自己似乎与书中人物共享人生旅途。虽囿于一时、一地,却能轻松欣赏四时美景,了解各地景观山水,足不出户就拥有了独属自我的“诗与远方”。
渐渐地,我成了书店的常客。
好友虽步入职场,但对书籍的爱好、对知识的诉求及探讨的冲动,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分外浓烈。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她就是我的“书搭子”。
除了借阅,我俩会一起探讨主人公性格是否丰满,会交流情节设置是否巧妙,会讨论环境描写是否精彩。在互动与交流中,即使随意,也有灵感的荡漾;哪怕散乱,也有思维的交锋。在信息碰撞的流里,不断获得深度思考和自在表达。
想想小时候,想借画本《草原上的鹰》,眼巴巴地跟在同学身后,软磨硬泡才能排上借书的长队,有的被排在课间,有的被排在中午,我则被排在晚上。
哎,出生在60年代末的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年到头难得吃几顿白面,父母哪有闲钱给孩子买书。
后来呀,生活富裕了些,县城也盖起了图书馆,自己也办了借书证,可是,一周只能借一本书,要干等一周,想想都熬人。
头一次,书店的书籍喂饱了我。
我可以,尽情地读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尽兴地看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恣意地翻阅贾平凹的《浮躁》《废都》……
想看谁的书就能随便看,想读那位作者的作品,就能一本不落地读完,随便挑,随便选,想借几本就借几本,这里,真像自家的私人图书馆。
徜徉在书海中,怎一个爽字了得?!


周文芳  运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荣获国家级写作特等指导教师、运城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运城市优秀班主任、高考优秀任课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91年开始参与并研究汉语语汇学,独立完成《教育谚语》,合作编纂了《中国谚语大全》《新华语典》《歇后语辞海》《语海》等辞书,发表文章及论文80多篇。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倡导“栖于诗,行于思”的语文生活 主打栏目:同题共振。投稿信箱:670702856@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