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飞峙大河秋,易水萧萧驱马牛。挥斥长风钓白雪,揽下南天在烽楼。”潘岳先生的《长城大风歌》开篇苍阔悲壮,与董洪运先生的《雁门关碑林序》遥唱相和,致意相接。“雁门一关,雄险苍奇。历三千年名播寰宇,经千百战古颜弥新。骚客谪人,遣诗咏颂。行伍将帅,远来参仰。游人至此,亦必有感兴矣。一关可负数千年悲壮者,非雁门莫属……”
故地秀荣,与代州渊源匪浅,我生于兹,长于兹。虽受一方水土滋养,一地文化濡染,但平生游历代州,已然几近不惑之年。岁月虚度,阅历渐长,境遇有别,同行者殊,自有另一番滋味。祖孙三代人经行代州,同游雁门,抚今追昔,临绝揽胜,感奋慷慨,心情大为舒畅。
代州即忻州市代县古称。境内有边靖楼、代州文庙、阿育王塔、雁门关。
边靖楼又名谯楼,采用明朝建筑形制,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因楼置鼓,既可远望警戒,安定边塞;亦可登高极眺,纵目赏景。整座建筑雄浑壮观,规整工巧。登楼四眺,山河辽阔,风光无限。
代州文庙,唐代初建,明代重修,是华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州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内有万仞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以及敬一亭。前院两株唐代古槐,见证沧桑岁月。中院大成殿,是文庙的精华所在,透出古朴和典雅的气息。形制高大,琉璃璀璨,八卦攒顶,团龙欲飞。万仞坊、棂星门、戟门别具特色,古朴庄重。穿行其间,仿佛一越千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真不愧是出过41位进士的文化昌明鼎盛之地。
阿育王塔座落于古城圆果寺,俗称白塔。隋朝初建,历遭三劫,元代改建为砖塔。整座塔砖雕技艺精工,为藏式塔中的杰作。建筑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采用特殊的圆形底座,其上的覆仰莲瓣和重涩混肚与方涩须弥座式以及周身雕刻的花饰和陀罗尼经,别具魅力。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由曲尺须弥座、十三层砖作相轮、葫芦状宝顶及盘盖金铎组成。整座塔稳健挺秀,简洁大气,给人以神秘庄严之感。
胜地耽游,必上雁门。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故而以雁门谓之。雄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此处为恒山支脉,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九塞尊崇第一关。”广义上的雁门关,不是一座孤立的关:它是以内长城雁门关为核心,管辖着东西两翼十八座隘口的一道长长的要塞。这是一条庞大的防线,包含山、陉、关、城、堡、寨的防御体系。
步入景区,迎面而来的是高大恢弘的“历代名人壁”,它位于景区明月楼广场,长63米,高28米,其上镌刻着历朝历代与雁门关有着密切关系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等59位历史名人及相关历史掌故。正所谓“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从西周时镇守雁门的姬幸,到赵国时定国安邦的李牧,从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到唐朝的卫国公李靖,从明妃的琵琶曲到李白的鹧鸪词,从杨门虎将到毛泽东、彭德怀等革命领袖。
名人壁对面两侧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位杨门良将。雕像形制为花岗岩石雕,高四点五米,东西分列,一组是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巾帼女将,另一组则是杨业率领的杨家须眉男儿。北宋杨家将四代人在雁门关保家卫国、抵御外族的故事令人由衷钦佩,也正是这些有据可考的历史故事,一上来就将雁门关的战火弥漫的氛围感拉满。
明月楼前,一座石桥横跨若虹,桥下飞流直下,水石相激,发出悦耳的声音。潺潺的水流,清凉的气息,安抚着旅人的烦躁心绪。
徐徐进入山门,扼守要冲的就是关城明月楼。登临明月楼,纵目四望,景色怡人。祖孙二人皆跃跃而试,站在城楼上振臂击鼓,鼓声回荡,响彻整个景区。恍惚间,我们随着鼓声穿越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战乱年代。巍巍雁门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障,阻隔了关内与关外,也仿佛承接了历史与现在。
穿过边贸街,古色古香的院落屋舍,仿照明朝形制建造。内里各类奇珍美食、手工艺品不可胜数。这可是祖孙俩人的乐土。老的喜欢降龙木雕和代州黄酒,小的流连于各类小吃摊点。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游赏,也能一睹当年边关贸易的盛况,感受浓郁的雁地风情。街的尽头还有一座牌坊,牌坊正中的额坊是“通南江”三个字,表示经过雁门关就可以通达大江南北。
再往前走,就到了瓮城,旁有关帝庙,庄严肃穆;侧立古戏台,上演的剧目是北路梆子经典之作“杨六郎辕门斩子”。过地利门、天险门,总要缓步登楼,纵目四望,顿觉精神舒畅。
来雁门关,总要去镇边祠凭吊古代英雄。该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原称武安君祠、靖边祠,始建于1506年(明正德元年),为纪念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清咸丰六年(1856),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李牧祠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
自古以来,雁门关是中国北部重要的边防要塞,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雁门关经历着战火的洗礼,一部雁门关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就在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雁门关后,该祠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集中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的展览馆。过去两千多年来,无数将士都曾在这里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为保护中华民族不受外敌入侵而浴血奋战,甚至壮烈牺牲,观之不禁慨然。
从镇边祠门口向上仰望,长城古道依山势蜿蜒盘旋,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登高临眺,遥想昔日古战场的边关冷月,感受当年雄关万里的气势。
祖孙四人拾级而上,迤逦前行,愈向上,其进愈难;愈前驱,所见非常。小儿心身倦怠,萌退缩之意;相互砥砺,劝慰扶偕,共凌绝顶。石板路透着历史的沧桑,攀登者见出追梦的勇毅。
迈上无数台阶后,我们来到雁塔。这是雁门关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方形九层砖塔,高度足足有21米。远看本已让人心生凛然,驻足塔下更是让人为其恍惚。遥看群山更能感受秋意浓郁、山川形胜。
歇息片刻,踏上归程。山腰处建有碑林。唐代李白、卢照邻,北宋司马光、范仲淹,金代元好问,明代顾炎武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雁门关登临吟咏。在雁塔之下, 现有石碑200多通,呈七层阶梯状分布,一块块石碑在城墙绵延起伏的衬托下,整齐醒目。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诵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写。庾信的《咏雁诗》: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粱俱可恋,飞去复飞还;李白的《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元好问的《满江红》:楼断苍云,似故帅、叱威点阅。分明见、秋高敛籁,峰群肃列……
雁塔屹立,古风泱泱;碑林星罗,文气氤氲。
在雁门关,除了感受战场的肃杀,还能感到历史的悲凉。“月昏黄,返照雁门关上。塞外风霜,悠悠马蹄忙。镇日思想,长夜思量,魂梦忆君王……凝眸望野草,闲花驿路长,问天涯茫茫。平沙雁落,大道霜寒,胡地风光。剩水残山,残山剩水,无心赏。”昭君出塞那个塞就是雁门关(勾注塞),黎锦晖这首《昭君怨》书写了王昭君出塞之时幽怨惆怅的心绪。
傅山先生曾题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此言非虚。雁门关该当此誉。主席词作《忆秦娥·娄山关》曾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胜日登临,颇有同感。雁门一行,为文以记。
张国勇,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山西省大同市煤矿第二中学校教师,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