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振|白峰:意外中的“意外”
文化
文化
2024-10-24 11:17
江苏
收到十月份的振题为“意外”还真有些意外!现代汉语里“意外”有“突如其来的不好事件”的意思,因而人们往往不太愿意提这个词。人不喜欢意外变故是自然之理,荀老夫子就曾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然而,生活中哪里能总是顺遂人愿。依我看来,遇到意外与其无谓地忧虑,倒不如尝试着从中寻找情绪突围的机会,或许可以让自己内心平静与豁达一些。研究生读的是历史专业,对于遗址、古迹留意的多。到忻州工作后,发现雁北地区有很多古长城遗址,于是空闲的时候也常常做些徒步考察。记得有一春天,约了几个朋友准备沿着“利民堡----阳方口”一线寻访一段明长城。按计划,我们乘车去往徒步计划的起点利民堡。开着车窗,看沿途的风景,着实不错。高矮相延的山脉在眼前迅速闪过,黄绿杂成的草色却一直在视野里并不退去。盘山路不算十分陡峭,路边的山沟也没有刀劈斧凿似的凶险,多数只是缓缓的坡,长着矮小、蓬杂的灌木。大多是野生的酸枣,也有杏树、桃树。若是夏天的时候来,大概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的山果。在山路上行了半个小时,逐渐可以见到一些村庄。村里的房子大多是窑洞,有砖砌的,有石头垒的,极少有像吕梁山里那种直接在黄土坡上打的。车上有几个年岁大点的老乡,知道我们要去走古长城,便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利民堡的历史和传说。这时候,什么王侯将相、帝王兴衰都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远处那蜿蜒残破的古长城遗址还默默地矗立在山脊之上,似乎回味着狼烟烽火,战旗硝烟的豪迈。下午5点,到了利民堡古镇。利民堡始建于于明成化年间,今天古堡已不可见,只剩下城东嵌有阴刻楷书“利民堡” 匾额的砖券拱门和残存的夯土墙。从古堡往东南上山,沿着山脊发现有古城墙的遗迹,城墙上有明显的土筑墩台,不过大多已经坍塌。直走到东坡顶,才发现有一段片石包砌的十分整齐的城墙,石头砌成的墩台也保存的比较完整。我爬上了这段石砌的长城,风很大,吹得几乎站立不住脚。长城下面的山坡非常陡峭,加上这石墙少说也有几十米高。如此险峻,不知道当时耗费了多少人力才筑成。想想,在那快马弯刀的冷兵器时代,这样的险峻坚固的防御攻势,那里是仅靠人力就能攻破的啊?翻翻古史,北方游牧民族饮马中原,又有几次不是因为当年中原王朝的帝王将相们“自毁长城”?战鼓硝烟,号角峥鸣,都随风而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就连当年雄浑的古长城也早已失去了当年的豪壮,残破不堪,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垂暮之年感叹着自己时代的完结。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沉淀,沧桑的洗礼,更是命运的无奈吧!而今,我们重新站在这里,他们沉吟着的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成败功过,而是历史留下的圈圈年轮...... 风越来越大,天也黑的几乎看不见路了。四野茫茫,不知道将何处安歇。好在山坡上,有一些放羊人挖的避风洞,我们只能在找个稍大一些的放羊洞,勉强对付一宿。风依旧很大,半夜时候,听见唰唰的声响,以为是下雨了。等到早上走出帐篷才惊讶的发现满山遍野都是皑皑白雪。山路已经完全被淹没,大家地理不熟悉,只能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利民堡。已经是三月,天冷的就像是在腊月寒冬。我们几个把能裹的东西都各自披在身上,活像一群行脚的僧人。一路踏雪,回到利民堡已经快到中午了。利民堡没有饭店,村里的年轻人都搬到城里去住了,留在这里的都是些老人。在古堡老乡开的小杂货铺泡了几袋方便面,几年过去了吃的是什么面已经记不得了,只是再也没吃到过那样的味道。准备了一个月的徒步明朝长城之旅,就这样因一场大雪而草草结束。说实话,古长城里历史沧桑的醇厚着实没有品足,然而风雪带来的意外之趣倒成了惊鸿一瞥,让我们久久不能忘记。等到返回忻州,雪已经全化了,甚至地上都没留下太多水迹。柳树依旧嫩绿,桃花还是那么鲜艳,只路边丁香味里隐约多了几份水汽,沁人心脾。骤烈如斯的春雪,来的突然,去的也悄然!唏嘘或是惊艳,她就那样一闪而逝,就像从来不曾来过。有时候想,生活也许和这次旅行一样,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既然如此,那么,苦也好,乐也罢,随遇而安好了。我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苏东坡在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的时候大概也是这样想的吧!白峰,忻州一中语文教师,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全国语文能力竞赛“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冰心”文学大赛、“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辅导一等奖。出版专著《名家教你写议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