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丨陆萍萍:青蒿素的故事

文摘   2025-01-08 17:33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长河副刊"关注我们

11月30日早上,我如约来到开明街26号屠呦呦旧居陈列馆。

门口有一位捧着一束鲜花的快递小哥边打手机边张望着,我上前好奇一问:“送谁的?”

“姓陆的,有吗?”

“啊,送我的?”他顺手就将电话递给了我。

“陆奶奶,您好,我是幼儿园的华老师,一点心意请您收下,我们待会儿见。”

我受宠若惊,有点小兴奋。

说起来,我们的相识也是在这里。

壬寅年正月初六,寒冬的阳光如孩儿的笑脸,我踏着轻盈的步伐跨入熟悉的小院。

9点过半,陆续有佩戴着红领巾,穿着整齐划一红(蓝)白镶嵌羽绒校服的女孩、男娃,在家长们的陪同下涌了进来,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犹如唧唧喳喳的鸟鸣合奏着春日的赞歌。

 面对孙儿辈的娃娃们,我开启了2022年新春第一讲,以愉悦欢快的互动模式开场:

“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位和蔼可敬的老奶奶是谁吗?”

“科学家屠呦呦。”

“她的老家在哪里?”

……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才是我们该追逐的明星,心中的偶像。”

每个孩子都有一箩筐外婆家的故事,这里就是屠呦呦舅舅的家,她少年时曾在这里度过,在去北京上大学前,她在这里寓居了10多年。

她喜欢在这棵大树下读书写作业,这里我把它喻为诺贝尔的“起航站”。

16岁花季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她没有被病魔吓倒,也不觉得喝中药苦,但反而觉得医药很神奇,如果自己能懂医识药那就厉害了。

小女孩的心里播下了向医而行的种子,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让她对生物课有了明显的偏爱。

病愈复学后,1951年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

 “这里,我想给站在后面的家长们赐赠一句心里话,请各位关注和扶植孩子们的小爱好、小文明、小创新,重视和培养孩子们的特长与个性,万万不可忽视孩子的科学精神与探索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们来到第二篇章“矢志寻蒿,不辱使命”展示窗前,我们的互动升级了:“孩子们,当我们做作业错了10次后,你还有信心再做下去吗?”

孩子们表现不一:低头不语;摇头;沉默;“我会做”;“继续做”……

“科学家老奶奶和她团队的伙伴们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

“啊!190次?”

“对!就是在190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反复寻找新的方法,终于在第191次试验中获得了成功,从科学上证明了青蒿治疟的‘存在性’,这就是科学研究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与贡献,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在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互动声中,我的讲解结束了,但故事还在继续。

孩子们来到二楼《神奇青蒿》科普体验馆,多媒体模拟科学小实验和灭蚊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玩乐中体悟科学。

老师、家长与我加了微信,除了鼓励赞誉外,都纷纷表示,听了今天的讲解,他们也受益匪浅。

他们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屠呦呦一生宁静、淡泊、正直,用行动践行党的使命,令人敬仰、钦佩和崇敬,并表示会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来参观屠呦呦旧居陈列馆,让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认识我们身边的大明星——屠呦呦先生。

第二次又有学生们来参观时,老师还用红字打印了一份情意浓浓的感谢信,信封内还有两张当时拍摄的照片,我有点被捧成明星的小窃喜。

这次又是一束鲜花加贺卡,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真情实感,我们之间一次又一次约会,都来源于一个人,一种精神。

今天的华老师带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们,孩子们虽小,但真的都很乖,很认真,也很可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孩子掉队。

互动积极、活跃,听讲安静、专注。听完讲解,来到呦呦书屋,用画笔将他们心目中的蚊子、黄花蒿、诺贝尔奖牌等一笔一划记录下来,他们认真的模样萌萌的,超可爱,也很迷人。

我站在呦呦少女铜像前,一旁挺拔的黄花蒿在风中摇曳,犹如可爱的孩子们。

“谢谢陆奶奶!”“陆奶奶,再见!”

“孩子们再见!”

“让青蒿素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我将贺卡中的祝愿词写在了当天的日记里。



■作者:陆萍萍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投稿邮箱:xiaosong@idzwb.com (报纸)


投稿邮箱:changhefukan@sina.com (公众号)

  民生湿地 文化高地 



长河副刊
德州晚报副刊公众号。愿做文史爱好者和笔友们的天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