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丨王迪:午时三刻

文摘   2025-01-09 18:29   山东  

击上方蓝字"长河副刊"关注我们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世界里,时间仿佛有了生命,它不仅是无形的线,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导演,悄悄地安排着人物的命运。

午时三刻,接近正午的一刻钟,也就是现在的中午十一时四十五分。

此时阳光炽烈,古人认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能够镇压一切阴邪之物。因此,常常被作为行刑的时刻。

但有趣的是,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我们却难以找到明确记载这个时间点作为行刑时刻的法律条文。

这似乎暗示着,“午时三刻行刑”更多是出自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中的构想。

然而,正是这种缺乏实证性的特质,使得它在通俗小说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演绎空间,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

当法场上监斩官报出“午时三刻”的时候,那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到来,更是权力意志的彰显。

《水浒传》中蔡知府等待这一刻来执行死刑,周围聚集的人群屏息以待。

对于古代的统治者而言,公开处决不仅是一种惩罚手段,更是一次向民众展示权威的机会。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通过这种方式,政权试图维护统治秩序,并警告潜在的叛逆者。

然而,文学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打破常规,给予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每当午时三刻来临之际,往往也是故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劫法场情节的发生。

英雄好汉们埋伏四周,只等监斩官一声令下便四面出击;或是有智者巧妙设计,在最后一刻扭转乾坤。

他们选择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展开营救,则赋予了午时三刻以新的意义:希望与反抗的象征。

“杀人必午时三刻”的设定并非偶然,它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学考量。

通过对行刑时间的精确规定,作者为故事创造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使各种冲突得以在此汇聚爆发。

无论是“刀下留人”的奇迹还是惊心动魄的劫囚场面,都围绕着这个关键时刻展开。

这样的情节布局不仅增强了叙事的紧凑性和戏剧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不可预测的命运之力。

即使是最微小的变化,也可能改变整个局势。

比如晚清《续济公传》第一百三十四回,监斩官在午时三刻故意“耽延了一息”也未等到济公,只好下令“开刀”。

幸好这个时候掌刑官在传令的时候“接连的几个喷嚏”,如此方等到济公赶来。

这一小小的意外改变了人物原本注定的命运。

通俗小说中的午时三刻,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它见证了生命的消逝与重生。

现实中的我们再次提及这个古老的时刻,不妨思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又将如何谱写自己独特的故事?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午时三刻”,那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也是创造奇迹的瞬间。

只要心怀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迎来光明的转机。


(已载1月10日《德州晚报》)

【往期回顾】

趣话丨高连君:这个村的村名曾经闹了笑话

趣话丨郭峰  郭欣雨:腊八节与八蜡祭

趣话丨50元人民币暗花中隐藏着唐僧师徒?

趣话丨唐宋诗人“酒驾”那些事儿!

趣话丨郭峰:土地爷大闹天宫的传说

趣话丨轰隆一声!王羲之这件绝世珍品被原子弹炸没了!




END



■作者:王迪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报纸投稿邮箱:xiaosong@idzwb.com 


■公众号投稿邮箱:changhefukan@sina.com




  民生湿地 文化高地 


长河副刊
德州晚报副刊公众号。愿做文史爱好者和笔友们的天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