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馀年丨李德锋:年画的故事

文摘   2025-01-26 12:05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长河副刊"关注我们





过去农村过年,若说最具年味的东西,年画算是其中之一。

过年过的是心情,年画鲜亮亮的,墙上一贴,昏黑幽暗的老屋陡然生辉,透着满堂的喜庆,死气沉沉的日子便充满了生机。

百姓眼里,年画代表着希望和未来,有了它,过年便过成一道风景。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神仙与吉祥物类,像嫦娥奔月、八仙过海、松鹤延年等,有吉利祥瑞之意,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二是世俗生活类,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现实生活。

三是娃娃美人类,比较常见的像福娃抱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另外还有仕女图,一个个美丽娇艳,光彩照人,看起来养眼,非常富有生活情调。

四是故事传说类,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

年画之中,我印象最深、也最常见的当数第四种的故事传说类,颇似连环画小人书,有故事情节,趣味性强,我们这些小孩子特别喜欢。

它们由一块块方形画面组成,下面附有文字说明,棋子一样排列,就像九宫格似的。

年画也讲究与时俱进,与历史相结合,时代的痕迹明显。那时比较普遍的年画是革命样板戏,如《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

不过,对小孩子来讲,最喜欢的还是神话传说,像《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爱闹是儿童的天性,年画满足了我们猎奇的心理,润物无声中,中华文化就在少儿的精神世界得到普及。

至于那些二十多岁的小青年,青春萌动,最喜欢的年画自然是艳丽的仕女图了。其中,既有古代的美女,也有现代的电影明星,无一不具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简直是小伙子们梦中的女神。你瞧他们那陶醉的眼神,年画在手,仿佛抱得美人归似的。

那时流传一个画美人的故事,说是每逢单身青年外出,墙上的美人便从画中下凡,准备好饭菜,然后再飘回画中隐身。

窥到秘密的青年突袭得手,将画纸烧掉,无处栖身的仙女只好低就,成全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那些小伙子们做没做梦不知道,反正不谙世事的我相信了。

每到夜静更深之际,我便蒙头躲进被窝里,耳朵支楞老长,希望能听到美女从年画里下来的声音。别说还真有,窸窸窣窣着,偷眼细瞧,原来是偷食的老鼠,现在想来依然好笑。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美丽的传说,是年画吸睛的魅力所在。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年画着意表现的一个主题,美人不可能从画上走下来,但传说里的神灵,却可以从精神世界走进现实,当然是以年画的形式。

生活艰难的岁月,人们期望日子有所改观。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在民间,每到小年有辞灶的习俗,家家户户供奉灶王爷神像,希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都能上好日子。

中华民族是奉行孝道的民族,国人历来注重亲情,家风传承,这在年画里也有所体现。在我们家乡,过年祭祀祖先是一道庄严的仪式,供家堂一直沿袭至今。

家堂又叫家谱,以中堂的形式存在,上面绘有家庙,历代先人名讳位列其中。在我们家乡,请家堂也称请爷爷娘娘,迎接祖先神灵回家过年的意思,年三十请来,初二送走。

父亲对贴年画格外重视,对位置的选择、摆放次序等要求一丝不苟,尤其是供家堂,更是虔诚,供品上桌,叩头下跪。在幼小的心灵里,父亲那伏地的身躯像一座山,为我竖起了学习的榜样,百善孝为先,做人要懂得感恩。

时光匆匆,转瞬就是几十年,当初的年画大多走进了历史,而家堂依然保留至今。回首往事,不胜唏嘘,当初供家堂的父亲,已由堂下走入画中,留给儿女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年年“画”相似,岁岁人不同。生死轮回,不变的只有那份初心。不管年画如何演变,孝心不改,年味不减。留住亲情,也就留住了根。

年画里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有憧憬,有亲情,有传说,也有现实。那五彩缤纷的炫目犹如万花筒,惊艳了时光,温馨了流年,于无声处,就将春节的年味推向了高潮。

年画是敲门砖,叩响了春天的门楣。画卷展开,一幅崭新的世界呈现于眼前。年画来了,春天也就到了。

【相关阅读】

诗文小辑丨元宵节:灯光月色逐人行

庆馀年丨张晓燕:我不是“人贩子”

那些事儿丨田雪梅:父亲肩头的元宵节

那些事儿丨国明珍:最珍贵的元宵节礼物

庆馀年丨橘子:正月十五话元宵




【“庆馀年”征稿启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眼见得春节的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了。关于春节,您有什么温馨的记忆?您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您有什么新奇的观点?您有什么美好的期盼?或者,您有什么其他不吐不快的事儿?

欢迎写成文字,投给我们,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示:

此征文对作者无地域限制,但为本公众号征文不承诺一定发表在报纸版面上,且无稿酬

要求:

体裁不限,诗歌、小说、散文均可,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00字。

来稿请在邮件主题标明关键词“庆馀年”,以便检索。

投稿邮箱:

changhefukan@sina.com

截稿日期:

农历正月十六






END



■作者:李德锋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报纸投稿邮箱:xiaosong@idzwb.com 


■公众号投稿邮箱:changhefukan@sina.com



  民生湿地 文化高地 


长河副刊
德州晚报副刊公众号。愿做文史爱好者和笔友们的天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