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时刻丨刘峰:回老家过年

文摘   2025-01-23 18:05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长河副刊"关注我们





“呜——”一声悠长而嘹亮的汽笛,拉开了春运的序幕。风里飘着香,雪里裹着蜜,在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回家过个团圆年!

随着春节临近,火车站人潮涌动,所有人步履匆匆,拎着扛着大包小件,仿佛一群群候鸟,挤上“春运”的班列,朝着一个叫“家”的方向归去。那种火热、期盼、执着,令人感同身受,恨不得早点回家。

当绿皮火车徐徐启动,不知从哪个角落飘来知名歌手李健的歌曲《月光》:“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离开太久的故乡,快快回去见爹娘,离开了太久的故乡,快快回去见爹娘……”一刹那,感觉脸上有虫子在爬,一摸,才知自己流泪了。

对于我而言,回故乡过年,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欢度新春,一家人团团圆圆、辞旧迎新、祭祀先祖,已成为生命中的一种情结。

如今通信发达,这些天与母亲视频,她将劳动成果一一指给我看,让人见了内心一片火热。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长串电光鞭。“爆竹声中一岁除”,此刻它正晾在窗台上,窗户明净照人,新贴的窗花红艳艳。母亲说,提前将鞭晾一晾,除夕夜吃年饭前点燃它,又脆又响;屋檐下,挂起一对红彤彤的大灯笼,一派喜气;格子窗前,挂上了一串串红高粱、红辣椒、红火棘,窗户明净照人,新贴的窗花,是母亲用梅红纸剪的一对大红鲤鱼,寓意“年年有余”;春联、门神、年画已贴上了,花花绿绿,年味儿十足。

门前的楝树上,一对花喜鹊喳喳叫个不停。冬曦如村酿,母亲在树与树之间拉起了两根绳,一根晒着被窝,一朵朵大红牡丹在光滑的绸缎上怒放着,它们吸收了阳光的味道,过年躺在里面一定会很香暖;另一根晒着腊鱼、腊肉、腊鸡、腊鸭,乡间风日好,它们此时已呈现半透明的蜜色,一看就腌得十分到位。

每次过完年,返城的前夜,母亲一个人在灯影里忙碌着,将这些腊物精心打包,让我带回城里,一脸的满足与不舍。

视频移动,我看见了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它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温情,那么的笔直,与梦中的一个模样。

当镜头移至灶房,烟火气一下子浓了,一具枣红色的竹制蒸笼,正在冒着浓浓的水蒸气,当母亲掀开一瞧,只见里面蒸的有肉糕,有扁鱼,有蹄膀;锅内,金黄色的菜油翻滚着,肉丸、藕夹正在油锅里浮沉,简直诱人极了;灶台上,摆着一溜儿美味,尽是我最爱吃的,有春卷,有冬笋,有口水鸡,有稻花鱼……

母亲坚持按照一桌十八碗的标准做年饭。她常说,过年就得将年过足,过得有模有样。就是这一盘盘、一碗碗百吃不厌的传统美食,一年一年植入我的味蕾,串起了我的记忆,凝结了我的乡愁,让人做梦也想回家过年,回到母亲身旁。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母亲的头发白了不少,皱纹多了,腰也佝偻了,眼里布满血丝,岁月催人老,令人心疼不已。

前几日,同乡告诉我:得知你要回家过年,你娘高兴坏了,提前张罗年饭,忙着去赶集,大半夜了,灶房的灯亮亮堂堂,砧板剁得咚咚直响,你快回来吧,你娘每天要爬村前那道坡好几趟,站在那一棵老柘树下,不知望你多少回呢。

如果说,在异乡的日子,对老家的思念,一直掩埋在心底,那么此刻,回家的愿望,就是火山,就是海啸,是一次情感的恣意喷发!

——娘,我想您了,我要回家过年啦!


(已载1月24日《德州晚报》)




END



作者:刘峰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报纸投稿邮箱:xiaosong@idzwb.com 


■公众号投稿邮箱:changhefukan@sina.com




  民生湿地 文化高地 



长河副刊
德州晚报副刊公众号。愿做文史爱好者和笔友们的天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