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馀年丨王宗烨:年集映像

文摘   2025-01-21 18:15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长河副刊"关注我们





当故乡那条蜿蜒的河流在冬日的寒风中轻轻吟唱,腊八节的余韵仍在空中袅袅不绝,河口的空地便如魔术般,化作了一年一度的年集,成为方圆十里乡亲们采购年货的热闹舞台。

河滩边,门画与春联悬挂在竹架上,随风轻摆,仿佛是岁月的使者,将年的气息在这片土地渲染得淋漓尽致。

深入集市,土特产宛如一场视觉盛宴:地窖新出的红薯带着泥土的芬芳,手工魔芋透着肉冻的质感,辣椒面红彤彤地堆成小山,黄熏的烟叶紧实地搓扎成捆儿,宰杀的年猪一块块悬挂,新榨的芝麻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人挤人中,脸上都洋溢着年的喜悦,买卖声此起彼伏。

继续前行,是一排色彩斑斓的花生糖果铺。

商贩们将木板横架在路边,上面堆满了五颜六色的零碎,宛如一座座小小的宝藏。

有的商贩还在旁边支起炒锅,为自己也为他人炒制花生瓜子,那搅拌机般的炒锅不停转动,吱呀作响。

炭火在锅底舔舐,热气从锅嘴窜出,为这热闹的集市增添了烟火气。

紧挨着的是剃头铺。尽管市场是临时的,但师傅却是个老手,他那浅短的白须和齐整的衣服,显得格外利索。

铺子前放着一火炉,炉上坐着一铝锅,锅里的水总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宛如瓦特蒸汽试验的再现。

老师傅手法娴熟地操作着电推子,绷着腰弯着脖,眼手并用,从顾客的前额到后脑勺,一下一下,真是应了那句“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再往里走,是卖香烛火炮的铺子。

偶尔传来的炮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仿佛是年集的鼓点。

只见商家手里攥着点燃的香,不慌不忙地招呼着熟人,见有顾客上门,便放几声,一来试炮,二来顺便提醒旁人。

若要论市场的忙碌,非年菜区莫属。

这里塞满了鱼、肉、反季节蔬菜以及各种干货和冻货,几乎含盖了乡亲们桌上的所有年味。

几十家铺户围拢在一起,集中而齐全,一圈下来,年菜几乎就能备齐。

顾客一多,商家便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取货一边算账,还不忘招呼人进铺烤火,一个人仿佛分成了三四个人用,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了笑意。

父亲回忆说,他小时候,每到年集时还有戏曲表演,戏台上的演员身着五彩戏服,在锣鼓声中一台接一台地唱,从白天到晚上,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

许多人一大早赶来,为的就是边看戏边办年货,今天买一点,明天再买一点,直买到年三十。

在父亲的回忆中,我仿佛看到了岁末交替时属于乡人的土味狂欢,那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一段段难忘的岁月,是乡亲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年,到底是什么?让人一进腊月就心潮澎湃,开始着手准备。

千百年来,一个年过去,另一个年到来,其实它早超越了辞旧迎新的简单意义,已然成为了我们的民族符号。

它是犒赏,是团聚,更是传承。我们用一年的勤劳和创造,在寒尽春来之际,完美地合上旧年篇章,又用希望和憧憬,轻轻地开启新年序幕,整个过程既隆重又庄严。

在这片乡土上,岁月一程又一程地过去,年集一个接一个地到来,留恋的光阴中,它不仅是一个迎新的集市,还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永远的乡愁。

【作者简介】

王宗烨,系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各大报纸副刊,至今发表散文、随笔30余万字。

【相关阅读】

诗文小辑丨元宵节:灯光月色逐人行

庆馀年丨张晓燕:我不是“人贩子”

那些事儿丨田雪梅:父亲肩头的元宵节

那些事儿丨国明珍:最珍贵的元宵节礼物

庆馀年丨橘子:正月十五话元宵




【“庆馀年”征稿启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眼见得春节的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了。关于春节,您有什么温馨的记忆?您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您有什么新奇的观点?您有什么美好的期盼?或者,您有什么其他不吐不快的事儿?

欢迎写成文字,投给我们,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示:

此征文对作者无地域限制,但为本公众号征文不承诺一定发表在报纸版面上,且无稿酬

要求:

体裁不限,诗歌、小说、散文均可,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00字。

来稿请在邮件主题标明关键词“庆馀年”,以便检索。

投稿邮箱:

changhefukan@sina.com

截稿日期:

农历正月十六






END



■作者:王宗烨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报纸投稿邮箱:xiaosong@idzwb.com 


■公众号投稿邮箱:changhefukan@sina.com



  民生湿地 文化高地 


长河副刊
德州晚报副刊公众号。愿做文史爱好者和笔友们的天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