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馀年丨黄长贵:母亲的家教仪式

文摘   2025-01-28 10:42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长河副刊"关注我们





喝腊八粥,在物质丰富多彩的当下,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有点不以为然。然而,我却依然情有独钟。每当临近过年,总要喝一碗腊八粥,因为这既是一个传统习俗,又是母亲的一种家教仪式,让我常常想起以往那些难以割舍的旧时光。

厚道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相依为命,把持着一个足够大的家。母亲生了15个儿子,家徒四壁,仅剩一栋土墙泥瓦房。房子有三间,左右各一间,中间是大厅,也是我家迎客的中堂。母亲许多家教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

母亲没有读过书,却知道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尤其熟悉12生肖24节气。一年四季都装在她的脑子里。

平时简单明了的粗菜淡饭,一到腊月初八,母亲就像变戏法一样,端出一盆热乎乎香喷喷的八宝粥,然后,一人一碗,放在木制原色八仙桌上。

穿着自缝蓝布围裙的母亲,生我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满头白发。看见母亲满脸含笑的样子,我就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腊八节前,母亲就开始忙了。我看见她,趁天气晴朗,把红豆、高粱、绿豆、花生等,装在父亲用新黄竹篾制成的大盘子里晒。

那时候,素菜是自己地里种的,唯独没有肉。买肉要肉票,然而,这对我家来说,无异于做白日梦。所以,母亲会珍惜每一种粮食。

“腊月晒”成了母亲简约生活,节约精神的一种仪式。每次看到母亲张罗晒腊月食材的时候,我都会陪着她,一起忙忙碌碌。虽然我不能帮衬什么,但是,我却没有给母亲设堵添乱。那时候,我不足十岁。

母亲把晒好的腊八粥食材,用釉色瓦罐装好。在罐口,用装满沙子的旧布袋子封住,避免漏风返潮。

母亲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就要好好珍惜。”我当时听不懂,又好像有点隐隐的酸感。

如今想起来,其实,这也是母亲的一种家教主题。她朴实的话语,就是告诉我,要好好珍惜生活。用时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且行且珍惜”。

母亲在村子里是典型的民间西施,她不仅人漂亮,而且又善良聪明。

她做的腊八粥,十里八乡都知道,好看,味足,营养,远近闻名。

母亲制作腊八粥有一套完整的工序。首先,是给食材明细主料定量。其次,煮粥前,要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后,洗净,沥干水分。再次,用锅煮,要大火15分钟,接着中火焖。熬到锅盖上冒出大卷的白雾。这才停火。最后,装进碗前,也要把粥汁摇匀。

以前没有钟表,具体时间,都是由母亲用“生物钟”“自然表”,估计加猜算得出来的。

一个没有学历的农家妇女,把简单的腊八粥熬得有滋有味。我一直佩服母亲的耐心和专心,尤其觉得她是越活越有智慧。

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是饿着肚子的。三餐四季,难得吃上一碗饱饭,就是喝粥,也是清水煮白菜之类。红薯、芋头、南瓜、花生、豆子,白菜,萝卜等,就是基本粮食。到十四岁之前,我没有吃过一餐纯色的白米饭!

正因为我家人口多,耗材少,母亲却从无到有,想尽办法。到了腊八节,母亲就开始张罗过年啦。

单单制作腊八粥,就像是举行盛大礼仪一样。

她把腊八粥盛进锅里,放在桌上。但是,并不是让我们一拥而上。其实,看见热乎乎香喷喷的八宝粥,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母亲却笑着说:“莫急莫急,先请先祖先烈,喊出来让他们尝尝鲜。我们慢点吃。”我知道,这就是母亲的简单家教仪式。在她心里,每次有好吃的,都得先请祖先们来“尝尝”。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一种感恩之心吧?

做八宝粥,母亲心中有数的。多少人,多少碗。我数了数,多了六碗。我问:“妈妈,怎么多了几碗呢?”

母亲笑着说:“这几碗,就送给左邻右舍吧。平时,没有少得人家的帮助。”

于是乎,我就按照母亲的要求,把腊八粥送给了那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们。他们果然称我很懂事,夸我母亲很能干。

平时,母亲和父亲在生产队劳动,只有抽空,趁夜色中,去拓荒种地,这样才有了“八宝粥”的食材,这期间的辛苦付出,只有月亮最清楚。

母亲从不担心生活,反而非常在乎我们的成长。

平时,她会教我扫地,洗衣,整理床铺,清理杂物。母亲说:“生活苦点累点,不是难事。不会做事就是大难事。”就这样,我也学会了很多的劳动知识,家务习惯,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我心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就是因为我的母亲的家教仪式。

她从不给我讲人生大道理,也从不在我面前表达过怨气,对困难,她一字不提,对苦日子,她一直在悄悄改变。

事实上,一碗腊八粥,对于生命本身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然而,母亲却郑重其事,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以具体可感的方式,用行动来传递正能量,让我得到了真正的母爱。

我是母亲最小的儿子,也是第一个走出小村庄的大学生,还是第一个吃“皇粮”的农民子弟。

如今,我想起亲情,就会想到母亲的家教仪式。

所以,我每次想到母亲,我的泪腺就会触动我的柔软处,情不自禁。

我得到了最好的母亲家教的仪式,也得到了最勤劳善良母亲的呵护。

【作者简介】

黄长贵,60后,黄庭坚后嗣,上海海员后代,江南农民子弟,学生出身。记者、学者、诗人、作家、心理咨询师、徒步旅行家、社会活动家。老年大学校长、第一楼组长、老年党支部书记、学雷锋协会会长、骑行马拉松董事会主席、冬泳学会会长。

【相关阅读】

诗文小辑丨元宵节:灯光月色逐人行

庆馀年丨张晓燕:我不是“人贩子”

那些事儿丨田雪梅:父亲肩头的元宵节

那些事儿丨国明珍:最珍贵的元宵节礼物

庆馀年丨橘子:正月十五话元宵




【“庆馀年”征稿启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眼见得春节的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了。关于春节,您有什么温馨的记忆?您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您有什么新奇的观点?您有什么美好的期盼?或者,您有什么其他不吐不快的事儿?

欢迎写成文字,投给我们,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示:

此征文对作者无地域限制,但为本公众号征文不承诺一定发表在报纸版面上,且无稿酬

要求:

体裁不限,诗歌、小说、散文均可,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00字。

来稿请在邮件主题标明关键词“庆馀年”,以便检索。

投稿邮箱:

changhefukan@sina.com

截稿日期:

农历正月十六






END



■作者:黄长贵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报纸投稿邮箱:xiaosong@idzwb.com 


■公众号投稿邮箱:changhefukan@sina.com



  民生湿地 文化高地 


长河副刊
德州晚报副刊公众号。愿做文史爱好者和笔友们的天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