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那里都有哪些外来入侵鱼类?告诉您一种您不知道的外来种控制新方法

文摘   2024-08-18 20:20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

引  言

INTRODUCTION

早在十多年前,在我申请有关外来种入侵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就查阅到了这样的信息:即外来种入侵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新千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威胁之一(Pimental, 2002)。不但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Cox, 2004),也被认为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Vitousek et al., 1997; Sala et al., 2000; Leprieur et al., 2009)。我国是世界上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多达400余种”,且“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种,入侵我国的已经有50余种(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2/3042734.html)。当然,由于我国对外来种入侵,至今未有大规模的普调,因此实际的外来种入侵情况可能会比统计的情况还更严重

就淡水生态系统而言,我国也存在着大量外来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入侵的问题。除了本土的外来种鱼类因为人工引种、人为增殖放流和放生等因素而产生了入侵外,近二十年来,一些从国外引进的鱼类也在我国不同的江河、湖泊造成了严重的入侵影响。其中最普遍的入侵鱼类,当数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莫属。齐氏罗非鱼,英文名是Redbelly tilapia,即红肚子罗非鱼,其特征非常显著:具有红色的腹部(下图1、2)。下图图3为小编于2023年7月29日在千岛湖出差期间在湖边拍摄的一老太太的休闲垂钓钓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她就钓上来2尾,可见在千岛湖也已有一定的种群数量;图4为本团队在浙江云和县调查期间拍摄的现场工作照片,另外本团队在浙江、湖南和广西等多个地方都采集到了大量的齐氏罗非鱼样本。

除了齐氏罗非鱼外,太阳鱼特别是蓝鳃太阳鱼也是国内的一个主要入侵外来鱼类。但是与罗非鱼的被广泛关注不同,目前国内对蓝鳃太阳鱼的入侵还没有给予足够多的关注。小编在2008-2011年对浙江千岛湖鱼类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期间,首次发现太阳鱼在千岛湖的入侵问题。虽然当时还只是零星发现,且绿色太阳鱼和蓝鳃太阳鱼都有相同的发现几率,但是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绿色太阳鱼在千岛湖似乎销声匿迹了,但蓝鳃太阳鱼却在千岛湖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入侵,建立起了非常庞大的种群,目前蓝鳃太阳鱼已成为千岛湖排名前6的最多鱼类资源之一。相反曾经的最多鱼类大眼华鳊却跌出了前10的排名,似乎表明,蓝鳃太阳鱼把大眼华鳊种群排挤了。除了大眼华鳊外,蓝鳃太阳鱼对其他鱼类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据当地渔业渔政部门的反映,蓝鳃太阳鱼对很多土著鱼类都有较大的影响,据说是因为蓝鳃太阳鱼能摄食多种鱼类的鱼卵,因而会对多种鱼类资源造成负面影响。在国际上,蓝鳃太阳鱼就是臭名昭著的入侵鱼类,在日本和欧洲都造成了对当地鱼类多样性的严重影响,但在国内至今未有太多的研究和报道。小编曾与2012年至2020年连续8年申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试图研究千岛湖太阳鱼的入侵问题,但遗憾的是,由于某些评委的不当评审,该项目一直未能获得资助,致使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跟踪太阳鱼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的极佳研究机会。真不知道那几位给予我项目胡乱评审的评委,看到千岛湖如今蓝鳃太阳鱼泛滥成灾的现状,你们的心理会有什么感想?你们难道真的不会产生哪怕是一丝的愧疚吗?在你们的眼里,评审基金可能是一个儿戏,但在我们真正想做点事情的研究者眼里,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请啊!(当然有些读者朋友认为我没有道理让评委一定给我这个项目,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些评审者是如何信口雌黄的,所以我也不怪你。)




千岛湖太阳鱼




除了罗非鱼、太阳鱼等外来鱼类入侵外,在千岛湖,我们的调查也发现还有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匙吻鲟等鱼类从网箱逃逸至千岛湖中,但这些鱼类至今我们都未发现它们建立了庞大的种群。斑点叉尾鮰和大口黑鲈确实能在千岛湖长期存在,完成整个生活史,但目前看来其在千岛湖的种群规模仍是非常小的,未来是否能发展成为入侵种,尚有待长期的跟踪观察。除了我们研究观察到的这些外来种外,食蚊鱼也是国内广泛报道、且其分布或扩散范围广、对我国各地的土著青鳉鱼类产生显著影响的外来入侵鱼类。但由于食蚊鱼个体小,其排挤的青鳉也不是经济鱼类,也是一种体型很小的鱼类,因此尽管食蚊鱼的入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至今也没有受到国内的重视。

除了这些外来入侵种外,大家从媒体里也还经常看到关于“食人鱼、鳄雀鳝、清道夫(豹纹翼甲鲶)”等从国外引进的外来入侵鱼类。这些鱼类,目前在我有限的研究经历中都还没有看到过它们入侵我国水体的情况,不知道网友朋友是否看到它们在你们那里的入侵、以及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危害呢?当然由于我国从国外引进过大量的外来鱼类,因此不计算国内本土的外来入侵鱼类,仅考虑从国外引进的外来鱼类最终变为入侵种的也会有很多。所以,如果您在您的家乡或者别的地方发现了这些外来鱼类的入侵,欢迎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

这种对外来入侵鱼类的控制方法,您知道吗?



因为我国引进的外来鱼类种类非常多,虽然并非每一种外来种都会成为入侵种,但引进的外来种越多,出现外来入侵的风险就会越大。

目前,国内外对外来种的监测相对比较重视,也比较容易实现,特别是随着环境DNA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入侵早期就开展对外来种的监测也变得较为容易。然而,有关如何控制入侵外来生物的危害,则仍存在较大挑战。特别是对外来入侵鱼类的控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些外来入侵鱼类都存在于水体中而不易被发现,虽然用eDNA可以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它们的具体位置通常较难掌握,因此选择性捕捞外来入侵种鱼类也不是易事。国外有用鱼藤酮来杀灭的,但这种化学方法,也会把本土的鱼类一起杀灭,因此不是一种好方法。对于鳄雀鳝、匙吻鲟等体型特殊的鱼类,相对容易捕杀,因此这些鱼类通常也很难在水体中发展成为优势类群,但是就像千岛湖中的罗非鱼和太阳鱼,这些鱼类体型并不大,选择性网具很难将其全部捕捞干净,因此是外来种中最难控制的鱼类。

那么对于这些鱼类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加以控制呢?

国际上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的外来入侵种鱼类的控制方法。其基本的原理是这样的:通过研究入侵鱼类的性别特点,如有的鱼类的性别是“X、Y”型的(XX为雌性,XY为雄性),还有一些鱼类是ZW型,即ZW为雌性,ZZ为雄性。如果入侵的鱼类是XY型性别类型,则通过大量放流“YY”型超雄个体,这样随着不断增加“YY”型个体的放流数量,整个群体的雄性比例就不断提高,最终种群出现奔溃。同样,如果入侵鱼类的性别是ZW型,则向水体中大量增殖放流ZZ型雌性鱼类,使种群的性别比例不断失衡,最终奔溃。该方法在国外已被用于克氏原螯虾、斑马贝、湖鳟、白鲢和尼罗罗非鱼等许多外来生物的控制中(Erickson et al., 2023),研究表明,除鲢外,其他入侵生物利用特定性别放流法能较好地起到控制作用,但该方法对于像鲢这样生命周期较长的鱼类,效果不佳。因此,国外的这种经验,也可以供我国外来鱼类控制的实践所借鉴。如果您对该方法感兴趣,可以查阅Erickson et al. (2023)等文献。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用该方法来控制外来入侵种。我们期待在国内也能看到有对外来入侵中的成功控制经验,如果您还没有更好的方法,不妨试试美国的这种新方法吧!



指点米津
为您介绍我国淡水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渔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介绍全国各地的特色高品质农产品和水产品、为您介绍全国有特色的农业、渔业旅游,帮您规划相关的农旅路线,为您提供大健康方面的知识等各种有参考价值的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