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多半会认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我们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野外观测获得了真实的实验数据,所以我们得出的研究结论通常都是比较“客观”的。因此您可能不会认同我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刻板印象(stereotype)等心理现象会影响我们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认知),即多数科技工作者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客观的。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让我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湖泊、水库中到底能不能用鲢鳙来控制蓝藻、预防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尽管我发表过很多推文来介绍其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的结果,但您可能也发现,在现实中就是有两类观点显著对立的人,即一类人坚信鲢鳙不能控制藻类过度增长;而另一类人则倾向于相信我的观点:利用鲢鳙可以预防控制湖库蓝藻水华的暴发和有利于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在第一类人中不乏本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一些我的好朋友。有时我也觉得奇怪:他们为什么就是听不进我讲的道理呢?其实,他们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我为什么不相信他们的看法呢?其实,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对人或事物的某种“刻板印象”,而且这种所谓的刻板印象有时是不太容易被改变的。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刻板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吗?您认为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的科学研究吗?
什么是Stereotype (刻板印象)?
A stereotype is defined as a social perception of an individual in terms of group membership or physical attributes. It is a generalization that is made about a group and then attributed to members of that group. Such a generalization may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从上述对刻板印象的定义可知,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我们(基于过去的经验等)对某个群体(中的成员)所作出的一种通用看法,当然这种看法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生活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有:“女人都是天生的演说家(或者女生比男生口才好)”,或者“女驾驶员驾驶技术差”。或者“他是做生态学研究的,怎么也在做分子方面的研究”,......,也许您会说您没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但您不能否认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量类似的刻板印象。形成刻板印象是我们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社会所作的一种归类现象,但刻板印象会影响持有刻板印象的人自己的行为和他对自身及被他刻板印象所标记的人的价值判断。所以心理学家才会对刻板印象开展研究,试图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或形成这样的刻板印象的,以及借此能够去帮助那些因为负面刻板印象而可能出现问题的人。(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认知或评判,但也可以用于观察他们对事物的一些认知方式。)
Hilliard and Liben (2010)的研究
Hilliard和Liben在美国的2个幼儿园(preschool)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2个幼儿园挑选了57位年龄在3岁零1个月和5岁零6个月的小朋友,每个学校选择的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实验的目的是测试小朋友们对性别的认同评判。采用实验前测试和实验后测试两次性别评价测试法。即,在试验开始前,先给每个小朋友做一次性别态度测试(POAT-AM),方法是给小朋友出示有不同活动或职业的图片,然后让他们选择这些活动或职业是男的、女的还是男女都可以做的。在出示的图片中包括了22个文化上更多被认为男人做的活动或职业(如消防员)、20个文化上被认为更适合女性做的(如玩洋娃娃)和24个中性的活动或职业(如放风筝)。然后统计不同选项的小朋友的数量。
在第一次测试完成后,将小朋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性别高显著性认同试验,即让他们在2周内做活动时按性别分开排队、展出男女生不同活动的图片、用带有性别的语言提示(如我要一位女生来帮我完成某个活动等等),同时老师们被要求不要在男生之间和女生之间进行竞争性活动等。而另一组为对照组,老师被要求按以前没有性别暗示的正常活动进行教学。
在进行2周的上述试验后再让小朋友们进行上述的性别辨认测试。两次测试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性别测试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在没有进行性别暗示活动教育的这一组,第一和第二次性别测试的结果差别不大,但有强烈性别暗示教育的这一组,第一和第二次测试,选择男女生均可以的人数显著降低了。
除了进行性别测试外,在实验开始前和试验结束后,试验人员还让小朋友挑选一起活动的伙伴,然后分别统计愿意和同性和异性活动的人数,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组(性别暗示教育组)和对照组选择同性和异性伙伴的统计结果
从图2的结果可见,在对照组(没有性别提示教育)中愿意选择与同性伙伴活动的人数与先择异性活动的人数在试验前后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有强烈性别提示教育的这一组,经历两周活动后选择与同性活动的小朋友人数差别不大,而选择与异性活动的小朋友人数显著降低。(上述案例内容,来源于上海平和学校的心理学教学案例,特此说明)
上述试验充分显示了,我们的教育和经历可能是我们产生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
虽然刻板印象主要用于描述人们对人群划分的一种认知,但刻板印象在我们的科学研究中也非常常见,正如我在前面的举例中所提到的:人们对鲢鳙生态作用的认知,也显然受到了刻板印象的影响。那么对鲢鳙生态作用的这种刻板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初步分析后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的刻板印象主要来源于我们接触的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同伴教育)和我们对文献了解的偏差(文献教育)。
如果您对某个科学观点(以鲢鳙对水体的影响为例)接触的人群是具有某个倾向的单一群体(比如认为鲢鳙不能改善水质的人群),那么您很有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产生与他们类似的观点。同样,如果您接触的文献中持有某个倾向观点更多,您可能更容易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而产生所谓的刻板印象。
这就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主动的去阅读广泛代表性的不同观点的文章,而不要只看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文献,以主动减少刻板印象的产生。
刻板印象的产生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尽管千岛湖长期以来保持在I类水的优质状态,特别是在2021年和2024年都遭遇了比1998、1999年更大的洪水而千岛湖并没有再出现1998、1999年那样的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情况下,为什么当地有些部门或官员,仍然会相信某些人所认为千岛湖水质不好了呢?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在他们的身边有着一群人总在跟他们说:千岛湖水质不好了,被鲢鳙影响了。假如他们能广泛听取各方观点,特别能用事实来进行检验,那么这种刻板印象的负面作用就能有望被解决。而且这种验证并不是很复杂:千岛湖的(鲢鳙)鱼类资源到底是多少?是真的多了还是少了?千岛湖的水质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影响千岛湖水质的主要因素究竟是面源污染,还是鱼类?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显而易见的。
刻板印象除了会影响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外,在论文审稿和项目评审等多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审稿人或基金评阅人是具有强烈刻板印象的人,那么被评阅的论文或项目就可能会非常的不幸。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情在经常发生,我们看到每年的基金评审总是被抱怨,其中也不乏被刻板印象所误判误杀的,所以如果您了解了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也许您对论文被拒、基金被否或许更能心平气和一些。当然,我们更希望作为科学家的您,能主动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从而在科学研究、论文/基金评审等过程中尽可能克服刻板印象的羁绊,能够做出更正确的评判、评阅。而如果您还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那么多看不同观点的文献,或者养成批判性思考,也能更有助于减少受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