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国度,而中华民族更是富于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民族。从古代的水稻驯化到今天的水产养殖,每一场农业革命都是率先在这里开启,同时也深刻地塑造着中国,乃至人类的未来。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农业的延伸,它更像是一场全新的蓝色革命,引领着人类走向一种全新的海洋文明。正如数千年前水稻的驯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刀耕火种改变了地球的陆地环境一样,今天的水产养殖,以其对海洋和淡水资源、环境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正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视着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然而,这一行业的发展并非没有挑战。尽管它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却常常面临着公众的误解和政策的偏见。一些人享受着鱼和海鲜带来的美味,却对背后的水产养殖行业持有质疑态度。更有一些部门和个人,出于对环境保护的片面理解,制定出了不利于水产养殖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仅损害了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更危及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水产养殖与古代水稻驯化一样,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更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保护、提升国民营养水平。因此,水产养殖业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而不是被误解和忽视。
本文将带您一起来了解,水产养殖是如何在改变中国、亦或还将在未来改变世界。
一、从曾经的“吃鱼难”到如今的“吃鱼自由”,体现出来的,不仅是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水产养殖对我国“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与食物自给能力的坚实保障。
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7116.17万吨,比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91.1万吨,足足增长了78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536.61万吨)相比,也增长了13.61倍。而更为重要的是,1978年时,我国的水产品产量有71%来自于捕捞,即当时全国的水产养殖总产量仅为155.6万吨,而至2023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已高达5809.61万吨,水产养殖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贡献已高达81.6%,捕捞产量占比不到19%。即在改革开放至今的45年里水产养殖增长了78倍之多。正是水产养殖的巨大发展,我国自1988年起,就成为国际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更使我国成为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总产量自1990年至今连续34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国家。在19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面临着“吃鱼难”的困境,而由于水产养殖的高速发展,不但使我国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成功解决了鱼不够吃的问题,更使我国年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22年人均占有量为48.63kg,2023年为50.48kg)远超世界平均水平(2022年为23kg,估计2023年也差不多)。虽然我国的稻米、小麦总产量也均列世界第一,玉米产量世界第二,总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但所有这些指标换算成年人均供应量,均达不到世界平均、更谈不上世界第一,从而可见,我国水产养殖在我国食物供应中的贡献。正是水产养殖的巨大发展,才使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并没有出现如美国经济学家Lester Brown 所预言的向世界大量进口粮食的情况出现,解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之问。就连Lester Brown 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水产养殖,为中国食物保障做出了贡献。
二、水产养殖,不但为百姓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渔)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更是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营养、健康,乃至智力发育,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资料,2023年为1598余万人,传统捕捞渔民约为506万,养殖及其他渔业从业人员1100余万人。这还不包括整个产业链和兼职人员,特别是大量从事稻渔种养的农民。从稻渔种养产业,就可以轻易看出,水产养殖的效益,远远大于农业的效益,水产养殖可以极大地提高养殖农民的经济收入。由于水产养殖的带动,也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使我国动物蛋白摄入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我们以曾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为主,改变为碳水与动物蛋白结合的饮食结构,从而有效保障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无论是从教育程度、我国高层次人才中的占比,都可以看出,他们与鱼类或海鲜食用的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因为鱼类中的各种有益脂肪酸是保障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50kg的人均占有量,意味着我国人民摄食水产品的数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还多,因此,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将发挥持续的作用力,从而为提升我国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带来推动。民间“吃鱼使人聪明”,或将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明,而水产养殖主要生产国的优势,也将为国人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极为重要的便利。
三、我国不但是历史上最先开展对水产动物,如鲤鱼的驯化的国家,也是拥有国际上最多样的水产养殖物种、品种、品类的国家,我国对水产动物的驯化、基因塑造、操作最多样的国家,因此不但培育出了大量的适宜于人工养殖的物种、品种,改变了它们的生物学,也通过改变这些物种,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更广泛,更多样化发展。
与挪威等主要发展大西洋鲑、美国主要是斑点叉尾鮰、虹鳟、鲑等个别、少数种类(品种/品类)不同,我国不但对鲤鱼的驯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就连其后发展起来的四大家鱼养殖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从而使更多的鱼类被人类驯化。正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一大批农作物的成功驯化,才使农耕文明得以发展,同样,因为我国拥有数以百计的大量驯化水产养殖品种/物种,才不但丰富了我国水产养殖的方式(大水面、池塘、网箱/围、循环水工厂化/设施化)、模式(稻鱼、稻鱼鸭,桑基鱼塘,混养……,观赏,食用),也丰富了我国的海淡水养殖技术、设施设备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掀起一场新的蓝色革命奠定了基础。我国既有古老的传统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模式,也有稻-虾(蟹、鳖、……)和各种集约化养殖等新养殖技术、模式和设施,从而保障了行业的蓬勃发展,使水产养殖,正在孕育成为一场新的蓝色革命,而我国正是这场变革的引领者。
四、水产养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水产品或渔业资源的利用方式,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对各种野生鱼类资源的破坏或捕捞压力,有利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和我国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维护。
从统计资料看出,我国约82%的水产品来自水产养殖,因此极大地缓解了对野生鱼类资源的捕捞压力。正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水产养殖产业,及其产出,才使得我国能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重大工程,而使水产品供应不受影响。因为水产养殖产品,已经足够补充这一份额。而长江十年禁渔,也是国际上罕见的对鱼类资源的修复工程。这样的工程,只有在水产养殖高度发达的中国才能做到。同样,海洋牧场的建设、越来越多鱼类资源的增殖放流,都对鱼类资源、环境的修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曾经的网围、网箱养殖,还是目前和未来的海洋养殖工船,水产养殖正在改变水域生态系统的面貌和鱼类资源的利用方式。由于水产养殖能几倍高效于天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因此,水产养殖可以以很小的水面,生产更大量的水产品,从而在海边局部水域、海洋环境的同时,却能因为减少了对天然鱼类资源的利用,如长江禁渔,而保护了更广大的生态系统。即使在陆地生态系统,水产养殖的发展,如稻田养殖,在改变着传统种植业的发展形态,在实现生态、循环和立体利用的同时,也从源头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了我国的陆地、水域生态系统。
五、水产养殖,不但曾经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在增加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过去的中国对虾(东方对虾)的出口,还是我国的鳗鱼、罗非鱼的出口,我国一直是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由于我国水产养殖的巨大贡献,使得国际上每3尾养殖鱼类,就有2尾来自中国。我国不但大量出口水产养殖产品以换取国家所需的外汇,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技术、模式也在成为输出的对象。随着一个个水产养殖专家走出国门,我国的水产养殖技术,正在亚非拉美欧的世界不同地区得到推广,这些技术模式迟早会在不同的大陆生根开花结果。而中国永远是水产养殖的发源地、新技术发展的策源地。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输出到世界各地,水产养殖将从改变中国,走向改变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