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01
实验室孙佳敏老师喜获国自然基金青年
8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本实验室青年教师孙佳敏博士喜获本年度国自然青年基金资助。实验室全体师生向孙佳敏老师获得国自然基金表示热烈祝贺!这是本实验室近三年来在稻渔综合种养研究方向获得的第二个国自然基金。
LEAF实验室(水产养殖和渔业生态学实验室Laboratory of Ecology in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主要从事大水面生态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学两大方向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在浙江省青田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与当地的归国华侨成立的养殖公司、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对青田稻渔共生系统的生态学,特别是对青田田鱼在浅水稻田环境中的适应性进化、青田田鱼的良种选育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在包括Aquaculture, Frontiers in Physi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孙佳敏博士是实验室在2021-2022年刚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引进的年轻教师。来到实验室后,孙佳敏博士主动融入实验室的研究中,本次获得的国自然青年基金,是他继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稻渔综合种养的子课题的又一个科研项目,是他深厚学术功底和快速成长的充分体现。
孙佳敏博士此次申请的青年基金项目名称是:生物钟基因per2调控稻田驯养鲤鱼适应低氧环境的机制研究。
青田田鱼是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的核心元素,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青田田鱼是该GIAHS中的最核心元素之一。孙佳敏博士此次申请的国家基金,旨在探讨鱼类per2基因与低氧适应/耐受关键基因hif-1a基因的表达模式、功能特性、相互作用及在低氧环境下的调控网络等适应性机制,为揭示生物钟基因在水生生物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提供新的理解。
目前,孙佳敏博士正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意大利)水产养殖处挂职,协助FAO水产养殖资深专家Mathias Halwart博士开展工作,今年6月还前往非洲尼日利亚进行技术指导。期待他在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到非洲和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02
胡忠军论文被Ecological Indicators 录用
近日,实验室收到了国家著名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编委来函,通告实验室胡忠军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生郝雷为第一作者的论文Comparing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freshwater fish assemblages using environmental DNA and gillnetting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a large deep reservoir in East China被正式录用。这是实验室在大水面生态渔业研究方向的又一成果。
胡忠军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湖泊渔业生态学研究,针对国内外在淡水湖库鱼类资源定量评估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他较早引进了国外的标准化多网目刺网和环境DNA技术等多种先进评估技术,并与水声学评估技术结合,开创了国内淡水鱼类资源多技术联合监测分析等新技术。
LEAF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引入国外eDNA技术进行鱼类资源监测与评估的实验室,胡忠军教授早在2013年赴美开展第一届中美密西西比河-长江流域研讨会(MYRIBS)期间,就积极与美国专家交流,并将eDNA技术较早引入国内,申请的eDNA与水声学鱼类资源联合分析技术的专利,至今已有十年,可谓国内该类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已在Fisheries Research和湖泊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本次发表的论文,系统比较了基于eDNA技术和多网目刺网技术在千岛湖进行鱼类多样性监测上的异同,为利用eDNA进行鱼类多样性监测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鱼类位于淡水生态系统的高营养级,对湖库的生态过程和结构功能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海洋鱼类不同的是,湖库中的淡水鱼类通常不能像海洋中的鱼类那样在所谓的索饵场与越冬场之间迁徙,因而与湖库环境之间有着更紧密的关系,了解鱼类资源的定量变动,对于湖库鱼类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利用鱼类对湖库的水环境调控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鉴于目前对于淡水鱼类定量评估技术的局限,利用多技术组合的评估是克服单一技术不足和完善淡水鱼类资源评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