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农历乙巳蛇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首先祝阅读本推文、关注本公众号的所有朋友:蛇舞丰年景,福泽伴君行。阖家皆顺意,好梦早成真。
引言
INTRODUCTION
近2年来,国内关注或从事水环境保护的人士,可能都注意到了这样的好消息:先是太湖在2023年首次没有出现以往十多年里几乎每年都要出现的大面积蓝藻水华,然后2024年又是全年全湖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水标准的较好水质状态。这无疑是我国水环境治理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我国其他湖泊还有不少处于V类或更差的状态下,太湖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借鉴和发扬光大的。那么太湖水环境治理何以能在近几年来取得如此突飞猛进的进展呢?有关这个问题,国内的水环境专家们自有他们专业的分析和看法,大家可以从研究太湖水环境的各位专家的专业论文中去系统了解。而今天,我作为一个水环境保护的业余爱好者和局外人,也斗胆从非专业的视角也来尝试分析一下:太湖水环境治理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最可能是什么?当然,因为不够专业,所以我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对于我观点的不正确之处,我愿意接受大家、特别是环保专家们的批评乃至批判!
尽管是非专业的观点,但我仍然希望我的观点能被认可,而要被大家认可,我得出观点的方法必须要正确、可靠或可行。所以在我提出我的看法之前,首先跟大家一起来谈谈我的方法论。
我不想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常见方法,分析各种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因为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所以我更愿意借鉴物理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知识来做全新的分析。比如:对于水质的变化趋势,我认为应该相当于预测物理学中的物体运动方向。要分析预测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在物理学中都是要对这个物体的全部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出其合力方向,就是物体的最终运动方向。这个方法,我认为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要预测未来的水环境变化趋势,那么我们同样要分析所有水环境变动的“驱动力”,其“合力”是决定水质变化方向的关键。这在生态学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如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动,就是看种群增长的驱动力(如出生、迁入)和种群数量减少的驱动力(死亡、迁出)之间哪个力量更强,即其合力是决定种群是增长还是减少的关键。即出生大于死亡、迁入大于迁出,种群数量就增长,反之也然。此外,我们也借用一下类比法,A和B是相似的系统,如果某个因素在A中起作用,我们就认为在B中应该也会起作用。不知道这样的方法论,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我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让专家们见笑。但只要能符合常识、有助于解决问题,我是最不怕贻笑大方的。
近几年太湖水环境
治理概况
为了为我的分析提供依据,我也通过Kimi、百度AI等工具初步了解了一些太湖水环境治理情况。
我向Kimi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近几年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有哪些?得到的回复如下:
近几年,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与规划引领
• 总体方案修订与实施: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印发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治理目标,包括入河湖污染物削减、滨湖湿地恢复、饮用水安全保障、蓝藻水华防控等。
• 地方规划与行动方案:江苏省、浙江省及上海市均制定了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例如,苏州市制定了2024年太湖治理工作要点,明确了水质目标、工业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具体任务。
2. 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 工业污染治理:太湖流域严格限制高污染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改造。例如,苏州市制定了太湖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关闭搬迁和改造提升计划。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建设生态拦截净化带、推广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等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生态清淤与湿地修复:近年来,太湖流域加大生态清淤力度,削减内源污染。例如,2024年计划清淤635万方,同时推进太湖湖滨消纳圈和沿岸拦截圈建设。
• 蓝藻防控:建立了“挡、引、控、捞”一体化蓝藻打捞体系,2023年蓝藻集聚面积为2007年以来最少,首次全年未发生湖泛现象。
3. 流域协同治理
• 跨区域合作:太湖流域建立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协同治理。
• 河长制与入湖河流治理:优化河长制工作机制,推动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的“消劣”整治任务。2024年,江苏省全面完成15条主要入湖河流和308条支浜的治理。
4. 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
• 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水质监测、污染物通量监测等数据平台,打造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调度智能系统。
• 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集成:构建了氮、磷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与生境改善等成套技术体系,支撑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管理。
5.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通过退圩还湖、湿地建设等措施,恢复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
• 绿色发展:推动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6. 治理成效
• 2024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Ⅲ类,3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达良好湖泊标准,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达到“优秀”等级。
总体来看,太湖水环境治理在政策、技术、生态修复和区域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实现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用Kimi搜索得到的结果,显然不太能令人满意。我又搜了一些近期的新闻报道,以下是人民日报中的相关报道:
全域都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周铁镇,拥有25条入湖河道,先后关停并转151家化工企业,陆续叫停高污染企业,曾经的“化工之乡”变身“无化区”。
腾笼换鸟,培育新质生产力。周铁镇依托制造业传统优势和周边配套产业链,重新布局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配件、环保等四大接续产业,引进“大拈花湾”等文旅项目。2024年,周铁镇工业及文旅等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
周铁镇是江苏治理太湖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的缩影。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流域人口密集、城镇密集、产业密集,江苏太湖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承载了30%以上的人口和40%以上的经济总量。近年来,苏州、无锡、常州3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6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98家省级绿色工厂、16个绿色工业园区在太湖沿岸连点成片。
“太湖治理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一张答卷。”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新征程上,江苏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现实图景。”
冬日暖阳下,太湖水清岸绿、碧波荡漾。
进入太湖的来水,得先“洗个澡”。洮湖、滆湖作为太湖“前置库”“净化池”,生态区位重要。江苏出台滆湖长荡湖系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洮滆片区清退圈圩3.22平方千米,恢复湿地3.59平方千米,滆湖清淤550万立方米。长荡湖中建设生态浮岛、种植水下森林,滆湖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布设源、厂、网、河四道防线,层层把守,近3年滆湖含磷量下降36.4%。
2023年,江苏出台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坚持“点线面”结合,以控源截污和减磷控氮为主攻方向,湖岸同治、流域共治,全面建立涉磷企业“磷账本”“磷清单”,对40条河流“一河一策”编制水质达标提升方案。
做减法,健全“挡、引、捞、控”并举的蓝藻应急防控体系,退圩还湖、新一轮湖体清淤任务持续开展;做加法,“引江济太”,增加流域水资源供给,推进流域生态修复、扩大环境容量,构建环湖生态湿地圈。
水质好,万物生。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岛的居山湾,曾是废弃多年的矿坑,如今水杉、海棠、桂树等草木葳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居山湾的变化,得益于机制创新。“企业造成生态损害后,可选择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等方式,到岛上异地集中修复。”苏州市吴中生态环境局法制宣教科科长贺亮介绍,目前基地累计种植树木6740棵,放养鱼苗5万尾,水体综合整治5个,生态效益不断放大。
不只是吴中。溧阳市构建以水生态容量为关键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张家港市推动环境权益变真金白银,宜兴市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太湖流域创新机制,用刚性保障与生动实践,助力浅湖深治、大湖永治。
此外,我在微信搜索中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近两年太湖治理花了多少?得到的结果是:
近两年,太湖治理的投资超过了200亿元。具体来看,2023年太湖治理的年度投资计划为113.6亿元,而2024年的投资计划也保持了相同的水平,继续投入超过百亿元以推进太湖的综合治理。这些投资用于包括生态清淤、蓝藻打捞、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太湖的水质和生态安全。
另外,通过不同的搜索和综合分析,我们大致得到了这样一些太湖水环境治理的信息:除了引江济太工程外,近几年的工作主要在于这样四个方面,一是截污,在宜兴和滆湖上游来水,进行了污染拦截工作;二是,在太湖开展了清淤工作;三是在无锡梅梁湾等开展生态修复,四是对太湖进行蓝藻打捞等等。从上述搜索得到的不完全信息中,我们仍可以看到:江苏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为了整治太湖水环境,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可以说这些水环境治理工作和宜兴、常州等地为了保护太湖水环境所做出的牺牲都是相当巨大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什么是太湖水环境
改善的最主要驱动力?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大致有了对近几年太湖治理工作的初步/不全面了解,也对在此过程中所有为太湖治理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达我本人最诚挚的敬意。但是,对于太湖何以能在2023年以后出现如此迅速的改善,心中仍不免有着一些疑问,正是基于对这些疑问的思考,在此我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全国的朋友们交流。
如前所述,我认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说明治理的力度超过了污染的力度,水质净化的力度超过了恶化/富营养化的力度。
对于前者:治理力度大于污染力度,这个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江苏省为了治理太湖确实不但持续投入巨资,开展了多项治理工程,其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从而能够有效削减污染物的输入,从而为太湖水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太湖水体中的营养本底非常高,内源污染不容忽视,因此仅有上述的污染负荷削减,可能还不是水环境改善的最主要贡献者吧,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太湖的水环境改善是出现在近2年。太湖的治理从2000年零点行动开始,国家和地方其实都一直非常重视,在“十一五”至“十三五”的三个五年期间,国家更是设立了专门的水污染重大专项(“水专项”),整合了国内水环境领域的最强力量,对太湖的水环境开展了全面的整治,其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强吧,但遗憾的是,连续三个五年(15年)治理后得到的结果是“太湖水环境未得到根本性好转”。那为什么在水专项结束后的3年后太湖水环境又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了”呢?难道是过去对太湖水环境的治理产生了“滞后”效应吗?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不认可这是“滞后效应”的结果吧。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其实主要是产生两种力:削弱污染力(如减少污染输入、清淤减少内源污染)和增强净化力(如生态修复)。这个工作在太湖的局部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在太湖的五里湖和梅梁湾等局部水域的水环境改善非常显著,与这些区域的治理力度大密切相关。
然而,太湖的清淤工作并非首次开展,太湖的生态修复则主要局限于局部重点区域,蓝藻打捞的强度也没有在2023年比以前更增强,事实上,2023年蓝藻大量减少,打捞投入只可能减少,那么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2023年蓝藻大面积减少、2024年水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了呢?
本人认为一个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因素就是:太湖的十年禁渔工作。太湖也在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开启之际即自2021年1月1日起(实际上此前就已经开始禁渔)进入了全面禁渔,由于全面禁渔,使得此前和随后几年增殖放流的鱼类、特别是放流的鲢鳙资源量得到了极大的增殖,因此太湖十年禁渔,有效地使太湖的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增殖,尤其是其中的鲢鳙生物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殖。从前面的分析可见,削减污染源,只是减少了未来污染的可能,只有鲢鳙等鱼类资源的增殖,才是真正直接增加了太湖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能力,而且这种因十年禁渔产生的鲢鳙资源的增殖是过去所从未有过的力度。无论从太湖的局部试验(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连续多年的试验),还是如武汉东湖这样的全湖实践,都证明了,在藻型浅水湖泊,大规模的鲢鳙资源放养和修复,是能够有效防控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改善湖泊的水环境质量的。所以,太湖十年禁渔和资源增殖放流引起的鱼类资源特别是其中的鲢鳙生物量的巨大增长,一定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如果太湖的鲢鳙资源量真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是否太湖的鲢鳙等鱼类资源就应该被长期禁下去呢?
从保护太湖的水环境角度,本人认为:过去的禁渔对太湖水环境改善起到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从保护太湖水环境的角度,未来,太湖的鱼类资源,特别是人工放流的鲢鳙资源,应根据其种群结构应予以适度调控,对于高龄的鲢鳙应该及时起捕,以便及时补充鲢鳙鱼种,从而使鲢鳙等鱼类资源修复产生的积极环境效应在太湖水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作用得到有效的维护。
当然对于水环境治理,大家都是见仁见智,上述观点难免有失偏颇,敬请批评指正。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到水环境保护的研讨中,从而共同推动我国水环境保护跃上新台阶。